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蘭,戰文翔,姜 蕾,宋修道,鞠翡翡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
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夯實高職中醫學專業“三基”教學的研究
高秀蘭,戰文翔,姜蕾,宋修道,鞠翡翡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摘要:目的 探討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夯實高職中醫學專業“三基”教學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出同一教師授課的4個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效果的對照研究。實驗組采用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結束后用自制問卷調查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對兩組的相關考核成績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中藥學、方劑學總評成績和方劑歌訣默寫總評成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絕大部分學生對本組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持肯定態度。結論 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模式既可為中醫臨床各科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又可強化臨床基本功,是夯實“三基”教學切實可行的措施之一。
關鍵詞:方藥;方劑歌訣;高職中醫學專業;“三基”教學
方劑學是高職中醫學專業的一門橋梁學科,方劑歌訣背誦是學習方劑學課程的基本功和關鍵所在,熟記方劑歌訣是提高臨床綜合運用方劑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本研究針對三年制高職中醫學專業學生,以中藥為線索編排方劑歌訣,通過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模式,使中藥學和方劑學兩門課程的學習相互促進強化,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方劑,既為中醫臨床“內、外、婦、兒”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又強化了臨床基本功,是夯實“三基”教學切實可行的措施之一,現介紹如下。
1.1對象
在2014級中醫學專業班級中隨機選出同一教師授課的4個班級,隨機將兩個班級作為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模式的實驗組(147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93人;另兩個班級作為對照組(146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93人。兩組入學成績、上一學期各門課程成績及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將在方劑教學中背誦方劑歌訣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
1.2.2實驗組實驗組采用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模式,選擇“解表藥和解表劑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作為范例,對該教學模式做一具體說明。
(1)確定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方案及計劃。
(2)編排以中藥為線索的方劑歌訣校本教材:比如麻黃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3個功效,這3個功效的應用涉及麻黃湯、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3個常用方,編寫這3個方劑的歌訣及解析,以便學生在學習麻黃時能理解并背誦。方劑歌訣以本科第五版教材《方劑學》中的方劑歌訣為藍本進行改編及解析,在保證方劑組成及押韻的基礎上,盡可能注意或加上以下內容:①該方的功效、主治。②藥物名的選擇要盡量避免產生歧義,如“桂”標明桂枝還是肉桂;“姜”標明生姜還是干姜等。③方名釋義。通過解析,幫助學生解讀、背誦方劑歌訣,讓學生對方劑有個初步的了解,為后期的方劑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麻黃湯歌訣及解析如下: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身痛,喘而無汗服之宜。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解析:方中以麻黃為君藥,是主要的藥物,故名麻黃湯。方中主要的配伍是麻黃配伍桂枝;杏仁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四般施是四味藥配伍應用;發熱惡寒頭身痛,喘而無汗是麻黃湯主治證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主要癥候表現,見到發熱惡寒頭身痛,喘而無汗就可用麻黃湯治療。
(3)師資培訓:對上課教師進行統一培訓。
(4)基于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實踐:在中藥學的教學中,學習中藥時背誦相應的方劑歌訣,如講授麻黃發汗解表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常配伍桂枝、杏仁等,代表方:麻黃湯。在此加上麻黃湯的方劑歌訣及解析,能使學生更好
1.2.3評價方法 改變傳統的考試模式,將方劑歌訣背誦的考核貫穿于中藥學與方劑學學習的全過程,每節課課前隨機抽學生背誦方劑歌訣并記錄成績,方劑學結業前進行方劑歌訣默寫考試,成績合格者才可參加方劑學期末考核。此外,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效果評價調查問卷對實驗組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47份,收回有效問卷14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1.2.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學生中藥學、方劑學總評成績比較(見表1~2)
表1 兩組學生中藥學總評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中藥學總評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P人數147 146評分71.81±4.18 65.67±4.63<0.01
表2 兩組學生方劑學總評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方劑學總評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P人數147 146評分77.12±5.07 69.77±5.73<0.01
2.2兩組學生方劑歌訣默寫總評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方劑歌訣默寫總評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學生方劑歌訣默寫總評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人數147 146評分95.34±2.07 80.62±2.73 P <0.01
2.3實驗組學生對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見表4)
表4 實驗組對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n(%)]
方劑學是基礎理論向臨床過渡的橋梁學科。該課程的目標就是通過對一定數量經典方劑的學習,掌握其組方結構、配伍規律和變化規律,從而做到“舉一反三”“知常達變”。要達到此目標,就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方劑歌訣,這是學好方劑的先決條件,也是加強“三基”教學切實可行的措施之一。樊巧玲[1]認為方劑學教材體系基本上是以清初醫家汪昂所著的《醫方集解》為藍本發展起來的,當時學習者隨師臨證,邊背誦湯頭(方劑歌訣)邊在師傅的口傳心授下運用揣摩,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而逐步理解方劑配伍心法和組方思路,進而達到靈活運用方劑的目的。正如國醫大師王綿之的名言“心中有湯頭,行醫不用愁;胸中無湯頭,行醫撓破頭”。可見方劑歌訣的背誦是學習方劑學課程的基本功和關鍵所在,是強化基礎之所在。
中醫是具有深奧理論體系的經驗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具一格中醫特色的傳承模式[2]。其傳承模式有家傳與師承、學校與自學等。其中師承是古代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之一,這種師承教育代代相傳,造就了諸多名醫。徒弟拜師以后,天天在師傅身邊隨師侍診,學習師傅如何望、聞、問、切,如何診斷病癥和立方遣藥。經過一段時間后,師傅會布置一些諸如《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等入門書,令其早晚背誦,日常仍隨師侍診,師傅檢查徒弟背過這些入門書后,才開始講授如《內經》《傷寒》《金匱》等中醫經典,并讓徒弟嘗試獨自診病。山東中醫學院在1985、1986、1987年創辦了3屆中醫少年班,預科3年,除教授高中課程外,還開設了藥性賦、湯頭歌訣、經絡循行歌訣、醫學三字經等中醫啟蒙課程;本科5年,開設了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專業基礎課和中醫臨床課,增加了中醫經典的課時,并提前進入臨床實習。孫豐雷等[2]是山東中醫學院86級少年班的學生,其感覺受益最大的是預科階段背誦的啟蒙讀物,至今臨床開方還經常默誦藥性賦和湯頭歌訣,班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對于預科階段的中醫學習大都比較認可。
黃仕文等[3]在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類專業中進行的熟記方劑歌訣對于提高方劑學教學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方劑的考試成績與方劑歌訣熟記程度呈正相關(P<0.05),熟記方劑歌訣也是提高綜合運用方劑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南京中醫藥大學華浩明等[4]在“精誠計劃”培養模式中編寫《中醫辨治學總論》時,便將要求熟練掌握的150首方劑歌訣編入,并作為第二、三、四學期考核的內容之一,這樣在無形中延長了學生背誦方劑歌訣、理解方劑的過程,為夯實學生方劑基本功打下了基礎。福建中醫學院進行了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創新了方劑學科結構體系[5],把方劑學的教學內容變革創新為在3個時期進行講授,分別為學前期、學中期和學后期。學前期即“方劑歌訣導讀,夯實基礎”階段,編寫了《方劑歌訣導讀》《方劑歌訣》《方劑歌訣小靈通》等教學輔導教材,并在學生入校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27學時的方劑歌訣導讀等選修課程。解讀方劑歌訣,以輔助、指導學生如何背誦方劑歌訣,并明確表示只有通過方劑歌訣的考試方可參加方劑學課程的結業考試。這樣既為方劑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繼承了傳統中醫教育的特色。遼寧中醫藥大學張紅梅等[6]在方劑學開課的學期初或上一學期末開設方劑歌訣導讀選修課,對方劑歌訣內容進行解讀,以益于學生記憶、背誦。
隨著我國職業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再加上國家越來越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在中醫藥高職教育中,中醫學專業學制3年,2年在校學習,1年在醫院實習,把所有的課程壓縮,其中中藥學、方劑學兩門課安排在一個學期學習,兩個月時間學習中藥學,兩個月時間學習方劑學,在學習方劑學時再背方劑歌訣顯得時間太倉促,背誦150余首常用方劑歌訣非常困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強化方劑歌訣背誦的基本功呢?每一味中藥的功效都是多樣的,如桂枝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等多種功效,其功效發揮的方向和程度往往受到與之配伍藥物的影響與控制,而方劑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兩味以上中藥配伍為特征,具有特定功用和主治的一種獨特的防治疾病的工具。方劑與病證之間的適配性或方劑與病證之間的關聯性,即所謂的“方證相關”[7-8],體現在方劑學制方四要素(藥物配伍、藥量、劑型、用法)與主治病證的病機四要素(病因、病性、病位、病勢)高度關聯,尤其方中藥物的配伍、藥量與主治病證的病機之間的吻合或針對性。由此可見,中藥與方劑之間的關系是并存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方劑學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基礎和靈魂,熟記方劑歌訣是提高綜合運用方劑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針對三年制高職中醫學專業,通過以中藥為線索編排方劑歌訣,在中藥學教學中加入方劑歌訣背誦,采用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模式。調查顯示,實驗組的中藥學總評成績、方劑學總評成績、方劑歌訣默寫總評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1),且實驗組絕大多數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持肯定態度。說明方藥融合背誦方劑歌訣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強化了中藥學和方劑學兩門課程的學習,加強了方劑歌訣的背誦效果,既為中醫臨床各科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又強化了臨床基本功。
參考文獻:
[1]樊巧玲.關于方劑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0,19(6):37,39.
[2]孫豐雷,高華.當代中醫學校教育對中醫傳統傳承模式的回歸與超越[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1):102-104.
[3]黃仕文,樊巧玲,華浩明,等.熟記方劑歌訣對于提高方劑學教學質量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8(1):54-55.
[4]華浩明,張衛華,瞿融,等.“精誠計劃”培養模式對中醫專業學生方劑學基礎知識學習的影響[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35(6):16-18.
[5]阮時寶,苑述剛,陳學習,等.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醫教育,2007,26(5):51-52.
[6]張紅梅,范穎,張林,等.推動我校方劑歌訣教學提高方劑教學質量[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8):142-143.
[7]謝鳴.方證相關的邏輯內涵及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 (2):11-12.
[8]王洪海,謝鳴.關于“同方異證”與“異方同證”的思考[J].中醫雜志,2006,47(4):253-254.■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12-0077-03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2015年度立項課題(15SC338)地理解麻黃的功效。學習麻黃的3個功效時背誦麻黃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的方劑歌訣,既強化了麻黃功效與應用的記憶和理解,又提前背誦了方劑歌訣。每一味中藥的功效都加上相應方劑歌訣的背誦,這樣學習可使兩門課程的學習相互促進,使中藥的學習得到強化,也提前強化了方劑歌訣的背誦。在方劑學麻黃湯教學中,復習強化麻黃湯的方劑歌訣背誦,這時學生已對麻黃湯的組成、功效、主治有了初步的認知,對組成、功效、主治可略講,強調配伍規律、特點及臨床應用,花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強化了中醫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