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薇
摘 要:數學學習的過程需要借助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及體驗結合起來,不僅能讓學生獲取鮮活真實的數學知識,更能促進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理解。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認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2-15
一、總結生活經驗,提高認識水平
我們知道,小學數學知識現實性比較強。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人是生活的實踐者,也是生活經驗的受益者。小學數學知識是兒童在生活中常接觸的知識,他們在入學前已經初步積累了淺顯的數學知識經驗。例如,在玩積木的過程中,對積木的大小、長短、形狀、輕重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如與父母一起到超市購物時, 就了解了圓、角、分知識。這樣的生活經驗盡管是無意識的和不清晰的,但卻是數學知識的積累過程。教師應以此為基礎,促成生活經驗生成數學學習中的新經驗,從而實現認知水平的提高。
二、提供有利素材,積累操作活動經驗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個體的認識總是從感性開始,感性認識是不能把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分清楚的。理性認識需要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過程才能生成,這樣,個體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開展直觀教學法,還要通過給學生提供素材,幫助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例如,在學習“長方體”時,就讓學生開展操作活動。用小刀把馬鈴薯切成一個長方體,必須一刀切出一個平面,兩刀切出一條棱,三刀下去出現一個頂點。此時,再來回顧長方形具有的特征,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法來歸納長方體具有的屬性。在討論棱與頂點的關系時,就用逐個計數的方法得到長方體中一共有12條棱、8個頂點。接著,教師進一步提出疑問:“不用計數的方法能否根據學過的知識得出長方體有多少條棱與多少個頂點呢?”于是學生開始嘗試從操作中得出結論,繼續從刀削馬鈴薯中尋找棱與頂點的出現規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從操作中積累了經驗。
三、經歷體驗過程,積累探究活動經驗
教育研究表明,個體的經驗積累僅憑大腦的思考是難以獲得的,而是要通過真實的探究與思考活動共同完成的。所以,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探究活動情境,在真實的體驗中啟發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獲取各種信息,在實踐活動中積累各種經驗。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就讓每個學生準備四個不同的三角形剪紙,再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剪紙。接著,要求學生利用這些材料來進行剪拼,把它們加工成學過的圖形。最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是通過沿著一個三角形的兩邊的中點剪開,從而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在三角形兩邊的中點分別作出底邊上的垂線,再沿著垂線剪下后變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再把它補在上面的三角形上,這樣就成為長方形;還有的學生把兩個相同的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樣的探究活動中有猜想、驗證、創新的過程,為學生計算三角形面積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通過重復體驗,培養發現規律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強的學科,教師要把不同的知識內容反復呈現,讓學生重復體驗,發現知識規律,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教學“長度、面積、重量、體積、容積等單位”時,因為這些知識都屬于計量單位,于是就讓學生首先感知單位“1”,然后再來體驗單位“1”,最后,描述單位“1”的物理屬性,這樣,學生就會發現顯然這些方式方法內容不同,但是它們的規律是相同的。有了這樣的重復體驗,就會發現計量單位的規律。發現知識規律有利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重復體驗可以鞏固并強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各種數學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促使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認知活動,從而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從中汲取新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李志軍.積累運用活動經驗,提升數學認知水平[J].貴州教育,2015, (5).
[2]王麗紅.幫助小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研究[J].小學數學教育, 2013,(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