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文
【摘 要】闡述高中《文化生活》實踐教學的設計及其開展過程,并對教學進行反思,為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 文化生活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117-02
《文化生活》課程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在教材的開篇,就明確要求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的水平,理解文化傳承、交融和創新的意義。顯然,要到達這樣的目標,僅僅靠日常課堂教學、常規測驗與考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在把握學生的好奇心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文化。
一、《文化生活》實踐教學的設計
在學校放假前,筆者在接到《文化生活》課程的教學任務后,就開始結合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經驗設計《文化生活》的實踐教學。
首先,設計實踐教學的主題。實踐教學的主題,是有效開展相關系列教學工作的核心。筆者在認真研究教材“文化與生活”“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四個單元的基礎上,列出了以下主題:(1)生活中的文化現象;(2)文化在北流市的傳承;(3)北流市報刊雜志的發行、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化市場的管理狀況調查。在列出以上實踐教學主題之后,筆者依托課程實踐教學的調查問卷一起印發給學生。經過分析調查問卷,對實踐教學的主題進行了調整。第一個主題基于城市生源和農村生源的現實,把它調整為“城市生活中的文化現象”“農村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第二個主題基于文化傳承的城鄉分布,把它調整為“歷史文化在北流”;第三個主題基于假期旅游的現實,把它調整為“參觀文化場館”。
其次,設計實踐教學的形式。有了明確的實踐教學主題,還需要適當的實踐教學形式,方能使相關工作得到順利開展。筆者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確定了以下幾種實踐教學形式:(1)教師主導型,也即教師全程陪同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包括陪同學生制訂實踐學習方案、進入實踐學習地點、開展實踐學習等方面;(2)家長主導型,也即發揮家長陪同學生在假期開展實踐學習,包括在周末或者假期全程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學習;(3)學生自主型,也即完全由學生自主開展實踐學習,老師和家長既不指導,也不全程陪同。
再次,設計實踐教學成果的展示方式。展示成果是檢驗實踐教學得失的重要環節。筆者結合學校的多媒體教學條件、學生家庭條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設定實踐教學成果的展示方式有如下幾種:(1)PPT匯報,也即把實踐過程、實踐所得通過PPT展示;(2)調查報告型,也即圍繞實踐主題,結合實踐的具體情況,撰寫調查報告;(3)紀錄片匯報,也即引導學生發揮家庭錄像設備的作用,對實踐過程進行錄像,配以文字、聲音解說對實踐情況進行展示。(4)口頭匯報型,也即由合作學習小組推薦實踐學習匯報人以口述的形式對全班同學匯報實踐情況。
二、《文化生活》實踐教學的開展
首先,對教學班進行摸底。筆者承擔了四個班的教學任務,基于這樣的情況,筆者選擇了其中一個班開展實踐教學,以便為在另外三個班級開展實踐教學積累經驗。為了使實踐教學得到順利進行,筆者對教學班進行了摸底。一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生源所在地,二是了解學生的實踐學習條件,三是是了解學生的實踐學習興趣。經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筆者了解到:(1)班級已經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學生具有實踐學習的基礎,掌握簡單的訪談技巧,能設計簡單的調查問卷,且對高中政治已學理論知識有著較好的掌握;(2)學生擁有且熟練操作家庭電腦,或者智能手機,或者攝像設備,能制作簡單的PPT、輸入文字、拍攝照片;(3)學生家長認同在假期開展實踐學習以方便學生在開學后能較快掌握課程知識、提高能力。
其次,依托合作學習小組開展實踐教學。與實踐教學主題相適應,筆者以該班學生已建立的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選主題開展實踐。該班一共6個合作學習小組(為敘述方便,分別稱為A、B、C、D、E、F組),每個學習小組7人,選定的實踐主題分別為:(1)城市生活中的文化現象;(2)農村生活中的文化現象;(3)歷史文化在北流;(4)參觀博物館。其中A、B組選擇了“參觀博物館”,C、D組選擇了“歷史文化在北流”,E組選擇了“城市生活中的文化現象”,F組選擇了“農村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在實踐教學形式上,D、E組選擇了“教師主導型”,A、B組選擇了“家長主導型”,C、F組選擇了“學生自主型”。
再次,借助教師團隊,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筆者開展本次實踐教學,注意發揮政治科組的團隊作用,凝聚了團隊智慧。這主要體現在調查問卷的設計、訪談提綱的設計,以及調查技巧的學習上。同時,筆者還爭取了同科組的L老師參加實踐教學,指導E組學生就“城市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開展實踐。
三、《文化生活》實踐教學的反思
首先,引導需到位。不管是教師的引導,還是家長的引導,或者是合作學習小組組長的引導,都應當到位。開展“參觀博物館”實踐的A、B組并未得到家長的良好引導,主要表現在:家長把這一任務視為“負擔”,既不指導學生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又不引導學生如何開展實踐,以致于學生僅僅是“參觀”了博物館,而沒有形成對“文化”的體認。而L老師指導的E組進行的“城市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實踐,不僅全程陪同,而且就城市的歷史知識進行了共同學習,對城市的文化類型、表現形式、分布和受眾等方面進行了共同訪談和觀察,引導學生對北流市城市文化進行了較深入的了解。對于選擇“自主型”的C、F組,由于一開始便設定教師與家長不指導也不陪同,全靠學生自己摸索,其實踐結果主要局限于對文化現象的呈現上,而并沒有進入文化現象內部進行審視,實踐成果相對單薄。
其次,指導需細致。筆者指導的是D組,主題是“歷史文化在北流”。在明確這一主題后,第一,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對北流進行了了解,使學生對北流的概況形成基本的認知;第二,指導學生對古建筑、北流縣志進行了短暫的學習,使他們對建筑風格、格局、功能和地方歷史人物有初步的了解;第三,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和訪談技巧,比如從顏色、材料、結構、空間、位置、表現形式等方面對某一物體進行觀察,比如對老人、兒童、同齡人等人群的訪談技巧,以幫助他們能比較準確地觀察某物,并從訪談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第四,指導學生進行分工并做好實踐記錄,明確訪談者、拍照及照片注釋者、記錄者、攝像者、PPT制作者、攝影旁白設計者、總結發言者,明確了來往車票和所需日常用品的購買者、經費統計核算者等,同時明確記錄工具、記錄方式。最終,合作學習小組用自籌的經費、自帶的拍照與攝像設備以及記錄工具,使實踐得以順利完成,了解了北流1400多年的設縣史、古大里鎮六厚古村的古建筑與古城墻、城區的“沙街”、大成殿、登龍橋、景蘇樓,了解了北流采茶《亞賴賣豬》《盲公鬧店》《剃頭二借妻》等傳統劇目,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等,使學生對北流的歷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驗。
再次,展示需凝練。本次的實踐教學成果展示,安排在課程的第一節課。學生展示的方式主要有PPT、調查報告、游記、照片合集、記錄短片等。就PPT展示而言,多是展示了實踐的過程、實踐所見和實踐心得,但由于學生試圖全面展示實踐過程,以致于精煉性有所欠缺。而照片合集則全為實踐照片,雖有照片的注釋,但由于解說者不能概括全面而顯得冗長。記錄短片有聲音、圖像、文字,相對更為生動,但由于缺乏剪輯技巧也難顯精煉。至于調查報告和游記,由于是以文字呈現,其視覺沖擊以及受關注度相對較弱。由于是開學后第一節課,學生對分享自己的成果有極大的期待,以致僅有四個小組完成了展示,而剩下三個小組的展示只能安排在晚自習時間。這實際上提示我們,在實踐教學成果展示這一問題上,不僅需要凝練語言,還需要老師指導學生逐步做好對實踐成果的提煉,幫助他們用精煉的文字、具有沖擊力的圖片、切中問題的影像來呈現所觀察之物,呈現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