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貞
摘要:奶牛常見的行為表現為自身對環境的適應性,文章分析了奶牛的一般行為和生理行為,為養殖戶掌握奶牛狀態提供參考。
關鍵詞:奶牛;環境;行為習性
中圖分類號:S82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5-0039-01
1 奶牛對環境的適應性
奶牛耐寒不耐熱,夏季對高溫、高濕,冬季對寒風特別敏感。奶牛適應的環境溫度5~21 ℃(犢牛10~24 ℃),最適宜的環境溫度10~15 ℃,(犢牛17 ℃),耐受范圍-15~26 ℃,氣溫低于-15 ℃,尤其是高于26 ℃時采食量和產奶量下降,與氣溫15 ℃比較,高于26 ℃,產奶量下降25%,高于35 ℃,產奶量下降50%。空氣相對濕度以50%~70%為宜,夏季相對濕度超過75%,產奶量明顯下降,冬季風力達到5級以上,產奶量明顯下降。
2 奶牛的一般行為
(1)爭斗性。公牛爭斗性較強,母牛一般較溫順,個別母牛在采食、飲水或進出牛舍時以強欺弱,對這樣的牛應將角尖鋸平,對特別好斗、較兇猛的牛最好從牛群中挑出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合群性。多數母牛組成群時,開始相互頂撞,但一周以后就會合群。
(3)好奇性。奶牛不怕生人,對生人往往表現出好奇性,當你經過牛舍飼槽前,它會抬頭觀望,甚至伸頭與你接近。
(4)好靜性。奶牛好靜,不喜歡嘈雜的環境。噪音會使奶牛產生應激,引起產奶量下降,或出現低酸度酒精陽性乳。但輕柔的音樂有利于泌乳性能的發揮。
(5)護犢行為。母牛有時在運動場產犢后,往往會驅趕欲接近犢牛的其他母牛,當飼養員抬走犢牛時,母牛往往會追趕,但不會攻擊人。
3 奶牛的生理行為
(1)采食行為。奶牛采食比較粗放,采食時往往不加選擇,不經仔細咀嚼即匆匆吞下,待休息時反芻再咀嚼。因此,飼喂塊根飼料時注意不要太大,最好切成片或鍘碎后飼喂,否則容易引起食道堵塞。飼喂草料時注意清除鐵釘、鐵絲等尖銳金屬異物,否則容易發生創傷性網胃炎和創傷性心包炎。奶牛習慣自由采食,高產奶牛一天要采食12次,每次平均25 min,每天5 h。
(2)反芻行為。奶牛采食時經初步咀嚼混入唾液形成食團匆匆吞下,進入瘤胃貯存,經被帶入的堿性唾液軟化和瘤胃內水分浸泡后,休息時進行反芻。反芻包括逆嘔、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再吞咽四個過程。牛一般采食后30~60 min開始反芻,每次反芻持續時間40~50 min,一晝夜反芻9~12次,反芻時間6~8 h。因此,飼養奶牛為滿足其大量采食的需要,應給予適口性好、精粗搭配的飼料,采食后應給予充分的休息時間和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正常反芻。
(3)飲水行為。一天的飲水量一般是日糧干物質進食量的4~5倍,是產奶量的3~4倍。如一頭600 kg體重、日產奶20 kg的奶牛,日糧干物質進食量為16 kg,一天的飲水量為60~80 kg。夏天飲水量更大,放牧牛比舍飼牛飲水量大1倍。奶牛采食后2 h內需飲水,水溫10~25 ℃為宜,冬天宜飲溫水,夏天宜飲涼水。
(4)吃料行為。奶牛不愛吃剩料,飼喂時應少給勤添。喂料前應將剩余草料清理,并將飼槽沖洗干凈。清槽后的剩余草料可涼曬后重新加工利用。牛喜歡清潔、干燥的環境。牛舍地面應清掃、沖洗干凈,運動場糞便要及時清理,夏季注意排水,保持平整、干燥、清潔。
(5)排糞尿行為。糞尿排泄量大,是家畜中排糞尿量最多的。一頭成年母牛一晝夜排糞量約30 kg,占日采食量的70%左右,一晝夜排尿量約22 kg,占飲水量的30%左右。
(6)發情行為。發情時表現性興奮,不停走動,不時哞叫,與母牛相互追逐、打轉,隨后接受母牛親近、爬跨,站立不動,發情結束后則逃脫母牛爬跨。發情持續時間6~30 h,平均1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