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琮奇 程 瑩 常璐璐 周 丹
(浙江省氣象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
?
淺談如何做好臺風現場報道
趙琮奇程瑩常璐璐周丹
(浙江省氣象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
摘要:在探討近年來新聞界流行的記者崩潰式臺風現場出鏡是否合適的基礎上,從知識儲備、以人為本、追求典型、團隊保障4個方面對如何做好臺風現場報道作了初步探究。
關鍵詞:細節; 知識儲備; 以人為本; 追求典型; 團隊保障
0引言
2015年,臺風“燦鴻”橫掃浙江,前方追風記者冒著狂風巨浪播報臺風的實時動態情況。畫面中,暴雨傾盆,巨浪滔天,只見一位女記者腰上系著一根粗繩子站在海堤上,雨衣被狂風
刮得幾乎不能遮蔽身體,她閉著眼睛對著話筒竭盡全力嘶吼,但是除了呼呼的風聲,只能隱約聽到她斷斷續續的聲音:“我現在沒有辦法說話,風實在是太大了,現在燦鴻……”(見圖1)。

圖1 記者臺風現場報道
剛看到新聞報道的時候,筆者被記者的敬業精神感動,但冷靜下來思考,心生疑問。深入一線報道臺風,是記者的職業精神所在,但報道臺風是要冒人身傷亡風險的,在明知有風險,且可以回避風險的情況下,卻拿生命作賭注,有必要嗎?其次,為了表現臺風來臨時的風大雨急,人體并不是展示大自然破壞力的最佳參照物,夸張的肢體動作并不令人信服,因為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倒伏的樹木、凌亂的街道、幾千斤重的石獅子被狂風吹得滿地滾,十多米長的集裝箱車直接掀翻等場景來描述是不是更能展現臺風的破壞力?
近年來,在新聞界,對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的報道,似乎都流行讓記者親歷現場,以顯示情況的惡劣。有人說這是敬業,但也有聲音指出這
種報道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隱含著“作秀”的意味。那么,國外頂尖媒體的出鏡記者都是怎樣做的呢?他們的經驗是否有值得借鑒之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國外頂尖媒體可借鑒的極端天氣現場報道模式
1.1CNN龍卷風跟拍:捕捉現場每一個細節
2015年4月9日起,美國伊利諾伊州至少遭到14場龍卷風的襲擊, 10日CNN發布記者跟拍龍卷風的視頻新聞。根據視頻中的聲音判斷,當時車內應該至少有3名記者,這樣就保證了駕駛與拍攝互不影響。此外,視頻一開始,就可以聽到記者在畫面外解說:“(龍卷風)越來越近,越來越近,”當車輛駛過一座天橋之時,一名記者疾呼:“看那里看那里,里面(龍卷風里)有車,我看到了飛在天上的車燈!”隨著龍卷風繼續靠近,忽然,一名記者大喊:“車翻了車翻了!”隨即鏡頭一晃,畫面中離拍攝者不遠處的一輛卡車緩緩倒下。此時所有記者都意識到了情況的危急,拍攝不能再繼續下去!隨后,伴隨著一連串鏡頭的晃動和畫面外“快走快走”的呼喊,拍攝停止,記者們有序撤離(見圖2)。

圖2 CNN龍卷風現場報道
1.2CNN颶風報道:細節描述還原現場
依然是CNN記者,不過這次是在颶風過后一片狼藉的災難現場。出鏡記者在走訪了幾片面目全非的農田和損毀的房屋后,為觀眾帶來了細致入微的現場描述。“我現在站在一條深及我腰部的河中,其實原本這里不是河,你應該看見成片的稻田和莊家……”為了深入了解受害者心理,記者還對一名受災者進行了采訪,采訪進行得很有技巧,當問及損失多少時,受災者眼睛里眼淚直打轉,因為情緒失控而轉過身去時,視頻就適時掐斷了。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不難看出,在進行自然災害或極端天氣的報道時,國外頂尖媒體更關注的是受災人群和細節的展現,在直播連線當中外媒經常問前方記者的一個問題就是“受害者的情況怎么樣?”,相比到“無人區”、在大風大雨里嘶吼“這里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報道來說,這樣的報道傳遞的現場信息更豐富,也更能觸發受眾關注。
2臺風現場報道力求適度、出彩
在臺風肆虐的過程中,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使現場報道既適合有度又出新出彩呢?2.1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充分的準備是做好
臺風現場報道的堅實基礎
一般來說,每個臺風路徑不同、強度不同,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也不同,記者無法按一種既定的模式進行報道,因此,現場留給記者采訪的時間很有限,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高質量的現場報道,就要求記者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又要有敏銳的現場觀察能力。豐富的知識儲備是記者做好突發災害現場報道的必要基礎。
記者在平常的工作、學習中要不斷給自己“充電”,多多學習有關臺風的各方面知識以及學習國內外頂尖媒體對臺風現場報道的方法。
另外,在出發報道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清楚掌握即將影響的某個臺風的路徑、風力、特點、可能影響的范圍,有關部門正在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等相關信息,并隨身攜帶一份清單:包括當地政府、交通、漁業、農業等部門相關聯系人的電話,這樣在做臺風現場報道時,可以游刃有余。
2.2“以人為本”是臺風現場報道的首要原則
在進入臺風災害現場之后,記者首先要關注的就是臺風到底造成了什么影響,特別是對人有什么影響。2015年8月,雖然第13號臺風“蘇迪羅”登陸福建,但是給浙江帶來更為兇猛的狂風暴雨,溫州市的平陽、泰順、文成、蒼南和麗水市青田縣受災情況嚴重。在“抗擊蘇迪羅”特別報道中,一央視記者在進入水頭鎮后出鏡介紹到:“我現在是在平陽水頭鎮,據了解,受到臺風蘇迪羅的影響,平陽已有6人遇難。目前水頭鎮交通依然中斷,我們將跟隨武警乘坐沖鋒舟進入村鎮,尋找是否還有人員傷亡或者被困(見圖3)。

圖3 央視記者臺風蘇迪羅災區報道
這么一說,立即把臺風對人造成的影響展示了出來。而這也正是“以人為本”的報道宗旨,觀眾最關心的是災害對人造成的影響有多大而不是災害到底有多嚴重。只有按照這樣的原則,一切從人的角度出發來報道,才能真正展現事件現場的新聞性和人文性。
2.2.1臺風來臨前
根據氣象局的預報,選擇臺風有可能登陸或者受影響比較嚴重的地方作為報道點,進行深入的拍攝、采訪,重點關注臺風將給人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政府準備了哪些應對的措施,哪些是臺風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等等。
2.2.2臺風來臨時
一為公眾提供實用信息。臺風的破壞力有多大?臺風目前還有多大的影響?臺風期間別人是怎么過的?什么是防臺抗臺救災的科學途徑?政府部門如何部署等等,這些群眾最想了解到的信息。
二把焦點對準災難中具體的人和事。臺風可以破壞甚至毀滅一時一地的基礎設施、設備、人民群眾的財產,甚至生命,但不能毀滅人們抗災自救的信心,更不能毀滅人類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因此我們臺風報道的焦距要始終對準災害中的人,根據人的活動來調焦、對焦。臺風報道中的人物應該是有血有肉,充滿感情的,而不應該是抽象的符號空洞的口號。
2.2.3臺風過去后
人們感到痛苦悲傷,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情緒,災區人民對重建家園表現了極大的渴望,廣大受眾對災區人民也表現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因此,記者在報道災情進展和善后工作以及對災難產生的原因作出科學的分析之外,還應身體力行去體驗災難給人們心靈造成的創痛,參與對普通災民的關懷,為受災群眾尋求社會的幫助。
2.3追求“典型”是臺風現場報道出新、出彩的重要保證
第一,要表現臺風來臨時的典型環境。所謂典型環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雨交加的畫面,也不是僅滿足于狂風勁吹、大雨如注的特寫,而是要拍攝臺風摧毀設施、建筑、樹木的特寫鏡頭,以說明這種風雨的災害性、嚴重性。
第二,要表現人在臺風中的典型處境。電視現場報道忌諱見物不見人,一定要表現人在臺風中的典型形象,如暴雨中兩手緊緊抓著被吹得變形的雨傘,艱難前行的行人等等。
第三,要拍攝人群規避災害和抗擊臺風的群體性典型鏡頭,以表現人類在臺風災害面前的智慧與力量。
第四,電視畫面不可能完整無缺地表現臺風災害的全過程(全部信息),出鏡記者應通過自己的口頭語言告訴受眾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的身體感受到了什么、你當時掌握到了什么有效信息,將鏡頭無法表達的信息通過自己的“典型語言”報道出來。只有實現了鏡頭畫面與出鏡記者“典型語言”的內在統一,臺風現場報道才能出新和出彩。2.4堅強的團隊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是臺風
現場報道的有力保障
臺風雖然不是瞬間發生的災害,但也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然降臨的災害,電視記者如何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除了提高記者個人素質以外,還須有一支能迅速集結并進入工作狀態的團隊。電視記者的現場報道是一項系統工程,采訪報道過程是記者逐臺風的路徑而動、追臺風的中心而跑、尋臺風的登陸點而行的過程,出鏡記者在現場的工作離不開一個強大的指揮、后勤系統作支撐點,否則記者在現場只能是“盲人摸象”,無法全面掌握有效信息。技術方面也很重要,直播設備一定要既先進又便攜,傳輸網絡一定要通暢、高速。當記者因種種原因無法進入現場或無法及時傳回畫面
時,應充分利用、整合社會影像資源,調動諸如全球眼、電話連線、手機拍攝等技術手段及時予以彌補(見圖4)。

圖4 浙江省氣象服務中心追風小組在應急車中進行臺風現場報道
3結語
臺風現場報道是當下熱議和備受關注的話題,報道方式如何出新出彩有賴于新聞實踐的不斷總結。而筆者以上所談的4個方面最多也只是窺斑見豹,真誠地期待與更多同行交流,更期待本文對臺風現場報道有一些建議作用。
參考文獻:
[1][美]梅爾文·門徹著,展江譯.新聞報道與寫作[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賴文忠.做好臺風報道的三個意識[J].青年記者,2007(14):63-64.
[3]游寧劍.從臺風報道看新聞記者的現場出鏡[J].東南傳播,2015(11):44-45.
收稿日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