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每遇重大事件或歷史節點,總有那么一些人跳出來“秀見識”。隨著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到來,這些人又出來叨叨他們所謂“歷史的真相”了:當年政府拒絕國際社會援助,遲遲不公布傷亡人數……他們明里暗里要說的無非就是當年政府封閉并瞞騙群眾,不能和國際社會接軌。而這樣翻歷史舊賬,實際意圖無非是要表達對現實的某種態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新中國成立后,新興政權面臨敵對勢力的封鎖和圍堵,特殊歷史環境迫使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也使中國政府在國際環境中采取相應外交姿態。唐山大地震后婉拒國際援助,正是特殊歷史環境中特殊的行事方式。而在1976年唐山遭受大地震重創時,整個中國也還未走出“文革”。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窘境以及意識形態禁錮,導致當時抗震救災中一些瞻前顧后的做法。脫離當時國內國外的那種歷史環境,而簡單以今人的標準去要求前人,本身就是可笑的。
攻其一點不計其余,以歷史碎片代替歷史大勢,是那些“秀見識”的人慣用的招數。在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時,他們炒作“拒絕國際援助”“遲遲不公布傷亡人數”等話題,也就遮蔽了中國人民在唐山大地震中自我救援的英雄壯舉,遮蔽了40年來重建唐山的付出與成就。
那些“秀見識”的人未必不明白上述思想方法上的失誤,他們故意胡講蠻纏,或是為反對而反對的偏執,或是為私利迎合某種勢力的居心叵測。看看他們“秀見識”時所參照的標準,其實不過就是個西方標準。這種不顧時地條件唯西方馬首是瞻的思維方式,是跪在西方屁股后面看世界的眼光,是遭受文化殖民的“精神奴役的創傷”。
那場發生在40年前的劫難給當時的唐山乃至整個中國都帶來了嚴峻考驗。雖然各方面條件艱苦,但全國人民在災難面前上下一心,創造了大災后無疫情的奇跡。隨后,經過10年重建、10年振興、20年快速發展,到2015年,唐山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比震前增長了73倍和141倍,實現鳳凰涅槃。
這才是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主流認知。歷史滾滾向前,它確實給人以嚴肅反思的素材,但更要給人以積極向前、繼續創造歷史的動力。別有用心地挖掘甚至放大“歷史廢墟”的邊邊角角,其結果只能是使人錯誤領會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誨,錯失在歷史事實中汲取力量的機會。即使以現在的標準審視,唐山大地震依然體現了我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需要再次確證這一點。而要看到這一點,那些“秀見識”的人首先需要治愈他們“精神奴役的創傷”。▲
(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