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君+郭麗峰+張瑞+徐林林
[摘 要]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機械原理機構有效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設計完成一種雙向自動爬管(桿)裝置,可以在該裝置中巧妙運用變異曲柄滑塊機構、剎車機構和交替卡緊機構等多種機械原理機構。裝置總體構思巧妙,僅通過控制電機正反轉即可實現裝置在管(桿)上的雙向運動,并實現交替卡住機架和上爪的剎車等操作,是一種很好的管道或桿件檢測、清潔、維護等操作工具。
[關鍵詞]機械原理;機構;爬管裝置;曲柄滑塊;剎車塊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128-02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是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在《機械原理》課程理論教學完成后進行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訓練活動。學生通過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可以進一步鞏固、掌握并初步運用機械原理的知識和理論,培養學生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機械開發創新能力。在設計題目的設置時,摒棄了由授課教師獨立確定題目的“一言堂”做法,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題目設定,并與實踐緊密結合。機械原理課程設計題目由三部分組成:(1)封閉式題目——教師命題,保留多年來的經典設計題目并作適當擴展;(2)半開放式題目——結合學科競賽、教師科研項目等實際需求,教師、學生共同提出項目功能目標,設定成果方式;(3)開放式題目——主要由學生自主選題確定。學生自主選題主要考慮學生以及家庭研究淵源,學生長期感興趣、有一定研究積累的特長,家長在特定領域研究成果的拓展等。
將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與大學生課外科技訓練相結合,教師指導學生依據興趣選題,充分調動社會、家庭參與研究訓練的積極性,題目采用學生自選和教師指定相結合的原則,具有學生感興趣的諸多因素。如雙向管道爬行裝置的設計與制作、糕點切片機的設計與制作、具有逃生功能自動窗的設計與制作等。
在雙向管道爬行裝置的設計與制作中,學生首先對該裝置的實際運用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發現工程實際中存在大量的管道或者桿狀的結構,對于它們的維護、監測、清潔的手段相對比較落后,基本靠人力手工完成。如能設計一種在管(桿)狀結構上自動靈活雙向移動的裝置,實現方便、快捷、平穩的爬動,將非常必要,而且可將該裝置作為一個平臺,整合在其他的裝置上完成所需的既定動作,在生產生活實際工作中將扮演多種運送機械手的重要角色。
一、爬管(桿)裝置總體設計思路
為了實現裝置在管上自由爬動,而且運行平穩安全,結合機械原理已知各個運動機構,最終選擇變異曲柄滑塊機構為主體爬行機構,而鎖緊機構確定為轉動的剎車橡膠塊機構,具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在圖1變異曲柄滑塊主體機構中,A為裝置工作時依附的管(桿)構件,B為上爪,套在管A上,C為連桿,連接上爪和曲柄,D為電機驅動的曲柄,可以整周轉動,安裝在機架上。E為滑動擺桿,能在曲柄的帶動下左右擺動,F為機架,可套在管A上。
電機驅動曲柄D,在曲柄D驅動下,滑塊機構能實現裝置在管構件上的上下爬動的要求,而鎖緊機構則整合在上爪B和機架F上,實現上爪和機架的交替鎖緊,從而達到設計目的。
二、變異曲柄滑塊機構的設計
根據設計要求,所爬的管(桿)機構直徑在50~100mm范圍內,其余各運動機構的尺寸均按該要求設計。根據實際裝置的尺寸,計算選擇曲柄D的長度為Ld=100mm,曲柄D與連桿C的尺寸比設計為1∶3,故連桿Lc=300mm,擺桿E設計為與連桿C等長,即搖擺LE=300mm。為確保裝置在管(桿)構件上平穩運行,選擇其平均爬行速度為v=10mm / s,曲柄轉動一周裝置爬行400mm,用時40s,所以曲柄角速度ω=1.5r / min。圖2為設計完成的裝置整體三維模擬圖。
如圖2所示,工作時驅動電機安裝在機架F上,隨著電機運動帶動曲柄D轉動,當機架F夾緊時,曲柄D轉動帶動連桿C的上爪B移動;當上抓B加緊時,曲柄D轉動時可帶動連桿C及機架F移動。這樣上爪B與機架F交替加緊、移動,可以完成裝置在管(桿)上的平穩滑動。
為保證裝置能夠具有一定負重,并且在管(桿)構件上平穩滑動,如圖3、圖4所示,上爪B和機架F均由三個可調滑輪G壓緊在裝置依附的管道上。
三、轉動剎車塊結構的設計
為保證上抓B和機架F能夠平穩、連續交替夾緊管(桿)構件,特別設計制作了用于夾緊的轉動剎車塊結構,如圖5所示。
如圖5所示轉動剎車塊設計成中間凹狀結構,便于箍緊管(桿)構件,為有效增大摩擦阻力,材料可選用橡膠等非金屬材料。作為裝置的關鍵零件,運動時剎車塊結構轉到一定位置時能保證在管(桿)構件上卡緊上爪B或機架F,從而達到裝置交替爬動的目的。
結合上述討論的變異曲柄滑塊機構設計,如圖6、圖7所示為轉動剎車塊結構工作原理示意圖。在圖6中曲柄D轉動,連桿C隨之擺動,剎車塊H與連桿C固連,所以剎車塊H也能隨著連桿C轉動,此時由于轉動剎車塊結構形狀的特殊性,其會在一定位置時帶動上爪B卡緊在管(桿)上。
同理,如圖7所示,曲柄轉動D,滑動擺桿E隨之擺動,剎車塊H與擺桿E固連,剎車塊H也隨擺桿E轉動,由于轉動剎車塊結構形狀的特殊性,其會在一定位置下帶動機架F卡緊在管(桿)上。圖8、9、10、11為剎車塊工作狀態示意圖。


以裝置上行為例,當機架F上的滑動擺桿E帶動剎車塊轉到圖8位置時,剎車塊把機架F卡緊在管(桿)上,此時上爪B剎車塊處于松開狀態如圖9所示,由于電機轉動,連桿會推動上爪B向上移動;而當機架F剎車塊轉到圖10位置松開時,上爪B剎車塊則轉到圖11位置卡緊狀態,電機轉動此時會拉動機架F向上移動,這種周而復始的運動,完成整個裝置沿管(桿)穩步上行。只要改變電機轉向,裝置可實現平穩下行,裝置下行原理相同。
由于剎車塊是橡膠材料,加工方便,其工作時靠摩擦力來鎖緊上爪B或者機架F,所以其尺寸需要根據工作依附面的具體情況來選材及設計尺寸。
四、結論
雙向自動爬管(桿)裝置,主要由曲柄、連桿、滑動擺桿、上爪、機架、電機、銷釘、螺栓、螺母、剎車塊、滑輪零部件組成。電機帶動曲柄滑塊裝置運行,并通過整合在其上的剎車塊的轉動,上爪和機架交替卡緊,從而使得裝置實現上爬或下爬。整個機構設計獨特,構思巧妙,能最安全便捷的實現在管狀物體上的平穩移動,為工程中的管道檢測維護實現自動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活動、課外科技活動、科學研究等途徑,在指導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將教學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有機結合,通過項目驅動的方法貫穿始終,使學生受益匪淺。
[ 參 考 文 獻 ]
[1] 申永勝.機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0-120.
[2] 韓曉娟.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0-100.
[3] 緊固件連接設計手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10-150.
[4] 蒲良貴.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220.
[5] 陸鳳儀.機械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30-100.
[6] 江洪.Solidworks動畫演示與運動分析實例解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0-140.
[7] 楊魏.機械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20-190.
[8] 蔡曉君,傅水根,竇艷濤.依托教學實驗基地構建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9):125-127.
[9] 蔡曉君,劉湘晨,竇艷濤.加強實踐教育 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與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136-138.
[責任編輯:張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