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嘯濤 陸葉松
?
我把青春留在了這里
——陸軍青藏兵站部原創話劇《選擇》演出側記
文/彭嘯濤陸葉松

改革強軍闊步前行,高原官兵信念堅定。3月17日下午,由陸軍青藏兵站部戰士業余演出隊編排的原創話劇《選擇》在西寧上演。這部以傳承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三個特別”精神為主線的話劇,講述了在改革強軍大背景下,一群常年駐守在風雪青藏線上的軍人,在面對愛情、家庭、事業和未來時如何做出選擇的故事,激勵著官兵在強軍目標指引下扎根高原、接續奮斗、再創輝煌。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風雪多、氧氣少、氣壓低,不適宜人類生活。然而,我們的官兵卻這樣說:既然黨和人民把為國戍邊執勤的重擔交給了我們,就是有再大的艱險、再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沖上去。祖國邊防的安寧、西藏人民的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序幕中,軍校畢業的張峰主動申請到雪域高原工作,踏上自己父輩曾經走過的道路。這個選擇,讓他的軍校同學、相處多年的戀人孟明明很不理解。在失落的心情中,孟明明聽不進任何解釋,忍痛說出“再見”,并折斷了兩人之間的定情信物“千紙鶴”。
故事由此開始,藍藍的天空,高高的雪山,白白的云朵,地點是青藏線上海拔最高、環境最苦、氣候最惡劣的唐古拉山兵站。分配到這里的張峰被任命為排長,每天帶領馬班長、楊樂、小蘇等戰士為過往汽車部隊官兵提供食宿保障。一天,兵站站長宣布了一則消息:醫療隊要到兵站為官兵體檢。
期盼、激動、興奮……對于常年駐守在無人區的官兵來說,能見到異性尤其是漂亮的女護士,內心喜悅之情無以言表。在經過一番緊張的準備之后,醫療隊按時抵達,開始為官兵檢查身體、做心理咨詢、發放藥品。令張峰沒有想到的是,成為護士的孟明明竟然也在醫療隊之中。可是兩人剛見面,還沒有來得及說上幾句話,就因為馬班長、楊樂、小蘇過分的渲染和夸張的形容,使彼此之間產生了誤會。
“兒當兵當到多高多遠的地方,兒的手能摸見娘看見的月亮……”話劇隨著《西部好兒郎》的背景音樂自然推進,張峰回憶起與爸爸之間的對話,表明自己選擇高原是因為爸爸當初的囑托和希望。站長接過話茬兒,飽含深情地講起了自己的身世和經歷。原來他的爸爸媽媽當年也是高原軍人,因為挽救藏族同胞的生命財產,不幸被大雪掩埋,永遠留在了雪山凍土之中。
昆侖無語,沉默如雪。一代又一代高原軍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這里雖然沒有橫刀立馬,沒有濃烈硝煙,卻有血與汗、生與死的搏斗,有青春與奉獻的閃光生輝。站長的講述很平靜,大家聽得非常認真,誤會隨之冰消雪融。接下來,在官兵們的祝福聲中,張峰鼓起勇氣向孟明明求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講兵事、抒兵情、勵兵志。該劇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劇情尾聲,面對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年紀偏大的站長主動向組織提出退出現役,選擇離開。在分別的時刻,兵站全體官兵望著因高寒缺氧而頭發脫落、嘴唇烏紫、指甲凹陷的站長,個個無語凝咽、抱頭痛哭。多年來,在雪域高原,在火熱軍營,一批批老兵走了,懷著一世的感情與一生的記憶;一批批新兵來了,帶著一腔的熱血與一樣的青春。無論時間過去多久,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將來想起這片熱土,他們都會在心里自豪地說——我把青春留在了這里。
“聽黨指揮是靈魂、服從命令是天職、能打勝仗是使命、犧牲奉獻是本色。”兵站官兵決心在上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改革強軍旗幟,大力弘揚陸軍光榮傳統和兵站部“三個特別”精神,扎根雪域高原,轉變思維觀念,苦練過硬本領,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勠力同心,攻堅克難,真抓實干,拼搏有為,努力建設“鋼鐵青藏線”,鍛造“打仗型”陸軍后勤尖兵,為建設“打仗型”陸軍后勤做貢獻,為改革強軍添光彩。
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場上響起20余次雷鳴般的掌聲,不少官兵都流下了感動的熱淚。某汽車團干部梁峰說:“《選擇》劇情跌宕起伏、以小見大,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融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視性為一體,看過以后很受教育和鼓舞。”★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