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忠
[摘 要]新一輪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開,重新審視和評價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擺在廣大體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體育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和教學的復雜多變性,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現有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其真正具有時代性、先進性、開放性和實效性,就成為了改革的關鍵。
[關鍵詞]新課改;體育教育;教學模式
一、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
1.注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個性成長。在新課改中,體育課程改革標準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教學模式中體育課程所確立的價值取向,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同時,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性的三維健康觀。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建構應當立足于運動技能的掌握、體能水平的提高、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體育能力的提高、體育興趣的形成,以及人格完善與個性的培養。
2.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更靈活。過去的體育教學往往囿于體育課堂教學資源,缺乏實用性,學生喜歡體育活動卻不愿意上體育課。因此,要建立新型教學模式,可以選擇大眾體育、健身體育、娛樂體育、民族民俗體育及新興體育項目加入教學內容中,凡是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體育運動內容、運動形式都可引入體育課堂教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選擇自己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靈活地、有創造性地教學,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從而引發學生學習體育的主動性,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來。
3.在學習中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只是接受性地學習。然而,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學習者自主性地充分體現。新課程要求體育教師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力求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努力做到:①給學生一個自己的空間。②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其中包含認識過程中的選擇;參與過程中的選擇和發展的選擇。③給學生一個展現的機會。教師要給予所有學生以同等的展現機會,展現個性、能力和學練成果,讓學生在展現自我的過程中認識自我、規范自我、評價自我、發展自我。
4.教學空間更富有拓展性。可以說,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體育教師不應該把學生對體育的理解局限在課堂這一極小的范圍內,而應該突破傳統教學時空的限制,破除那種把體育教學與體育課堂等同起來的觀念,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與體驗中去學習體育、發展個性,以此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體育課堂延伸活動和良好的體育環境為輔助的體育教學體系。將由三個層面來構成:課堂體育,課外體育,校外體育。
5.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新課程體育教育方法多樣,有情境教學法、游戲競賽法、動機遷移法、創造思維法、興趣教學法等,以改變單一的傳授式教學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也被廣泛運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使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情境、過程等,全部再現于學生面前,使許多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教學化繁為簡。
二、課改后體育教學模式調整的意義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有著絕對的權威,從隊列、隊形練習到正規技術的學習,從教學內容到目標達成,都沒有真正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沒有全面照顧學生技能差別和身體形態的區別,特別是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存在著低水平上重復的現象,不能滿足學生對不斷提高技能的要求。而新課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知識、技術水平基礎,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極大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有利于學生身體素質、技能的提高。
1.促進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新課改中,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選擇權,從課程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確定到學生自覺、主動地練習、以及自我評價與定位,均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了學習的獨立性特征。而教師對學生選擇的尊重,也促進了學生自尊、自強、自律意識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學習的自我意識。
2.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識、技術基礎。在新課改教學模式下,中學體育教育鼓勵學生針對多項體育項目,結合自身的興趣和需要作出自主選擇,加強自主學習。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通過實際的學習及練習,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模式,培養其學習能力,從而有利于他們適應現在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學習活動,鍛煉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教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促進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新課改中,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選擇權,從課程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確定到學生自覺、主動地練習、以及自我評價與定位,均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了學習的獨立性特征。而教師對學生選擇的尊重,也促進了學生自尊、自強、自律意識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學習的自我意識。
三、高校體育教育教學能力培養措施
1.知識結構系統化、教學方法現代化。厚基礎、高素質、富于創新是提高教學能力的基礎。所以,優化課程結構、拓寬課程設置、調整知識結構是進行改革的必要條件之一。夯實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相關知識是新課改下學生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要加強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知識的教學,講解他們之間的聯系,提供直觀的信息資料以啟發學生將相關知識融合到體育課程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教學的深入淺出做準備。
2.更新體育教學方法。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體育教師要跟上當今改革的步伐,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學方法設計的重心應由教法向學法轉變、由教授向指導轉變。積極運用自主型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性學習,在實踐中相互學習,在自主練習中掌握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興趣和快樂。
3.更新體育教學觀念,從技術觀念、競技體育觀念走向健康觀念。新課標明確提出,體育課程和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任務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身心健康,以發展學生“健康理念”為主,指導和教育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的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也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并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鍛煉價值和鍛煉方法。
總之,新課改的新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學習體育知識,參與體育活動,從而更全面、更健康地發展。當然,在新課改進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應該按照具體的標準,結合實際,總結經驗,積極探索適應學生需要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林.試論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商界,2008.2.
[2]陳振兵.論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J].體育成人學刊,2004.20 .
[3]謝芳.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培養新課程體育師資[J].體育師友,2005.1.
[4]王超.試論高校體育課改出現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4).
[5]陽厚明,周林.試論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