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勇
【摘 要】分析校園網的主要功能和校園網的應用現狀,并基于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兩種教育理論,提出校園網的應用原則。
【關鍵詞】校園網應用 教育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44-02
校園網(Campus Area Network,CAN)是局域網的一種,專指各學校內部建設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它通過網絡設備和傳輸介質,將校園范圍內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網絡設備包括交換機和路由器等,傳輸介質為光纜和雙絞線。校園網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傳輸和資源共享。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網已成為校園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廣大師生的學習和思想觀念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一、校園網的主要功能
校園網作為連接師生和管理者的中樞,已經成為學校采用先進的教育和管理方法的基礎。通過校園網可以實現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功能,校園網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信息傳輸功能
信息傳輸是校園網最基本的功能,校園網內的計算機終端既可以互相傳輸信息,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與Internet連接。校園網用戶可以在辦公室、宿舍、計算機機房、圖書館等地的電腦上瀏覽查詢Internet信息,使用Internet中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也可以利用授予的權限建立個人或者部門的FTP服務器,上傳圖片視頻文件等共享資源。
(二)計算機輔助教學功能
隨著校園網的建立和發展,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單機版的PPT課件,到網絡課程和網絡教學平臺,從各學校的獨立開發,到國家規劃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從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到足不出戶的遠程教育,校園網都發揮出時間和空間上的獨特優勢。
(三)辦公自動化功能
在校園網的軟硬件系統之上可以運行各種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學校辦公的自動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學校管理信息系統通常包括日常辦公管理系統,實現公文流轉、視頻會議、上班考勤、財務管理等功能;教務管理系統,實現課表查詢、考試成績錄入、查詢學生學籍狀態等功能;學生管理系統,實現學生動態數據收集、評先評優、社團管理等功能;圖書管理系統,實現書籍上架外借、網上辦理預約及續借、查閱科技文獻等功能;后勤管理系統,實現水電報修、費用查詢和充值、校園一卡通等功能。
滿足教學需要,為教學服務,是校園網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校園網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信息溝通,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學校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適應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教育模式等全面而深刻的變革。
二、校園網的應用現狀
隨著教育部主導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大力推進,校園網建設得到了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校園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校園網的軟硬件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校園網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是組網技術的變化,帶寬的不斷提高,校園網的通信質量得到極大的改善。其次是計算機終端的數量不斷增加,各種應用軟件不斷豐富和成熟,辦公自動化系統和教學管理系統等關鍵應用軟件得到推廣和應用。校園網從最初的以建網為主要任務的硬件建設發展為軟硬件建設齊頭并進,日益關注校園網的實際應用的新階段。
(二)網絡課程建設發展為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提高了網絡教學的集成度
最初的課程網站建設多出于精品課程的申報需要,由各學校計算機專業老師或者軟件公司參與課程開發。由于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明確的標準,各網絡課程差異很大。隨著建設課程數量的增加,這樣低效率、低水平的建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這就促使不少有先見的學校依靠專業的軟件公司建設或者引入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后臺管理模塊,沒有計算機編程能力的普通教師,也可以建立起自己課程的教學網站。對于學生而言,開放式的網絡教學平臺也更能滿足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將校園網應用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促進了個性化學習和交互式網絡教學模式的發展
校園網應用初期,教師占據著絕對的中心地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師生的互動很少,即使是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的單向知識傳授為主。隨著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在網絡課程的基礎上,教學資源日益豐富,資源的種類和質量也有質的飛躍。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學生無需單純依靠老師的講授,也可以借助校園網開展自主的學習。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性教學結構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個體需要,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同時,課堂教學和課后的網上學習,借助校園網交互系統的設計,學生可以通過郵件、網上答疑、電子舉手、作業提交及網上批改等功能,和教師產生互動,更能進行差異化的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效率。
三、校園網的應用原則——基于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兩種教育理論的考察
教育理論是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的理論基礎,也是校園網應用于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教育理論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都會在教育領域產生相應的變革,促進形式多樣的教學原則的形成,為校園網應用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例如,圖片動畫和視頻資料等應用能很好地體現直觀性教學原則,交互式的網絡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符合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等等。目前,影響校園網應用的教育理論主要有人本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以下即根據這兩種教育理論分別提出校園網的應用原則。
(一)人本主義理論下的應用原則
人本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凱利等,人本主義哲學是其基礎。人本主義理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主要得益于其理論核心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出學習活動要圍繞人去開展,目的是為了學習者的全面發展,這個主要觀點體現了教育本質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
按照人本主義理論,校園網應用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人本主義更注重于人的具體需求,注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認為外部環境只是使人自我實現和充分發展的一種條件。建立校園網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服務。根據用戶的需求,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向校園網用戶提供與其需要相關的共享資源和具體應用。不管是網絡課程還是教學資源庫建設,用戶需求分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校園網用戶的體驗結果和反饋意見也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2.從實踐到理論的原則。人本主義認為科學的認識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際經驗和描述具體方法之上的,因此,校園網的設計要提供大量的共享資源,建立適當的情景,通過用戶自己的體會和實踐,概括出對事物的一般原理,形成自己的具體看法。
人本主義理論的局限性在于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它過度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忽視了客觀的科學知識本身,忽視了外部條件的限制和干擾,甚至否定客觀條件對人的影響。針對這一局限,在校園網的具體應用中要注意掌握好尺度。
(二)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應用原則
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杰(J.Piaget)、卡茨(D.Katz)、科恩伯格(O.Kernberg)、維果斯基(Vogotsgy)、斯滕伯格(R.J.sternberg)等。關于對世界的認識,建構主義在承認世界客觀存在的基礎上,更強調的是人對世界的主觀反應。人對世界認識的差異性源于自身不同的過往經歷和積累的社會經驗,表現出自主性。關于學習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帶有群體性特征,是社會環境和教學環境各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學習過程和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者、教師和同學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不一樣,會影響到個體的思維成果,表現出其情景性和協作學習特征。關于學習目標,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知識獲得的主體,學習的目的是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形成自己對事物性質和規律的認識,即對客觀世界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理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對教育信息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并逐漸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理論。建構主義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它強調學習的情景化設計,強調學習過程的會話和協作,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對校園網的具體應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校園網應用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相對于傳統課堂以老師為主的授課環境,校園網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表現出極大的自主性。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包括個人定制內容、學習進度控制、學習習慣記錄和反饋、學習效果自測等個性化內容。同一個網絡課程,同一個網絡教學平臺,對不同的學生,其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的程度各異,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2.情境性原則。建構主義重視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為應該把學習與具體的情境結合在一起,通過有目的安排的情境,使學習者形成背景性經驗,從而掌握知識的復雜性及相關性。情境學習是在所學知識的真實應用環境中,通過目標定向活動而進行的學習,在情境中形成知識意義的多方面建構。校園網環境下的虛擬仿真實驗室、模擬動畫視頻、系統虛擬器等等都體現了學習的情境性。
3.社會性原則。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具備社會性。建構主義所認為的社會性,是指學習者雖然是獲取知識的主體,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周圍環境和共同學習的其他個體,都會對學習行為產生影響,從而改變學習結果。校園網應用應該提供觀察他人的學習反應,并進行對話交流的機制和平臺。校園網環境下的BBS、論壇、QQ群、分組學習等等都是社會性原則的表現。
【參考文獻】
[1]萬里鵬,等.中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思考[J].情報學科,2004(3)
[2]張立國.網絡課程設計的學習理論基礎[J].中國有線電視,2002(21)
[3]王光玲,宋延山.基于建構主義的網絡教學淺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