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60-01
現在的學校的學生,由于環境不同,程度不一,基礎有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情況的千差萬別。尤其是初中學生的年齡一般是在13周歲到15周歲,“粗心”是很多初中學生易有的毛病。
就學生個體而言,“粗心”是偶然的,它的出現有以下幾種可能:
1、受以往知識的干擾、形成思維定勢的“粗心”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物理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有些習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不科學的,學生卻誤以為是真理,在頭腦中留下不易消除的深刻印象,直接影響對新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學生經常在電臺等地方聽到某地的氣溫為多少度、汽車時速是多少碼、教室中沒有回聲等說法,在物理中,他們也會拿來應用,而與物理學中的準確敘述相抵觸。
隨著學生知識的增多和經驗的累積,各種知識、尤其是相近、相似的知識之間會不自覺的產生一些干擾,從而容易混淆不清。例如,在學習了質量和重力以后,學生會對一個物體從地球移到月球后的質量不變,錯誤的理解為重力而變小。
2、學生認知的偏面性、解題不注意條件造成的“粗心”
有些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牢固,理解不深,或者對問題考慮不周,就會出現亂套公式的毛病。例如一重10牛的物體底面積為10厘米2,把它放在面積為100厘米2的物體上,它對物體產生的最小壓強是多少?有的學生答:p=F/S=10牛/100厘米2=0。1帕。這里,學生沒有分析物體的受力面積究竟是哪部分。
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存在往往有它的條件,有的同學只注意結論而忘記了它們成立的條件。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汽車在勻速上坡的過程中,總的機械能是不變的”,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是:只有重力或彈力對物體做功,而此題中有外力對汽車做功,因此,機械能是不守恒的。
還有一些學生對一些事物盡管已有一定的體驗,但往往是建立在直觀知覺的基礎上的,甚至有時僅憑自己的想象和主觀臆斷,從而產生錯誤。例如:子彈離開槍膛后能繼續向前飛行,以為它受到的力除了重力以外,還有一個推力的作用。在討論電流時,認為導體就是金屬導體,電流就是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等等。
3、審題不清、脫離實際造成的“粗心”
不認真審題是造成“粗心”的一個最大的原因,有些學生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在沒弄清楚題目意圖的情況下就給出答案,例,加快液體蒸發的方法有哪些?學生往往答:液體溫度的高低、表面積的大小、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這是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而題目要問的是加快蒸發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堅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閱讀題時,結合圖形閱讀
圖形是將物理語言轉化為圖形的一種形式,它具有形象性強、生動、簡單明了等特點,故在試題中出現的頻率較高。現在八九年級的物理題,多數是圖文并茂的題。學生做題時,易忽略題的意義,只注重題目的條件,故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出錯。故先讓學生閱讀題,要邊看圖,邊了解題意。使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弄清圖的意義,找出同一狀態下的物理量,進行分析問題,
二、閱讀題時,找出重點字、詞以及物理量
一個字,一個詞以及一個句子都飽含著重要的信息,我們只有通過閱讀將這些重要的信息挖掘出來,才能認清它本來的面目。閱讀主要依靠語言,是一邊想象具體情況,一邊往下讀的。然而初二,初三學生由于粗心大意,很容易將“不”,“增大”,或“縮小”等一些字、詞閱讀漏,就會導致在分析問題時出錯。故在教學中應采取讓學生邊閱讀題,邊畫出重點的字、詞以及重要的物理量和條件。讓他們通過畫圖出來增加對題目的理解和認識。若此題有圖的,根據題目條件,把已知量標注在圖形上,并根據題目的條件,整理,分析出題目中所給出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從而便于分析,解答。
三、閱讀題時,將題目信息轉化為物理術語
學生讀懂題后,勾畫出重點的字、詞、句以后,將這些文字敘述轉化成為物理術語,即:物理符號。應用所學的知識點、定律、公式等來進行分析、理解。應用題目中告訴的物理量,通過分析能求出哪些物理量,再分析這些物理看一下,能否求出最終的結果。
四、閱讀題時,認真審題,排除多余的條件
有些物理題目,條件告訴的比較多一些,但有些條件在解此題時毫無用處。故需要學生在閱讀題時,需要認真分析、比較、排除干擾,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良好的審題習慣,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初中學生,我們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他們在初中學習中就會學的輕松,愉快,并主動地去學習物理知識,為高中物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能終身受益。這才是我們物理教師真正追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