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中學階段是學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現和形成正確思想態度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將好習慣養成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會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好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16-01
好習慣養成教育是關系青少年一生發展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維。
一、當前中學生心理及思想狀況
目前多數中學生心理是健康樂觀的,樂于幫助同學,熱心參加集體活動等,這些較好的行為表現反映出中學生品德思想的大趨勢是良好的。然而,在相當一部分中學生中也存在諸如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的不良行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很多中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一定要講排場、擺闊氣,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錢,不夠勤儉節約。經常跟身邊同學攀比物質水平,做出不必要的浪費,這種心理是不利于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
2、由于各方面社會原因,致使現在的中學生很多都以自己為中心,缺乏集體主義精神,不懂得分享和包容,甚至會與人發生沖突,在學校或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很多學生缺乏應有的熱情,表現得非常麻木和淡漠,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學業,不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缺乏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
3、處于學習關鍵階段中的中學生,因為法律方面的意識比較缺乏,自身缺乏自我約束能力,早戀、逃課、打架等情況時常發生,成為不得不重視的教育問題。
二、好習慣養成教育應堅持的“四項原則”
1、堅持基礎性原則。好習慣養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是為了學生一生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即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抓養成教育,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出發,從每一件小事出發,從日常的行為習慣開始,到關注社會,到有社會責任感逐步推進。
2、堅持整體性原則。好習慣養成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應把學生看成各具特色的、有其自身成長邏輯的活的主體,及時加以引導和鼓勵.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3、堅持針對性原則。養成教育要針對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及時加以糾正,我們的教育教學要取材源于學生生活,教師要教育學生抵制不良誘惑,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良好習慣。
4、堅持實效性原則。行為習慣養成重在效果,要不斷總結和提高。采取多種方法落實養成教育。
三、好習慣養成“三位”一體從點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說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好習慣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一學生一家長”三位一體的好習慣養成教育體系。
1、學校教育。
好習慣養成需要長期的、反復的堅持,讓學生由原來的“不好習慣”變成“好習慣”。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我們要做到兩點。
(1)示范作用。很多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實老師在學生眼中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因此,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去養成良好的習慣,更要以身作則。比如,很多老師喜歡寫潦草字、簡體字,而很多學生在課堂中也會產生無意模仿,導致在寫字過程中,不能寫規范字。還有些老師穿著不得體,有些男教師喜歡把外套敞開著,學生也模仿,不拉外套的拉鏈,把衣服敞開著。這樣類似的例子很多,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老師必須做到。因此,老師必須養成應有的良好習慣,在學生面前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為了學生的習慣養成。
(2)督促效果。習慣的養成需要反復性、持久性,中學生的自控力相對薄弱,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在老師和家長的長期督促下養成,采用常檢查、常勉勵,用約束性來提升學生對壞習慣的敏感度,從而提升學生的習慣養成。除此,我們還要為學生創設養成良好習慣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比如,整個校園都非常干凈、美觀,個別衛生習慣不好的同學也會潛意識地提升自己衛生習慣;如果教室的自習課非常安靜,愛說話干擾他人學生的同學也會自覺遵守自習課的課堂紀律。多種方法來渲染、促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此,老師必須做個有心人,用我們的恒心和愛心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2、家庭教育。
形成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培養互相關懷的家庭關系,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家庭教育的方式的科學性對中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有利于促進中學生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的發展與提高,家庭氛圍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應當樹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良好形象,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積極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真正能夠和孩子做朋友,敞開心扉,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不容忽視,至關重要。
3、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還應在日常生活中,獎懲結合,獎勵與懲罰相輔相成,使中學生既能正確對待挫折,又能樹立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情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形式應當多樣化,積極探求科學的教育方法對于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好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凈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艷麗的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