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
抗戰時期日偽在青島的奴化教育
徐 佳
【摘 要】抗戰時期,青島淪陷期間,日本侵略者通過各種形式控制了青島社會,并在青島全市實行絕對服從的奴化教育,青島的教育事業陷入了一片混亂與黑暗之中。面對日本的教育高壓統治,民眾對此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應對態度。
【關鍵詞】抗戰時期 青島 教育
歷史中的人與現代社會的人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征,面對同一問題,自然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對一段歷史的探究往往被研究的視角所限制,對抗戰時期青島教育問題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包羅萬象,而是努力發現其中真實的歷史面貌。傅雷說:“也許人總是膽怯的動物,在明確的輿論未成立以前,明哲的辦法是含糊一下再說。但輿論還得大眾去培植;而文藝的成長急需社會的批評,而非謹慮的或冷淡的緘默。是非好惡,不妨直說。說錯了看錯了自有人指正。----無所謂尊嚴問題?!边@段話給予我對本篇論文寫作以很大的信心。
青島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學校教育發展突出,普通中等學校共9所,其中青島市立中學、禮賢中學、圣功女中為全國名校,有不少名人欲將子女送到這幾所學校讀書。市區還有公立私立小學27所。青島大型中國企業辦有職工補習學校,還為妓女開辦特殊學校,強令妓女參加文化學習,使她們掌握一技之長以跳出苦海。另外,青島當時有日本僑民的兩所中學、三所小學,以及俄國學校、英國學校、美國學校、德國學校、國際女子學校①。但從1938年日本占領青島后,學校教育就急轉直下。在學校數量、教育政策、教學課程等方面都出現了蛻化變質。到1938年10月底,恢復開課的中小學,與事變前相比,僅占44%,教師數量占42%,學生數量只有事變前的35%②。到1939年情況依然沒有很大的改善。

市立及私立中小學校校況統計表(民國二十八年七月)③
1939年市區市立學校僅7所,私立學校僅有9所,學校式社會教育學校市立3所,私立5所,不僅在學校數量上有所減少,在教育方針方面日偽也把教育作為“貫徹國策之唯一工具”④,1940年9月,“東文書院”創辦,校址暫設在膠州路東端,與市立醫院相毗鄰。東文書院在教學中重文輕理,每個班級每天都有日語課,由日本人任教。國文(主要是古文)、歷史地理、修身、尺牘是必修課,數理化則處于輔課位置,每周只有兩節課。不僅如此,1941年12月,圣功、文德、崇德中學及圣功、崇德、培基小學共6所英美教會學校根據偽華北教育總署的命令被查封。
全市的中小學校大部分都掌握在日偽政權的控制之下,由日偽政權指派教師到各中小學任教,所教內容也受到嚴格控制。青島地區,學生從小學起就開設日語課,日語學習課時逐步增多,而且日偽方面對教學課程進行改革和控制。
本市教育、以促進中日親善非語言文字相通不可、故對于本市各學校之教職員及學生之日語教授、決自本年一月起實行強化講習、由教育局派專員擔任講習、每周四小時⑤。
教科書是教育方針的重要載體,是實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工具,因此日偽特別重視。其主要工作就是改變教授課目、修改教科書。例如廢除公民課,改設修身課,以孝經、四書五經等封建文化取代受美國社會教育影響的公民教育;設日語為必修課,改英語為選修課⑥。
學校內中的十分之九都是由日人和漢奸主辦的,于是他們就運用其惡毒的手段,大施其奴化教育,無疑的,學生所受的教育都改變了,尤其是小學的教育,是完全改用日文了,將本國史改讀日本國史,取消數學科。中等教育的課程,除增加日文科和嚴禁含有民族意識的教材外,別的科目沒有什么更改,但是所采用的課本,都是過時已久的舊教科書⑦。
日偽對學生的控制首先是刪改、更換教科書,“凡抵御外侮,具有民族意識的內容全被刪去,換上些-中日親善,共存共榮,建設東亞新秩序,一類的東西。⑧”
日偽當局在學校中強設日語課,加授《興亞讀本》篡改文、史、地課本,成立兒童讀物審議會,查禁抗日進步書刊,按其意圖編纂兒童讀物。日本陸軍特務機關派遣人員充當教育股工作人員,由日本文化特務擔任教育指導官,還有日籍日語教員⑨。這些人派往各級各類學校,在學校中掌握實權,監視師生言行,動輒以“思想不純”、“行為不軌”等罪名迫害師生,稍加反抗,即遭日本憲兵隊的逮捕關押行刑摧殘。日偽政府通過縮減文化課程,取締公民教育,企圖降低我國民的文化素質,在學校教育增加日語課程并滲透其奴化思想,來淡化青島學生的民族意識與反抗意識,鞏固其殖民統治。為防止中國人民的反抗,繼續宣揚“中日親善”、“同文同種”,“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為宗旨的法西斯奴化教育。
日偽統治者在青島推行奴化教育,激起了青島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以各種方式進行抵制和反抗。拒絕奴化教育,私塾大量增加。抗戰時期,青島的私塾大量增加,雖經日偽多次取締,但卻有增無減,其原因在于青島人民不愿意把子女送到日偽學校接受奴化教育。1938年底,日偽在青島、濟南和膠濟鐵路沿線各縣散發偽設市立中學特別師范科《招生簡章》。《招生簡章》中規定“除不收學費外,并供給學生宿舍及發給所定之飯費”,這在當時對學生來說,尤其是對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個很大的誘惑。但報名投考者并不踴躍,原定招生80人,實際只錄取了28人,最后只能從已有教員中抽取12人,勉強湊足一個班。⑩我們從情感上對經受住日偽威脅和誘惑的青島市民給予道德上的贊揚與崇敬,這也是我們應該從戰爭中繼承的優良道德傳統。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愿意到日偽學校接受教育的那部分人,作為合作者他們是被日本占領者所承諾的豐厚條件所誘惑,還是真心服從于日本統治,我們不得而知。這部分人只將迎合、順從日本人作為求生之道;只有少數人衷心歡迎日本人來解決中國問題,心甘情愿與征服者合作。當代的中國人無法了解這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以中國人的身份效忠于日本占領者的少數通敵者。中國人對入侵的反應還有另一些形式,生活在淪陷區的人們還有其他一些求生方式?!昂献鞅闶瞧渲兄弧?。
現實這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上涌來,淹沒了那點了解。畫家、文人、作曲家將零星的、湊巧發現的和諧聯系起來,造成藝術上的完整性。歷史如果過于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了小說了。
以青島戰時教育問題為背景,來探討這一背景下的抵抗與合作問題,只是眾多社會問題的一個側面,并不完整,但是社會問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希望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來接近那個時期真實的歷史??箲饡r期,是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社會環境,在合作與抵抗之外,是占有巨大空間的中間地帶。即使不是在抗日戰爭的社會背景下,僅僅就中國幾千年的古代社會來看,朝代的更迭,往往帶來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社會面貌,被征服之后的民眾也大都保持著事不關己的心態,抵制與合作與其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張愛玲的作品中曾經記敘了在香港,剛得到中日開戰消息時,宿舍女同學的反應是:怎么辦呢?我沒有適當的衣服穿。這種寫實又荒謬的記錄,雖然諷刺,但也能從中窺探到普通民眾對政治消極,毫不關心的內心狀態。對于這種心態我們應該用超越和平年代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來看待。
對于戰時非常態下的人民生活,我們應當用超越日常生活的倫理來理解。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在戰爭中顯露無疑,在亂世中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對戰爭時期,不同生命的解讀,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量。
注釋:
①魯海.話說青島[J].青島出版社,2008(11).
②[日]青島中方教育概況報告之件[J].各國教育制度及狀況關系雜件中國之部(第一卷).
③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
④山東省第二屆公私立中等學校校長會議偽省長訓詞,山東省圖書館藏《偽第二屆公私立中等學校校長會議要覽》
⑤《日語講習》,《青島新民報》,1940年版,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檔案號D000306-00038-0008.
⑥[日]興亞院華北聯絡部.華北文教現狀[J].1941(7).
⑦愛貞:《瑣談青島市》,《效實學生》,1938(23):20~21.
⑧孫紹圣,姜瑞青.《日偽統治下的青島教育概貌》,《青島文史資料》第5輯
⑨《青島文史擷英》,青島:新華出版社,2000年.
⑩孫德漢.山東區域文化通覽·青島文化通覽[J].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5).
參考文獻:
[1][加]卜正民.秩序的淪陷—抗戰初期的江南五城[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羅久蓉.她的審判: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辯[J].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版.
[3]宋恩榮,余子俠.日本侵華教育全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齊紅深.日本侵華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武強.日本侵華時期殖民教育政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6]劉大可.日本侵略山東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7]青島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8]謝忠厚.日本侵略華北罪行史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9]青島市檔案館編.青島通鑒[J].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8).
[10]魯海.話說青島[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11).
[11]孫德漢.山東區域文化通覽·青島文化通覽[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5).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徐佳(1991-),女,漢族,山東威海人,2014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