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鐵
?
符碼理論對我國城鄉高考公平的啟示
王 鐵
【摘 要】符碼理論是伯恩斯坦的主要思想精華,其教育符碼理論為研究高考公平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基于此,本文以貴州省為例,從微觀角度對我國高考不公平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在對伯恩斯坦符碼理論思想簡要概括及對相關高考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發掘高考不公平的原因,從中得出重要啟示。
【關鍵詞】符碼理論 伯恩斯坦 城鄉高考 高考公平
(一)關于符碼及符碼理論的簡要介紹
英國教育學家及社會學者伯恩斯坦于20世70年代于《階級、符碼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符碼理論,他以社會階層為出發點,用教育符碼作為標識,從而為研究教育不平等問題提供了較為獨特的視角。
(二)語言符碼類型
語言符碼類型主要包括:限制型符碼 (Restricted Code)和精致型符碼 (Elaborated Code) ,兩者都是公共語言和形式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伯恩斯坦(Basil Bemstein)研究表示,學生的學業成績差異可用語言符碼來進行解釋,不同學生由于其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其家庭語言符碼也各不同,中產階層大部分使用精致型語言符碼,而限制型符碼主要使用者為勞工階層。他認為,西方學校教育是社會階級再制的場所,學校大量使用精致型符碼,從而造成了勞工階層的孩子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不利地位。伯恩斯坦運用符碼分析學校與社會的各類現象背后所隱含的語言符碼與權力分配間的關系,因此,他研究的重點在于學校如何成為社會階層權力再制的場域,以及學生的語言符碼與其家庭所處階層及社會權力這三者之間究竟存在何種微妙的聯系。學校教育被視為是階層流動的重要條件,伯恩斯坦通過對西方學校的實證研究發現,由于學生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其運用的語言符碼也各有千秋,因此,學習的起點也各有不同。一般說來,來自勞工家庭的學生,較難通過學校教育從而改變其自身學業成績不甚理想的局面,相反,因為其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從而擴大了與來自中產階層學生之間的成績距離。在現實學校教育中,主要傳遞了以精致型符碼為主的教育知識等文化,中產階級學生學習精致型符碼,比勞工階級學生更能理解與接受相關的課程,因此更容易在學校教育中取得成功。

圖1 高考總分差異對比圖(2010-2014年)
以貴州省為例,貴州地處西部山區,由于開發較晚、社會經濟較為落后等因素,使得本地區的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遠遠落后于沿海的發達省份。同樣,由于自然及歷史等原因,貴州省內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也很不相同。為深入研究城鄉考生間的分數差距及高考成績差異與區域間教育水平的關系,本文選用貴州省2010~2014年高考成績的相關統計指標進行有關分析,并通過進一步計算得出各科成績的總體平均數,從而能夠更好地反映不同身份群體考生高考成績分布的差異性。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由于考題難度的差異,近五年文理考生的高考總成績平均分雖略有起伏,但城鄉群體考生總成績平均分最高的年份也未超過450分,總體成績偏低。而在文理科考生中,城鎮考生與農村考生的成績差距比較固定,理工類城鄉考生的分數差距遠大于文科類城鄉考生的成績差距。

圖2 高考語文成績差異對比圖(2010-2014年)
在高考各科目中,語文屬于相對容易得分的科目。從圖2中可以發現,文理科城鄉考生的語文成績總體并不大,甚至還有個別年份農村考生比城鎮考生成績更高的情況出現。說明高中教育資源配置有限的情況下,農村考生與城鎮考生區分度相差并不太大。

圖3 高考數學成績差異對比圖(2010-2014年)
從圖3中可以看出,文理科考生的數學平均成績總體偏低,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文科城鄉考生的數學成績相差并不大,理科城鎮考生的數學成績明顯高于理科農村考生。表明在相對抽象的數學科目中,只要有機會農村考生可以達到與城鎮考生同樣的水平,這說明農村考生總體來說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并不比城鎮考生差。


圖4 高考英語成績差異對比圖(2010-2014年)
文理科考生的外語平均成績總體偏低,而體現在城鄉考生之間的差異很大,對于農村考生來說也是一門處于相對劣勢的考試科目,尤以理工類考生的差距更突出(見圖4)。說明了城鎮考生的外語水平明顯高于農村考生,這是一科非常依賴學習環境和教學資源的、城鄉很不對稱的高考科目。

圖5 高考綜合成績差異對比圖(2010-2014年)
從圖5中可以看出,理工類考生的綜合成績的平均分數明顯偏低。文科類城鎮考生的綜合成績略高于農村考生的綜合成績,差距較小但并無明顯縮減。說明了農村考生在這樣依賴于智力的考試科目中,具有與城鎮考生相同的學習能力。
因此,根據以上以貴州近五年高考成績為例的分析表明:(1)農村考生在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方面并無劣勢,高考成績的差距主要來自于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差距。(2)農村考生在外語科目上處于明顯的劣勢,這種不利地位甚至不能因為復讀而得到改變。(3)語文科目雖然有相對的城鄉差別,但由于語文科目本身考分比較集中,這種城鄉差距顯得較小。
(一)不同身份群體的考生成績受家庭與學校因素的影響
通過基礎數據分析表明,農村考生在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方面與城鎮考生相比并無差別,高考成績在不同身份類別間的差距主要來自于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差距。農村考生雖然可以通過復讀來縮小總成績的城鄉差距,但卻無法改變其在高考中的不利地位。說明家庭背景對不同學生的高考成績影響不一。
從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析來看,農村考生與城市考生差別最大的是英語成績,其次是語文成績。實際上,語文成績亦有可能與英語一樣差別很大,只不過是由于語文考分區別度不高的特點和高考閱卷的局限性,沒有從分數中充分反映出來。這兩門課程與學生的家庭文化環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語文和外語成績的獲得與積累,除課堂學習、課本閱讀之外,還需要接觸社會,掌握大量課外知識。而出生于城市家庭的學生由于在各種物質、權力、信息資源的獲得上優于農民家庭的子女,因此表現出更大的優勢。在高考成績與身份類別的映射上,城鎮考生分數明顯高于農村考生。
(二)轉變農村學校的教學符碼,實施教育文化補償
伯恩斯坦認為,目前的學校教育知識體現了清晰、詳細的精致型教育形態,其中中層階級和上層階級的學生較容易掌握精致型符碼,而勞工階層則不易掌握。從我國階級劃分的對應關系來看,勞工階層的學生多集中于農村。農村學校的教學符碼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限制型符碼,就城鎮學校而言,無論是在教育內容還是教學語言及教材而言,所采用的均為精致型符碼。因此,對處于相對弱勢的農村學校實施一定的教育文化補償是有必要的。教育文化補償包括物質性教育資源補償和非物質性教育資源補償,以及對農村的學生進行學業和心理補償。
(三)調整高考的科目設置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不同高考科目對城鄉考生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尤其在語文、英語兩科上城鄉考生成績差距顯著。本研究認為,農村考生在智力水平方面并無劣勢,但卻缺乏某些”文化資本”。因此,在英語、語文等語言性學科中,存在劣勢。考試科目設計上和科目比重上深入探討,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做出調整,如研究對科目在身份選擇性以及篩選有效性方面的分析希望得到重視;此外,在命題機制上做出相應調整,盡力革除科目的城鄉偏向性,逐步取消由中學選拔教師組成命題機構的方式。高考改革在選擇考察什么內容、考察何種能力以及如何考試中,一定要謹慎。高考改革務必要避免新的盲目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高等教育成為推動社會公平和諧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Bernstein, B.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1 [M].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74.
[2]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吳次南,陳衛洪.高考中社會資本的作用力及其運行機制—高考與社會醬關系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3(5).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基金編號:研人文201505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