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世彬
【摘 要】從四個層面闡述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法構建高效信息技術課堂,即:創設情境、布置任務,基于差異、細化任務,小組協作、探究任務,發散思維、升華任務。
【關鍵詞】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166-02
新課標理念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知識為目的。任務驅動法就是一種建立在師生和諧接觸的基礎上,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識。筆者具有多年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經驗,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法有較深的研究,下面介紹幾點經驗,不足之處,敬請斧正。
一、創設情境,布置任務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一節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優秀的教師都會在每一節新授課的課堂導入部分多下功夫,以便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創設情境是一種不錯的課堂導入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所講授的內容創設有利于教學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汲取知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術課任務設計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聲音、圖像、動畫以及視頻等功能,全面地為自己創設教學情境提供服務,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電腦操作的學習當中去。以任務驅動法教學,第一步就是要給學生布置任務,而如果在布置任務的同時,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就會取得良好的開局效果。例如,當筆者在講授flash動畫制作時,筆者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動畫的演示以及制作。在課堂導入部分,筆者首先向學生演示籃球運動的畫面或者乒乓球比賽的動畫演示,通過大屏幕的展示以及形象生動的動畫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動畫的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對本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激情。這樣,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趁著學生心情澎湃之時,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給學生訓練所學知識的機會,此時學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這些任務的存在,學生對任務的完成也會充滿信心,有利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深入展開,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情境導入時,有一點一定要引起教師的重視,那就是導入內容一定要與本節授課內容相關聯,同時也要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心理上給學生一種舒適的感覺,避免在布置任務時,學生在心理上出現抗拒的心態,使得教學效果下降。
二、基于差異,細化任務
學生在升入高中之時,由于之前所在初中的學校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是多有不同的,所以學生之間信息技術的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任務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存在,讓基礎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照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
任務教學法的使用,布置任務是一門較大的學問,需要教師考慮的內容有很多,不僅要考慮到本節授課內容的重點所在,也要想到學生之間基礎知識存在的差異性,為學生分層布置作業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這屬于在任務教學法中應用分層教學法,能夠使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例如,當我們在學習完“Excel的基本操作”這章內容之后,教師都要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查缺補漏,避免出現知識漏學的現象。在這里布置作業,筆者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給不同的學生留下不同的任務,使他們的操作技能都能夠有所提升,對Excel的了解更進一步。如對于基礎稍差些的學生,筆者布置的任務也會簡單些,可以是輸入數據并改變單元格的對齊方式等;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的任務也會難一些,在前面的基礎之上另外加一些篩選等操作,讓學生找出符合要求的表格中的內容。通過任務的細化,學生會對自己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透徹。
通過任務細化,學生可以明確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內容以及章節的重點知識,也會對自身的了解更加深入,為將來的復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小組協作,探究任務
有的時候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在課后留給學生練習用的,但是有的時候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在課堂上完成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布置的任務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有的教師會選擇單獨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問題;有的教師會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之間可以無礙交流,將任務完美的完成,起到完成教學目的的作用。
當教師布置完任務之后,教師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教法。如果任務相對比較簡單,可以立即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如果任務有難度,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之后再一起協作去探討解決辦法。如果學生仍舊無法完成,就需要教師在旁細心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解題思路。例如,當我們在學習“制作多媒體幻燈片”這一節內容時,筆者布置的任務都會相應的難一些,因為這章知識在將來可能會用到很多。如讓學生改變幻燈片模式、插入視頻以及網頁超級鏈接等,很多學生對此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任務布置之后,筆者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共同去完成任務,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摸索出大體的解題思路,會使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團隊意識有所提升。這樣可以使操作水平中下的學生,獲得比較清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成就感。
以小組協作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通過各個任務的不斷完成,課堂教授的知識會不斷地被學生吸收內化,直至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出來,解決一些現實性問題,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便利。
四、發散思維,升華任務
信息技術的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學會變通,將知識進行擴展,讓學生能夠抓住學習的本質,領悟信息技術操作的要領。一通則百通,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的通道,為他們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在任務驅動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將任務升級,使學生在解決任務的同時,復習其他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有助于他們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模式得到開發,教師要注意將任務進行改編,讓學生能夠做到觸類旁通。例如,當我們在學習“文字處理”這一節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布置文字編輯的任務,包括字體、顏色、加粗以及其它的細節處理等,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去熟悉以及熟練掌握。在布置任務時,可以將文字處理換一個編輯環境,如換在wps、Excel、演示文稿等環境下,幫助學生熟悉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使學生的技能在整體上得到訓練,將知識活學活用在各類不同的知識體系中,為學習以及訓練帶來便利。
通過不同環境的存在,使得任務得到升華,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也會更加充分,任務驅動法會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也能夠達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
總之,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進行,是十分可行的,教師不僅可以減少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學習的方式也會得到提升,思維也能夠得到訓練。但是,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學生只是以觀眾的眼光在看待問題,不能提升自身的基本實力,等等。這些問題需要老師不斷地去探索與嘗試來完善教學方法。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