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茹

最近,教育部與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下稱“新規”),使得實習生的話題又重新熱起來。確實,招聘和使用實習生,越來越成為企業發現和培養后備人才,建立企業人才儲備庫的重要途徑之一。不過目前,這一特殊群體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層面的定義和概念,導致很多企業的HR暈頭轉向,搞不清楚企業使用實習生應當履行哪些法律義務。
校企合作
所謂校企合作,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和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換,也大大彌補企業的人才缺口,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這里的學校,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一種是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后一種學校的學生與企業合作統一安排頂崗實習時,企業的義務與普通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實習時是一樣的,下文會有詳細闡述,此處不再贅述。此處所指的校企合作方式,僅指前一種職業學校。在這種方式下,“新規”里面提到了三種實習模式,即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企業應當首先區分學生屬于哪一類型的實習方式,才能確定本身的法律義務。這一類實習受“新規”的約束,企業應對照“新規”的有關條款履行相關法律義務。
認識實習
認識實習是指學生由職業學校組織到實習單位參觀、觀摩和體驗,形成對實習單位和相關崗位的初步認識的活動。這類實習,企業一般能夠較好地進行區分。這些學生們進入企業后,并不直接參與實際工作,僅通過參觀或觀摩的方式初步了解工作崗位的一般要求,熟悉日后的工作環境。一般時間很短,一兩天左右即完成。
跟崗實習
跟崗實習是指不具有獨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適應實習崗位要求的學生,由職業學校組織到實習單位的相應崗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部分參與實際輔助工作的活動。
這種方式下,企業應當在學生參加跟崗實習前,與職業學校和學生簽訂三方實習協議。協議文本由當事方各執一份。實習協議應明確各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且約定的內容不得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應當把握兩個問題:
1.認識實習和跟崗實習都是不能由學生自行選擇的,因而,凡是學生未經學校安排,而自主應聘至企業實習的,都不符合跟崗實習的條件,都不屬于跟崗實習。
2.為了避免確認跟崗實習或頂崗實習的爭議,企業最好在實習協議中明確學生的實習類型。
另外,企業在使用跟崗實習的學生時,應當做到以下兩點:
1.查核學生的身份信息及年齡信息,拒絕未滿16周歲的學生跟崗實習,對于未滿18周歲的學生參加跟崗實習,應取得學生監護人簽字的知情同意書。
2.學生跟崗實習期間,企業應遵守國家關于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的規定,比如不得安排學生從事高空、井下、放射性、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其他具有較高安全風險的實習;不得安排學生在法定節假日實習;不得安排學生加班和夜班等。
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是指初步具備實踐崗位獨立工作能力的學生,到相應實習崗位,相對獨立參與實際工作的活動。這類實習的學生一般是高年級學生,即將畢業。他們進入企業后,可以直接在生產一線的多數崗位直接從事生產性勞動。因此,也是不少生產制造類企業彌補用工缺口的重要途徑,國家對學生頂崗實習也給予了較大保護。根據“新規”,企業應當履行如下義務:
1.企業應當合理確定頂崗實習學生占在崗人數的比例,頂崗實習學生的人數不超過實習單位在崗職工總數的10%,在具體崗位頂崗實習的學生人數不高于同類崗位在崗職工總人數的20%。
2. 企業應當會同學校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學生的頂崗實習期限,一般為6個月。也就是說,并不是必須6個月,在合理的情況下,適當延長或縮短都是可以的。
3.企業應當在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前,與職業學校和學生簽訂三方實習協議。協議文本由當事方各執一份。實習協議內容,在跟崗實習協議的內容基礎上,還應當包括實習報酬及支付方式。
4.企業應參考本單位相同崗位的報酬標準和頂崗實習學生的工作量、工作強度、工作時間等因素,合理確定頂崗實習報酬,原則上不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試用期工資標準的80%,并按照實習協議約定,以貨幣形式及時、足額支付給學生。
另外,企業在使用頂崗實習的學生時,還應當做到以下三點:
1.核查學生的身份信息及年齡信息,拒絕未滿16周歲的學生頂崗實習,對于未滿18周歲的學生參加跟崗實習,應取得學生監護人簽字的知情同意書。
2.查實學生的就學信息,拒絕接收一年級在校學生頂崗實習。
3.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同樣應遵守國家關于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的規定,比如不得安排學生從事高空、井下、放射性、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其他具有較高安全風險的實習;不得安排學生在法定節假日實習;不得安排學生加班和夜班等。除了上述所列的情形以外,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下,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實習,企業都應當遵守以下七條規定:
1.應當選派經驗豐富、業務素質好、責任心強、安全防范意識高的專門人員全程指導、管理學生實習。該專人還應定期向職業學校報告學生實習情況,及時處理實習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并做好記錄。
2.安排的實習崗位應與學生所學專業對口或相近。
3.要建立實習學生住宿制度和請銷假制度。學生申請在統一安排的宿舍以外住宿的,須經學生監護人簽字同意,由職業學校備案后方可辦理。
4.要確立安全第一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及地方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有關規定,并會同職業學校對實習學生進行安全防護知識、崗位操作規程教育和培訓并進行考核。未經教育培訓和未通過考核的學生不得參加實習。
5.應確保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責任保險范圍應覆蓋實習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學生實習期間遭受意外事故及由于被保險人疏忽或過失導致的學生人身傷亡,被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責任,以及相關法律費用等。投保人可以約定為企業或學校,但不得向學生另行收取或從學生實習報酬中抵扣。
6.不得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中禁忌從事的勞動;不得通過中介機構或有償代理組織、安排和管理學生實習工作;不得向學生收取實習押金、頂崗實習報酬提成、管理費或者其他形式的實習費用,不得扣押學生的居民身份證,不得要求學生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收取學生財物。
7.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到人身傷害,不屬于保險賠付范圍或者超出保險賠付額度的部分,企業應按照實習協議約定承擔責任,并妥善做好救治和善后工作。
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
所謂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顧名思義,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等因素,在就業市場上自主尋求合適的實習單位。
頂崗實習
在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進行頂崗實習時,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會導致企業需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處理。
第一種情況是學生來自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這類情況下,企業對于學生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比如協議內容、薪酬待遇、安全管理等等,均與校企合作方式下的頂崗實習類型的實習單位義務一致,并且這類頂崗實習的人數,與校企合作模式下頂崗實習的人數是要合并計算的,在合并統計的情況下,應符合“新規”所提到的人員比例要求。同時,由于學生不在學校統一安排下前來實習,企業還應當確保在實習前將實習協議提交所在學校。
第二種情況是學生來自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這類情況的實習,不在“新規”的約束范圍內,也就是說,企業在使用這類學生時,不會受到“新規”的約束。那么,是不是也同樣意味著不受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呢?筆者認為,未必!高校的學生多數已經年滿18周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就業年齡,也具備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因而,企業在使用過程中是有可能被認定為勞動關系的。那么,企業要避免這類勞動關系的認定,建議與學校、學生簽訂三方實習協議或只與學生簽訂實習協議,但要求學生定期提供實習心得。
也就是說,企業在使用實習生時,應體現出與使用其他普通勞動者的區別所在,明確實習生的社會實踐工作目的。這一點,雖然在國家層面上沒有類似規定,但在2014年北京《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二)》中有提到,在校學生在用人單位進行實習,應當根據具體事實進行判斷,對完成學校的社會實習安排或自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實習,不認定勞動關系。但用人單位與在校學生之間名為實習,實為勞動關系的除外。
帶薪實習
帶薪實習是指在校生在教學計劃之外自行聯系企業進行的實習活動,并通過為企業提供勞動來獲取一定的報酬,即我們常說的“勤工儉學”。這類實習在性質上與來自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的學生自主聯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活動的性質是一樣的。兩者的區分主要在于,頂崗實習的實習心得或工作成果,是在學生的教學培養計劃之內的,通俗來講就是學生在實習完畢后需要由企業出具實習證明,提交學校以獲得學分;而帶薪實習,則是在學生的教學培養之外,即不占學生學分的。
根據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應視為就業,也就未能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但是,即便如此,企業也不應當覺得使用起來就毫無用工風險。
就業見習
就業見習是指由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對離校后未就業畢業生到企事業單位實踐訓練的就業扶持措施。嚴格來說,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在校學生實習還是有所區別的。
現階段所提到的就業見習,主要依據的是2009年4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制定的《“三年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該計劃決定自2009年至2011年,用3年時間組織100萬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并且根據該計劃的規定,見習之前,要指導見習單位和參加見習的高校畢業生簽訂就業見習協議,明確見習期限、崗位職責、見習待遇、見習計劃安排,以及見習單位和見習人員的權利義務……見習期滿,見習單位應為見習人員出具見習證明,作為用人單位招聘選用的依據之一。高校畢業生在同一單位見習時間一般為3-12個月。見習期間或期滿后被見習單位正式錄用的,單位應及時與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見習時間可作為工齡計算。
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區分就業見習和其他實習類型時,就應當著重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企業自身屬于相關政府部門確定的就業見習基地;二是與學生簽訂了就業見習協議;三是學生暫未正式就業。
另外,企業還需特別留意見習期限。學生的見習時間一般約定在3-12個月之間。在該期間內,學生和企業可以不適用勞動法規,不建立勞動關系。但是,一旦企業在期間內或到期后愿意繼續錄用該學生作為正式員工,則該見習時間要作為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
綜上所述,企業在使用實習生時,認真留意學生的身份,分清不同類型,就能清楚地把握自身應履行的法律義務,讓他們為企業培養新生力量做出貢獻。當然,這群活力四射的年輕人,也必將成為企業日后的中堅力量。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