周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01-01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有效的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但當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熱烈進行著的時候,語文作業改革的力度卻遠遠沒有跟上。許多學校的語文作業呈無規范管理狀態,大多數小學生提起語文作業就垂頭喪氣。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改變這些現狀呢?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多感官得到體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時候以畫圖、剪報、查資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來完成:鼓勵學生以看、聽、摸和想象等多種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的、精彩紛呈的作業。
二、聯系學生生活,設計生活化作業
1、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參與式作業。新課標教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注意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教材體系。教材的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用各種形式聯系到課外,聯系到別的學科,直接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設計了許多向學生生活擴展和延伸的練習。例如,五年級語文綜合化練習中了解中國姓氏特征,我讓學生課后搜集身邊人姓氏特點。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2、結合教材視域,設計專題性作業。語文教材內容上涉及到自然、社會、科技等知識領域的方方面面,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探究、體驗的機會。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綜合作業中主動探索、動手實踐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語文課外作業:查閱性的作業,如在學《香港,美麗的明珠》以前,布置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閱有關香港的資料,為深刻理解課文作鋪墊,并培養其搜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專題性的作業,即圍繞一個專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完成系列調查報告。如三月“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中,組織學生查找雷鋒資料,調查周圍學習雷鋒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紀兒童勤儉節約狀況,最后寫日記,開班會,出小報,討論交流等。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記錄自己最關注的新聞;觀看動畫片,學寫短小的童話、科幻故事;觀察大自然中的某種現象,寫觀察日記;了解某種產品的性能、用途,學寫產品說明書、廣告語;閱讀課外讀物,做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背誦經典古詩文,在班上舉辦詩文朗誦會;練習書法,在班上舉辦書法展覽;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語、諺語、春聯、民間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頭,查找糾正街道兩旁的錯別字;搜集本地文化、資源,關注家鄉歷史及發展……另外,還有探究性、交流性、參觀性的生活化作業設計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做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外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又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利用教材載體,設計運用性作業。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水平精心設計形式新穎、靈活多樣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作業。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長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能。如:創作性的作業,學了課文《少年王冕》,讓學生學者王冕的樣子畫畫書中的荷花畫。
4、結合學生自身,設計自主性作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設計。作業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學生自己決定每次作業的題目、數量和時間,并允許學生超前學習教學進度以后的教材。并通過展示性的“暗示”評比,引導學生自我發展。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多分層次作業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來的,他認為兒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個“最近發展區”既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 “高處不勝寒”的盲目拔高。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舉止不同的個體。所以,面向全體,就要考慮到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的、形式多樣的“自助餐”式作業,這樣就能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四、關注社會,通過作業創造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這充分說明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理解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實踐性作業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規律,結合教材實際,通過新穎有趣的形式把語文課和開放的課文實踐活動巧妙地聯系起來,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例如,在上到課本劇的時候,我會安排表演課本劇的作業。由學生自己組隊,分工擔任導演、主要演員等。并合作完成道具等物品。這樣的作業往往結果很精彩。另外,適當增加一些給主題但又不限形式、內容的綜合性作業。例如“母親節”期間,給學生安排一項作業——“我拿什么奉獻給你——媽媽!”,要求看誰做的真誠又有創意,然后再通過一小段文字,把自己的創意和心里話寫給媽媽。而媽媽則把自己的感受也用文字記錄下來。每一次這樣的活動,都讓大家體會到了兩代人之間濃濃的情意,家長和孩子們也都很珍惜這樣的情感交流方式和作業形式。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發展了智能,提高了綜合素質。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語文作業的優化,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創新。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