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楠+顧海豐
摘要:對一例豬附紅細胞體與豬弓形體混合感染的癥狀、病理剖檢及防治情況進行了介紹。
關健詞:豬附紅細胞體病;豬弓形體病;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5-0022-01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目中的附紅細胞體引起豬的一種以急性黃疸性貧血和發熱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該病多發生在溫暖季節, 常伴發細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蟲性等疾病,呈混合感染,臨床危害較大。遼陽市某養豬專業戶于2015年7月3日從外地調入26頭肉豬,飼養40 d時,發現有少量豬不食,精神沉郁,高熱不退,8月25日有1頭死于圈內,27日又死亡2頭。懷疑是豬鏈球菌病,用強力抗菌星(主要成分為林可霉素)無效。后經市、區兩級獸醫人員會診,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和豬弓形體混合感染,隨后用附弓佳和TMP(磺胺增效劑)聯合治療,收到明顯效果。
1 癥狀
病初豬采食減少,精神沉郁,體溫升高至40.5~41.5 ℃,不愿起動,喜臥地。隨后全身出現粟粒到蠶豆大小不一的紅色疹塊,疹塊界限不清,并明顯突出于皮膚表面,兩耳背側也布滿疹塊,并已重度水腫、破潰;食欲廢絕,呼吸困難,鼻鏡干燥,眼結膜蒼白帶黃,糞便呈干球狀、被有黏膜,病程稍長者拉糊狀稀糞,嚴重者帶血。病初用強力抗菌星肌肉注射,無明顯效果。針對皮膚的疹塊,用了伊維菌素也無效。最后改用附弓佳和磺胺增效劑配合治療,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2 病理剖檢變化
四肢內側有紫紅色出血斑點,全身淋巴結腫脹,切面外翻,有液體流出,脾臟腫大1~2倍,皮膚表面有粟粒大到蠶豆大大小不一的紅色丘疹樣出血結節;肝臟稍有腫大,呈土黃色,表現有灰白色壞死點;心肌熟肉樣、質易碎,心外膜有小點出血;肺間質水腫;腎混濁水腫,呈暗紅色、質地易碎,皮髓質間界限不清,皮質和腎盂有出血點;結腸黏膜有粟粒大小凹陷的潰瘍灶。
3 實驗室檢驗
3.1 細菌培養
無菌采集典型病變心、肝、脾等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和血平板上,37 ℃培養24~48 h觀察,結果均無細菌生長。
3.2 顯微鏡檢查
采取病豬耳尖靜脈血1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勻,加蓋玻片,油鏡下暗視野觀察,可見病豬的紅細胞絕大部分變形,呈鋸齒狀、菜花狀、星芒狀等。紅細胞邊緣可見許多球形、逗點形的蟲體附著,其數量不等;血漿中游離的蟲體有很強的運動性。
取血樣1滴于載玻片上推片,自然干燥,以姬姆薩氏法染色,油鏡檢查,發現呈弓形或香蕉形、一端較尖、另一端稍鈍圓、大小(2~7)μm×(2~4)μm的弓形蟲。
4 治療
附弓佳(10 mL/支)按每頭豬10 mL配合磺胺增效劑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用5 d,同時配合解熱鎮痛藥物治療;對病情較重的,在治療的同時,補用25%的葡萄糖液200 mL,維生素C注射液5 mL,每天1次,增強豬只的抗病能力。重病豬隔離,對圈舍、食槽等進行消毒。停用上述藥物后,在飼料內添加4‰土霉素粉+0.5%~1.0%的獸用復方新諾明粉,1周后,豬群全部康復。
5 小結與討論
(1)弓形蟲病以育肥豬多發,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但以7、8、9月高溫、悶熱、潮濕的暑天多發,大多為散發。該病一般可通過下列途徑感染:①通過胎盤、子宮、產道、初乳感染。②通過采食被弓形蟲包囊、卵囊污染的飲料、飲水或捕食患弓形蟲病的鼠雀等感染。③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傷口感染。弓形蟲的惟一終末宿主是貓。養豬場要做好滅鼠、驅貓工作,保持環境衛生,保持豬舍干燥通風;同時,加強對飼料、水源的管理,防止飼料、水源被污染,按規定認真處理好糞便及污染物。
(2)附紅細胞體病大多發生于溫暖季節,給傳播媒介蚊、蠅、蜱、虱和蚤等吸血昆蟲造成一定生存和繁殖環境,致使附紅細胞體在沒有其他應激環境下呈現隱性感染而未被人發覺。而附紅細胞體病患豬常伴發細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蟲性等疾病,如鏈球菌病、豬水腫病、仔豬副傷寒、豬肺疫、豬丹毒、豬瘟、弓形蟲病、偽狂犬等。這些病原體易污染豬舍環境,使隱性感染抵抗力下降的豬呈現混合感染,并可能導致高死亡率及巨大的經濟損失,故在臨床上應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