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課程作業的設計勢在必行,本文從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成果這個角度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作業設計;方法成果
研究方法應用途徑包括應用于學生學習實踐中、教師教學實踐過程中和家長及社會教育等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本課題主要是應用于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之中。下面分別簡述各方法的應用情況:
1.文獻法主要是查閱與作業設計相關的期刊論文、著作,掌握作業設計研究進展情況,作業設計相關成功案例和經典理論等。
2.調查問卷法主要運用于學生對作業設計的反應情況,如對作業設計的適應情況、接受程度、情緒反應等等。
3.行動研究法應用于學生作業的整個過程之中,其主要工作是教師通過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來界定作業設計的好壞,這與老師的準確判斷、累積統計數據等直接相關。
4.課堂觀察法主要運用于課堂教學作業設計中,教師通過課堂直接觀察學生對新課程作業設計的反應情況來判斷作業設計的優缺點,隨時調整作業的形式、內容、難度及時間等。
5.經驗總結法主要是運用于教師教學實踐之中,其質量好壞與教師教育理論水平、教學水平、鉆研程度、與學生交流互動程度、觀察總結方法和能力直接相關,也是促進老師不斷進步和提高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什么樣的作業最適合學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匹配什么樣的作業、學生個性特征對作業的反應差異及其應對方法等等。
本研究的方法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作業形式多元化成果
作業形式按時間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包括課間作業和家庭作業兩類);按思維方式分為直觀思維作業(包括看圖作業、手工操作作業等)和抽象思維作業(包括邏輯推理作業、聯想類作業等);按內容的目標廣度可分為單一目標作業和多目標作業。按作業趣味性可分為常規作業和趣味(游戲)作業兩大類。按作業主體參與程度分被動性、開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作業。
作業設計過程中,以課堂作業為主,課外作業為輔,以直觀思維作業為主體,以訓練從直觀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為目的,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以求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提煉、總結提升等過程,最終達到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業內容形式盡量以多目標為主,以求訓練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性和系統性。作業形式盡量以趣味性作業為主,常規作業為輔,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熱愛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設計開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學習的創造力。
2.作業內容的多元化成果
主要表現為作業內容難度梯度,難度梯度主要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的層次性、思考方法的層次性(即常說的智力層次性)、學習目標的層次性(涉及到重點、難點及應用推廣等)等幾個方面。
(1)學生基礎層次性,主要表現為學生對過去知識體系掌握的情況參差不齊,大致可分為熟練掌握、基本掌握、部分掌握、基本不了解和完全不知曉五個梯度。
A、熟練掌握:即達到能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恰當地運用于生活實踐。
B、基本掌握:即對過去所學知識均了解,但還不能達到系統化,能部分地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部分問題。
C、部分掌握:即對所學知識體系有所了解,部分有一定印象,有一個知識大概框架輪廓,部分知識能進行再認識,也能運用少部分知識解決一部分問題。
D、基本不了解:即對所學知識體系的極少部分了解,部分有印象,能進行再認識,但不能從大腦里提煉這些知識,偶爾也能運用極少部分知識解決個別問題。
E、完全不知曉:即完全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對過去所學完全不知曉,對原來所學知識幾乎處于全新狀態。
針對上述五種基礎梯度的學生,老師在作業內容的設計里就應根據這五種情況適當考慮基礎知識復習鞏固內容(針對D、E兩類學生專門設置)、基礎知識系統化內容(針對B、C兩類學生設置,同時提升D、E兩類學生)、新知識提升內容(針對A、B兩類學生設置,同時提升C、D、E三類學生)、創造性發揮的內容(僅僅針對A類學生設置,同時提升B、C兩類學生,鼓勵D、E兩類學生參與)四大作業內容體系。
(2)思考方法的層次性,由于學生經歷了小學、初中兩個階段的學習和訓練,以及學校以外其它環境影響,不同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其思維方法和方式均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外在表現出不同思維層次,即常說的智力層次性。
(3)學習目標的層次性(涉及到重點、難點及應用推廣等)
學習目標按照學習可達的階段主要分為了解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熟練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幾個階段。涉及到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和知識如何推廣應用等問題。其最終目標就是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 柳海民. 教育學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 易均.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設計[J]. 育星教育網,2014.
[3] 胡小勇. 新課程下的作業思考及設計[J].中國教育在線(無錫市張涇中學 ),2014.
[4] 申玲.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作業設計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0) .
[5] 泮愛菊.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淺談 [J].數學教學通訊,20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