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中
摘 要: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快速更新,企業對非電類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拓展和完善非電類專業大學生電類課程的知識體系、實踐技能,才能適應企業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本文從四個方面對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化教學與實踐方法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電工學;模塊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04
1.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 課程簡介和模塊建設依托的專業基礎
所謂模塊化,指的是“一個專業內單一的教學活動組合而成的主題式教學單元”,模塊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及考核內容的透明度,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靈活度,教學內容應做到主題鮮明,目標明確,選材靈活,形式多樣。
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是工科高等院校非電類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程,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課程之一。本課程使學生在了解我國電工技術發展概況的基礎上,獲得電工和電子技術必需的知識理論、技術技能,也可為后續電類課程學習和從事相關的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化教學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于屬于非電類專業,學生缺乏前期的學習基礎;②電類實踐的機會較少,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容易脫節;③不注重激發與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升電學技能;④嚴重缺乏電類知識的自學能力。
2.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 課程內容建設
按照學科內容屬性可將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分為基礎知識模塊和基本技能模塊。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內容確立原則:研究專業培養目標對本課程的需求,將如何調整教學內容納入整個課程體系的改革中,要有一種服務整個后續電類課程的理念;依據非電類專業各關聯專業課程的需要,確定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的培養體系與培養主題。
3.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 教學方法的運用
(1)“面向大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思想是提升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化教學質量、促進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化教學方法發展的重要一步。這里提出面向整個大學階段的教育服務思想,要求教師不僅為了這門課程的學習,還要幫助學生解決后續課程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即提供一種全程化教育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由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知識型教育轉變為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素質型教育。
(2)課程考核質量評價方法多樣化。建立并完善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考核評價方法是本課程教學管理的重要部分??己朔绞搅η蠖鄻踊?,引入成績影響因子,如上課筆記、實驗、課堂討論、創新實踐等。
(3)教學管理的強化。首先,要加強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的教學質量控制,尤其要進行實踐能力培養質量的控制;其次,不斷進行師資力量的培訓,包括教學新手段、新技術和新技能培訓;最后,提倡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
(4)虛擬教學實驗手段的引入。電學仿真軟件具有投入少、效果好、方便實用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很有幫助。
(5)大力倡導學生自學與互學活動。當今,電工與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具備自學能力的學生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失去前進的動力,因此,提倡學生自學與互學的教學活動同樣顯得非常有意義。
4.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 課程建設規劃
(1)積極根據學校的教育理念與定位,充分體現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模塊教學課程體系,自主選擇其教學模塊,設計好課程的培養方案。
(2)教材、課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講課內容等,應全方位地體現課程模塊教學的要求。
(3)以實踐性和創新性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及創新的能力。
(4)提供一種全程的教學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甚至將來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非電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I”課程模塊化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應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 強.淺談機電一體化專業《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職業時空,2014,(4).
[2]倪峰峰.模塊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專業中的應用[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