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文
摘要:從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例剖檢、細菌的分離與鑒定、生化試驗與藥敏試驗與防制措施等方面對雞巴氏桿菌病的診治進行了介紹,以期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雞;巴氏桿菌病;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5-0033-01
雞巴氏桿菌病又稱雞霍亂、雞出血性敗血癥,俗稱禽出敗。它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以突然發病、下痢,出現急性敗血癥癥狀;慢性型以雞冠、肉髯水腫和關節炎為特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B類疫病。在飼養管理不良、氣溫突變和雞抵抗力降低時即可誘發。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供同行參考。
1 發病情況
2016年3月,甕安縣平定營鎮某飼養戶陳某存欄3 000只黃羽肉雞,進行了當地常規免疫接種,但未接種禽霍亂疫苗。72日齡時出現零星死亡,病雞伴有雞冠發紺、呼吸困難等癥狀,病程急,5 d內共發病423只,死亡125只。用慶大霉素、土霉素拌料、飲水治療3 d,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斷加重。
2 臨床癥狀
部分病雞在沒有臨床癥狀表現下突然死亡,有的雞白天未見異常,夜間突然死亡。大部分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欲增加;垂頭縮頸,兩翅下垂,被毛粗亂,嚴重時呼吸困難,死前張口呼吸。有的病雞口鼻有漿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雞表現搖頭,雞冠、肉髯呈暗紅色或青紫色,排灰綠色或灰白色稀糞,體溫升高到42~43 ℃,最后發生痙攣而死亡,多數病程1~3 d。
3 病理剖檢
病雞腹膜、皮下組織及腹部脂肪小點出血;心包內積有不透明的黃色液體,心冠脂肪出血明顯;肺瘀血和出血;肝臟腫大1~2倍,質脆,呈黃棕色,表面有灰白色針尖狀壞死點;脾腎充血、腫大,質地變軟;肌胃出血顯著,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呈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出血,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氣囊和腸管表面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
4 細菌分離培養與鏡檢
無菌操作取肝臟、 心包液接種于營養瓊脂、血液瓊脂平板培養基,37 ℃培養24 h。在血液瓊脂平板上生長旺盛,呈灰白色、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的菌落;營養瓊脂平板較貧瘠, 僅有少量細小菌落。經革蘭氏染色, 結果為革蘭氏陰性、多單個散在或成雙排列細小的桿菌。
5 生化試驗與藥敏試驗
將新分離細菌的純培養物,進行氧化酶試驗, 結果為陽性。接種微量生化反應管, 結果葡萄糖、蔗糖發酵陽性;麥芽糖、乳糖、丙二氨酸、苯丙氨酸、 枸櫞酸鹽、 硫化氫和尿素酶反應均為陰性,生化試驗結果均符合禽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生化特征。
將純化的菌落接種在血液瓊脂平板上, 進行紙片法藥敏試驗,37 ℃培養24 h, 對抑菌圈大小進行測量比較。結果該菌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林可霉素高敏;對土霉素、紅霉素中敏;對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低敏。
6 防制措施
(1)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00 mg恩諾沙星,重癥不食者可按治療量肌注林可霉素,每天2次,連用3 d。
(2)對病雞舍進行隔離,切斷人員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使用,清除雜物,集中焚燒。雞舍周圍的環境和雞舍內用20%二氯異氰脲酸鈉進行帶雞消毒,每天一次。
(3)病死雞和淘汰雞集中深埋經上述方法綜合處理后,從第3天開始死亡數劇減,第5天停止死亡,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7 討論
經過調查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確診本病為雞巴氏桿菌病。雞巴氏桿菌病的治療一般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雖能控制病情,但療程長,一般在5~7 d才能恢復正常。
該病例未免疫禽霍亂疫苗,這可能是本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體內常在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易發病,故要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搞好衛生消毒工作,減少應激。要做好藥物預防工作,采用抗生素預防時往往因誤用了不敏感的藥物而導致預防失敗。根據臨床經驗表明,有病史的雞場可考慮使用疫苗進行免疫預防,發病期間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禽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