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連續暴雨,湖北、安徽等地汛情加劇。中央氣象臺一度將暴雨藍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國家減災委、民政部也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應對氣候狀況與洪水可能,股市中的水利、地下管廊、園林等行業板塊紛紛作出“反應”。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一個時期內,股市、債市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全局性影響不大,
結構性沖擊顯著
朱振鑫(民生宏觀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縱向對比可以發現:1998年洪澇期在6~8月,上證綜指在此時段內整體保持下跌趨勢,從期初的高點1420點跌至期末的低點1070點,下跌幅度達24.7%。由于當時正處于結構調整和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我們認為洪澇天氣不是導致股市調整的主要原因。
2010年長江流域洪水期也在6~8月,在此期間上證綜指呈V型走勢,高點位于2670點、低點位于2360點。如果將觀察期間拉長,則發現上證綜指走勢呈更大的V型,當年7月探明階段性的底部,洪澇對股市的整體影響不大,不改變趨勢。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呈倒“V”型走勢,波動區間在3.28%~3.45%,基本保持平穩,極端天氣對債市的影響也不大。
洪澇雖對資本市場全局性的影響不大,但由于洪澇所導致的糧食價格減產影響上下游產業鏈、采礦業生產和物流運輸活動受阻、災后重建等,我們計算出農林漁牧、采掘、食品飲料、交通運輸、房地產和建筑材料等6個申萬(綜合性證券研究咨詢機構)一級行業指數2010年6月、2010年6-8月及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的漲跌幅。通過與滬深300指數同期的漲跌幅對比,可發現:短期內農林漁牧和采掘業受影響較為明顯;中期來看,農林漁牧、食品飲料大幅跑贏大盤,這可能與農產品減產后價格上漲有關。在所觀察的6個行業中,建筑材料業漲幅最大且明顯高于房地產業,或許與災害基礎設施重建相關;長期來看,除交通運輸和房地產外,其余四個均跑贏大盤。
農產品相關投資可納入配置,
但也要謹慎
潘旭(資深農業記者)
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最為直接。有數據統計,本次降雨覆蓋的15個?。▍^,市)農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62%左右,其中受災嚴重的7個?。▍^,市)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國的比重在36%左右。另據人民網報道,截至7月7日,僅安徽省農業損失就已達80.7億元。
但在資本市場上,農產品卻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標的。因為災害天氣可能會造成農產品供應短缺,供需基本面可能促使農產品價格回升。
事實已經證明,極端天氣下農業股反倒受追捧,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已因此迎來一波上漲行情。多個研究表明,歷史上類似災害天氣期間,農業板塊表現顯著優于大盤。此次洪災,應該也會延續之前的反應。再把通脹預期考慮在內,我覺得農產品和能源相關的理財或投資品種都可以納入配置。
但需要警惕的是,農產品是典型的供給端推動品種,天氣形勢的炒作使得農產品的上下波動空間較大,今年發生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的概率正在加大,一旦拉尼娜真正來臨,全球農產品供需格局料由寬松向緊平衡轉變。
建議后期投資者介入農產品時謹慎,需密切關注市場熱度的變化,如天氣、拋儲政策、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等對不同品種的各自影響。
或將利好城投債
屈慶(華創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
在此次洪澇災害過程中,我國多地發生嚴重的內澇,折射出我國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的滯后。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建投資占比超過20%,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又是基建投資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比超過10%,排水和防洪投資同樣也是城市市政投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比同樣超過10%,防洪和排水投資近年來一直是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
未來,隨著洪水的退去,防洪和排水投資必將成為新一輪基建投資的重中之重,按照目前的城市排水能力來看,還遠遠不能滿足防洪的要求,未來仍有相當大的投資空間,將對未來基建投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發現,歷史上4次防洪排水固定資產投資高峰期中有2次伴隨著洪災高發期,分別發生在1998年和2010年,這也說明了洪澇災害和防洪排水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度相關性。
即使近年來防洪排水固定資產投資高峰期投資增速高點呈現下降趨勢,但隨著基數變大,不大的投資增速對應的新增投資規模其實很大。
未來防洪排水等城市基建投資的增加也將使得城投繼續承擔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職能,將從兩方面利好城投債。首先,目前城投企業普遍不缺錢,如果增加未來投資計劃,那么城投企業職能仍將得到充分發揮,會降低部分城投因業務萎縮導致的關閉轉型風險。其次,提高了城投困難時政府救助的概率。
地下管廊投資將迎高潮
郭亮(職業投資者)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發生后,豆腐渣工程問題被曝光,隨后政府通過集中治理解決了城市基礎建設的“面子”問題。而2016年6月底以來,南方數省相繼迎來暴雨天氣,局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由此導致長江沿岸險情不斷,武漢、南京等多地出現嚴重內澇。
這次汛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地下排水的“里子”問題,我覺得這將會引發未來一輪地下管廊投資的高潮。
7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岳陽察看防汛時,曾兩次提及要補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這“兩大短板”。在7月7日下午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他再次強調:地下管廊是典型的基礎設施,事關公共服務,也是目前城市建設中突出的短板,一定要調動起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其實,在資本市場上,相關個股已早于總理“發話”出現明顯異動,7月4日地下管廊、水利建設等概念板塊整體漲幅就高達3%以上,位居滬深兩市漲幅榜前列。
2016年,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6年將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如果按照每公里約1億元左右投資,行業總投資約2000億元,加上拆遷等環節,總投資規模將達萬億元。
毫無疑問,防汛會帶來我國整個城市管網建設乃至初始規劃的重新定位,而綜合管廊是中期管線建設的趨勢,受防汛催化,其地位、重要性會升級。而對于排水管入廊,無論從政策推進角度看還是從執行角度看,都還具備一定彈性空間,相關板塊行情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