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
分布式賬本,恰恰是區塊鏈技術的精髓
2016年6月第二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蔡維德分別在接連舉辦的4個不同論壇上發表了4次幾乎一樣的演講。作為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字社會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蔡維徳演講的話題都是“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賴于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在近年的速度提升,以及服務器等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
“半年前我跟人講區塊鏈,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如今,我還常常遇到別人問什么是區塊鏈。”
在蔡維徳眼里,區塊鏈是使用計算機技術解決信任問題的一種架構,是一組舊技術集成的新技術,并且具備解決生活中與信任有關問題的延展性。
蔡維徳認為它是個“很復雜的東西”。它關乎技術、安全、應用和監管的方方面面,它的發展仍有很多痛點。
只是,這個“很復雜的東西”,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談起。
區塊鏈不是比特幣
對區塊鏈的認識和應用,最早的一批人,來自于比特幣領域。比如徐明星,他創辦的北京樂酷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OK Coin)于2013年10月上線,號稱是全球最大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
“真正在人類社會實現完全交易和兌換的,黃金、美元之后就是比特幣了。”徐明星這樣說。
2009年1月,比特幣的開發者兼創始者中本聰寫下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創世塊,使用的就是分布式賬本的信任結構。分布式賬本,恰恰是區塊鏈技術的精髓。
由于二者在基本理念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過共同記賬建立信任,所以比特幣社區和平臺涉足區塊鏈技術應用顯得理所當然。
蔡維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區塊鏈技術包括分布式數據庫、加密技術及拜占庭投票機制等技術,“其中多數技術都不是新的,而區塊鏈技術是這些技術整合形成的一種集成技術,但卻是有意思的新技術。”
在他看來,區塊鏈技術脫胎于比特幣系統,但不等于比特幣。而如今但凡談到區塊鏈,就要談到比特幣,甚至有人將兩者畫等號,蔡維徳覺得這“很不幸”。
“區塊鏈是一種中性技術,它與比特幣相關很不幸,因為比特幣又經常與洗錢、毒品有關。實際上,比特幣僅僅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還有許多其他的區塊鏈應用,其中的一些和數字貨幣無關。”蔡維徳說。
他把目前的區塊鏈相關團體劃分成兩大陣營:第一個陣營包括比特幣、以太坊以及其他數字貨幣等;第二個陣營包含沒有挖礦或數字貨幣的區塊鏈。他更看好第二陣營。
布比(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蔣海也同意這種觀點。他從2012年開始從事區塊鏈算法研究,彼時甚至還沒有區塊鏈這一譯名,他把這種技術命名為“去中心化信任技術”或“網絡化信任技術”。
從2014年起,蔣海開始組建團隊實施區塊鏈技術和產品的開發,不涉及任何比特幣業務,只專注于區塊鏈。
“比特幣區塊鏈只是區塊鏈的一種,甚至可以說比特幣區塊鏈與目前應用于商業場景的區塊鏈,在技術方法和路線上的重合度非常小。”蔣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大家來記同一本賬
在應用了五六年后,為什么區塊鏈技術會突然走紅?
“從技術角度看,2009年誕生的比特幣區塊鏈技術需要時間驗證,如今區塊鏈用于建立技術層面的信任被驗證是可行的;從行業角度看,最近幾年是信息網絡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為區塊鏈的業務發展提供了更多外部環境。”蔣海說。
作為目睹區塊鏈技術從誕生走向熱門的“業界老兵”,他從來不認為區塊鏈技術有多神秘。
“以前賬本是獨立的,存在于單一中心。區塊鏈技術,就是以分布式賬本的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多中心。這樣的好處是即使某一個節點改變了數據,其他節點也不會改變。”蔣海說。
以轉賬為例,甲通過銀行向乙借了100元,銀行將劃撥這100元,賬本保存于銀行。
區塊鏈技術則是,甲在區塊鏈上廣播這一交易信息,區塊鏈上的甲、乙、丙、丁等節點紛紛將這筆賬記到屬于自己的賬本上去,并且附上自己的簽名,從而實現了賬本的去中心化、公開的、不可逆的同步。
這里暗含了三個規則:同時間段只允許一個人廣播(或者說必須達成一致);廣播內容必須在所有節點同步備份;記完賬后要附上自己的簽名并轉發,以確保真實性。
遇上黑客怎么辦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從2009年的以太幣發展至今,已有7年時間。最近最熱的一條新聞,當屬“The DAO事件”。
生于1994年1月的天才少年維塔利克·布特林創辦了以太坊(類似于比特幣),并在上面開發了他的區塊鏈項目The DAO。該項目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的風險投資系統,剛于2016年5 月創造了眾籌項目融資1.5億美元的世界紀錄。
6 月17 日,The DAO被黑,黑客利用其漏洞,劫持了多達360 多萬以太幣(折算約為6000萬美元)。這個安全事故,令關于區塊鏈的技術安全性質疑又浮出水面。
“據我所知,世界上沒有一家主流金融機構采用公有區塊鏈。并且智能合約技術不成熟, The DAO上使用的智能合約,既不‘智能,也不是法律上的‘合約,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及框架來保護參與者。它被揪出漏洞是必然的。”蔡維徳如此評論道。
目前業界將區塊鏈劃分為三類:公有鏈(如比特幣網絡)、聯盟鏈(同類型機構聯盟組建的區塊鏈)和私有鏈(同一公司內部的區塊鏈)。其中,公有鏈對全部節點開放,而聯盟鏈和私有鏈通常是許可鏈,有權限限制,在安全性上有更多的保障。
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常務副秘書長申屠青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The DAO平臺沒有經過嚴格的驗證,運行太大的金額并不合適。
雖然被黑客入侵,但鑒于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術特性,The DAO追回損失在技術上可以容易地解決。
事實上,業內爭論的焦點在于,對黑客攻擊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是否予以取消。假如被人為取消,就必須采用類似于“黑客手法”的技術,那么也意味著公有鏈系統所秉持的去中心化理念受到了沖擊。
監管難不難
在聯盟鏈和私有鏈中,監管問題好解決。
“可以直接封死賬戶,對黑客從節點中拿到的資產進行反向操作,從而彌補損失。”申屠青春告訴本刊記者。
實際上,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的分法,就是按照去中心化的強弱程度劃分的。但蔡維徳不喜歡“去中心化”這個詞:“去掉的是哪個中心?造成這樣的對立并不好。”
從另一角度來看,去中心化引起的擔憂更是直接體現在監管層面,畢竟監管也屬于第三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6年1月20日發表的題為《虛擬貨幣與超越:初步探討》的論文中指出,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質很難符合傳統監管模式。
2016年7月1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霍學文在第一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上表示,區塊鏈技術需要規范,否則會被利用來從事非法活動。
“我們現在也已經注意到有一些人用區塊鏈技術創造各式各樣的所謂‘數字貨幣,其實那不是一個正當的途徑,這種創造的‘數字貨幣到底有多少公信力是值得懷疑的。還有的區塊鏈貨幣應用平臺搞期貨交易,甚至搞高杠桿交易,這不是規范的行為,屬于要限制的行為。如果在此基礎上不規范的話,會造成新的非法集資或者金融不穩定的來源。”霍學文說。
他說的“數字貨幣”,依賴的就是公有鏈技術。在業界,但凡想將區塊鏈應用于不同領域者,基本上不碰公有鏈。這也算是業界對監管的回應。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是有利于監管的。
“在區塊鏈中,給監管層一個節點,讓它擁有所有數據,相當于監管層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全景和每筆交易的流向,顯然是可以加強監管的。”蔡維徳說。
他注意到,英國首席科學家認為區塊鏈技術甚至會催生新型的監管技術,可通過區塊鏈技術手段實現更高效的監管。
“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監管,只有直接有關聯的數據才會出現在這個鏈里面,不但能夠提高監管效率,擴展監管能力,甚至還提高了監管本身的公信力。不管是對被監管的人而言,還是對監管部門來說,都是利好。”蔡維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