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玖琳(湖南省臨湘市人民醫院,湖南 臨湘 4143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療效觀察
鄭玖琳
(湖南省臨湘市人民醫院,湖南 臨湘 414300)
[摘 要]目的:觀察補陽還五湯加減結合西醫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均采取常規治療,實驗組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NIHSS評分、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結果:總有效率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NIHSS評分、PT、APTT、FIB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死急性期效果較好,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和凝血功能。
[關鍵詞]腦梗死急性期;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局部血管堵塞所致的腦組織局部血供障礙,進而引起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改變。急性期如治療不當,可遺留神經功能障礙等后遺癥。醫學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灶中心區細胞死亡,但周圍半暗帶區域細胞的損傷是可逆的,因此應重視對這部分細胞功能的挽救。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臨床以氣虛血瘀證型為常見,治則以活血化瘀、益氣扶正為法。我們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梗死急性期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0~78歲,平均(60.54±10.22)歲;病程1~6h,平均(2.33±0.78)h;體重54~83kg,平均(64.21±10.51)kg;伴有高血壓1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6例;梗塞部位在基底核區12例,側腦室體旁8例,丘腦5例,雙側額葉3例,顳葉區2例;神經功能損害輕度17例,中度8例,重度5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1~78歲,平均(60.63±10.57)歲;病程1~7h,平均(2.53±0.71)h;體重54~82kg,平均(64.89±10.26)kg;伴有高血壓15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5例;梗塞部位在基底核區13例,側腦室體旁8例,丘腦4例,雙側額葉3例、顳葉區2例;神經功能損害輕度16例,中度9例,重度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存在梗死灶,符合西醫《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1]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癥狀和體征持續24h以上。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2]中氣虛血瘀型診斷標準,肢體軟弱,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手足腫脹,氣短乏力,面色淡白,心悸自汗,脈細緩,舌黯苔淡。
納入標準:①同時符合中醫和西醫診斷標準;②伴隨不同程度認知障礙;③年齡45歲以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二次腦梗,大面積腦梗,入院時已形成腦疝、顱腦腫瘤、顱腦外傷、寄生蟲病、合并腦出血,不符合氣虛血瘀證型。
兩組均吸氧、脫水、擴容、控制血壓、抗血小板、溶栓、營養神經、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同時給予長春西汀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10467)20mg溶于250mL生理鹽水中靜滴,每天1次。
實驗組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藥用黃芪60g,當歸20g,地龍15g,紅花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黃芪50g,白術30g,黨參30g,石菖蒲25g,刺五加15g,陳皮15g,遠志15g,牛膝9g,甘草3g。血瘀明顯者加三七,氣虛者加太子參、黨參,肢體麻木者加雞血藤、桂枝、木瓜和伸筋草,痰液阻滯者加膽南星、法半夏,腎氣虛者加杜仲、山藥,痰熱者加膽南星、瓜萎、黃芩,痰火者加羚羊角粉,痰濁者加橘紅、茯苓,脾虛氣陷者加柴胡、升麻,痰瘀者加丹參、郁金,肺氣虛者加熟地黃、五味子。每天1劑,加水煎煮兩次后合并煎液,分2次服用。
治療15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NIHSS評分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等內容。總得分為45分,NIHSS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
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1],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減少變化情況分為4個等級。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減少91%~100%。顯著進步: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減少46%~90%。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減少低于18%。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NIHSS評分及PT、APTT、FIB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及PT、APTT、FIB比較 (±s)

表2 兩組NIHSS評分及PT、APTT、FIB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驟、進展迅速等特點,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西醫臨床一般采用吸氧、脫水、擴容、控制血壓、抗血小板、溶栓、營養神經、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治療為主,以達到疏通血管,恢復腦梗死病灶局部的供血、供氧,恢復缺血半暗帶的活性。
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多與情志過極、勞倦內傷、飲食不節、氣候驟變等因素密切相關。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逆亂、腦脈阻痹,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為臨床特點。氣虛血瘀型中風基本病機為氣血瘀滯[4],采用中藥治療應注重活血化瘀。
補陽還五湯中黃芪大補元氣,促進氣血通暢;川芎行氣活血、化瘀止痛,赤芍、當歸、紅花、桃仁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地龍化瘀止痛、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可充盈氣血,祛除停滯于腦脈的瘀血,使周身氣血通暢,有活血化瘀和通絡益氣之功[5]。
藥理研究發現,川芎中的川芎嗪等有效成分可疏通血管,抑制紅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聚集,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局部微循環;黃芪富含硒,硒是機體抗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重要組成部分,黃芪亦有清除自由基及提高SOD活性的功能;當歸對SOD亦有顯著激活作用。全方在活血消栓的同時,參與抑制自由基反應,促進了凝血功能的改善[6]。
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對NIHSS評分、PT、APTT、FIB有明顯改善,提示對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滿意,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和凝血功能,有益預后。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313.
[2] 朱文鋒.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J].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7.
[3] 沈洪雷,李祥,李振寧,等.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后頭痛62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5,16(4):40-40.
[4] 劉寶華,白光輝,王志翊,等.納洛酮配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老年人腦梗死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5,21(5):641-642,643.
[5] 蘇曉慧,孔祥英,龐宗然,等.補陽還五湯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神經干細胞遷移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6):159-162.
[6] 周賽男,藺曉源,易健,等.補陽還五湯對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及細胞形態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251-254.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81-02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