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鑫
曲藝評論,又稱曲藝批評,是專家學者在曲藝欣賞的基礎上,以曲藝理論為指導,對曲藝家、曲藝作品,曲藝創作、表演、理論及其相關藝術現象的科學闡述與評價,一般表現為發表的文字或理論研討的發言。曲藝評論與創作被譽為曲藝的“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從藝術鑒賞的角度講,曲藝評論又是專業知識、業務水平、藝術修養高于普通觀眾的欣賞群體的反饋,是按照藝術規律、形式特點、作品內容、文化背景,做出的曲藝學、藝術學、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的理性分析。從功能考慮,曲藝評論提高了人們的曲藝欣賞水平;是藝術創作與觀眾間的橋梁紐帶;豐富了曲藝理論,促進了曲藝的繁榮發展。文化大家、有理論修養的演員、高校教師、文化干部和新聞出版工作者,是曲藝評論隊伍的主要構成。其中,高校教師是曲藝評論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高校曲藝評論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社科研究的主體,在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學術氛圍、資料占有等方面優勢突出,學科體制、學術制度、科研體制的相對健全,有利于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的開展,也有利于依托學科形成學術團隊和學科帶頭人來引領學科的發展,可以為曲藝評論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人才資源和制度保障。如何把高校這支社科研究的主力軍為曲藝評論所用,發揮資源的優勢,來打造一支充滿活力,招之能戰、戰之必勝,卓有成效的人才隊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教師的曲藝評論對曲藝理論體系的構建和曲藝事業的整體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有一批專家學者執著于曲藝評論,且在曲藝理論方面著述頗豐,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曲藝理論拓荒者的角色,如撰寫《說書史話》等專著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陳汝衡;長于變文研究的山東大學教授關德棟;撰寫《中國曲藝藝術論》等多部專著的北京大學教授汪景壽;撰寫《中國的曲藝》《中國人的軟幽默》等專著的南開大學教授薛寶琨;寫有大量曲藝評論文章的著名美學家王朝聞(中央美術學院);撰寫《中國曲藝史》《中國相聲史》等專著的天津藝術職業學院研究員倪鍾之;參與撰寫《曲藝概論》《相聲溯源》的山東大學教授李萬鵬等,都給曲藝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從中國曲藝牡丹獎歷屆曲藝理論獎的獲獎者來看,高校教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南開大學的鮑震培、東北師范大學的王紅蕭、揚州大學的徐德明、北京師范大學的岳永逸等,均有斬獲。從中國曲藝家協會首屆“中國曲藝藝術研究基金課題”的中標單位來看,高校所占比例近70%,天津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遼寧大學、聊城大學等高校榜上有名。此外,在中國曲協主辦的歷屆曲藝研討活動中,高校教師都有參與,并有不同的成果呈現。
可見,高校社科隊伍具有能干事,且能干成事的實力,就曲藝評論而言,需要調動他們“想干事”的熱情,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評論團隊,涌現領軍人物。而汪景壽、薛寶琨、倪鍾之、崔凱、吳文科、周良等曲藝評論大家,不但擁有高校教育背景,且建樹頗多,這堅定了我們從高校渠道培養曲藝評論人才的決心和信心。也就是說,高校不僅有著曲藝評論的人才資源,而且可以為培育曲藝評論人才做出貢獻。
二、高校曲藝評論人才現狀
高校,在曲藝評論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曲藝評論人員構成:一是有過曲藝從業經歷的。他們熟知曲藝藝術規律,對曲藝富有感情,成為從事曲藝評論相關工作的動力,如著名曲藝評論家薛寶琨曾在中國廣播說唱團工作,筆者也曾以曲藝創作、表演的專長成為活躍的文藝分子。二是具有相關學科教育背景的。他們的專業是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等,而后又轉移到了曲藝方面,并把曲藝選作研究方向,如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馬志飛等。三是具備家傳的曲藝基因。如東北師大以二人轉批評研究見長的王紅蕭,其父是著名的二人轉理論家王肯;擅長評彈評論的張祖健,家人是評彈演員。相信從小的耳聞目染,對他們后來從事曲藝評論相關工作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上述幾種人員組成,應該是比較穩定的高校曲藝評論力量。但是,由于曲藝高等教育身份的缺失,曲藝學科建設尚處起步時期。高校曲藝評論人員尚未受過專業的曲藝教育,而是通過不同的場合接觸曲藝,產生觀感并有了理性的認識。也就是說,他們是從具有較高修養的曲藝愛好者過渡而來,曲藝評論是興趣使然。如此,這部分人帶有無法避免的不確定性。往往是對某一個曲種或曲目產生興趣,一時興起,覺著容易就寫一篇甚或兩篇文章,一遇困難就放棄也毫不吝惜。這種“麥秸火——一陣兒”的熱情,不排除有晉升職稱的實際考量,因此并不能形成系統的研究評論,也就不會出現什么曲藝評論大家。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是潛在的曲藝評論力量,需要加以引導,來堅定信念。還有一部分人,雖有從事曲藝評論的意愿,但是對曲藝充滿了敬畏之心,不敢為之,更需要合適的方式給予他們信心。此外,熱愛曲藝的高校學生,也加入到了曲藝評論的隊伍,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同學,試圖用自然科學的觀點,對相聲中的“笑果”進行量化分析,撰寫了《相聲有限元》一書。
不過,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受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曲藝社會關注度的降低也波及到了高校,影響了科研選題中的曲藝所占比重。另外,隨著部分老一輩專家的故去,執著于曲藝研究的專家學者已經為數不多,且沒有形成新的領軍人物,從某種程度上存在青黃不接的危險。扶持、培養一批有分量的高校曲藝評論人才,已成當務之急。
三、培養高校曲藝評論人才的思考
針對高校曲藝評論人才現狀和曲藝事業發展的客觀實際,加強高校曲藝評論隊伍建設需要曲藝主管部門的組織、引導,利用業務培訓、專題研討、課題立項、簽約制度、評比晉級、演出觀摩、高校社團等方式凝聚力量,鼓舞從業者的熱情。
雖然,高校教師理論修養好,知識結構全面,能夠結合所學發表個人見解,但是,他們的曲藝學養有待補充。如果,以扶持曲藝發展為目標,出于強化的目的,可利用學校寒暑假的時間,設立曲藝評論培訓專門項目,通過專家授課,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采用相應的措施,向那些尚未明確研究方向,但富有一定學術能力的人員伸出橄欖枝,召喚他們加入曲藝評論的隊伍。在學習曲藝專業理論的基礎上,經常性的組織演出觀摩,增加他們對曲藝感性的認識,做好理性思考的儲備。還可以結合曲藝發展的熱點問題、經典作品、大型曲藝活動,組織相應論題的各種論壇,給這部人在曲藝方面以用武之地,來增加曲藝評論的實效性,避免過度的“紙上談兵”。
要積極利用曲藝主管部門對人才的引導。科研立項是高校的評價要件之一,也是高校教師普遍關注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部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主導的“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中,戲劇項目之下是包含“曲藝”的,并且每個年度都會發布相應的“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課題指南”。2016年1月,中國曲藝家協會推出的“中國曲藝藝術研究基金課題”,是我國目前推出的首個單學科的課題項目,既團結和發動了高校的曲藝研究力量,又有助于推動曲藝理論的豐富和曲藝學科的建設,對于高校和曲藝來講,不失為雙贏的創舉。從課題的高校報名參與情況,以及最后確定立項的單位來看,確實達到了上述目標。今后,應做好宣傳,更好地發揮以上課題項目的示范作用;同時,也要堅定高校曲藝評論人員的信心,鼓舞參報參評的熱情。
關于人才激勵方面,“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制度,對于高校曲藝評論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每屆任期為三年,在管理期內,以年度為單位規定相應的工作量,并給予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年終根據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數量進行評比,并按照評比的等級發放年終獎勵。而且,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制度還引進了晉級的理念,成績優異者可以成為下一屆的自動續約或優先簽約者。從目前實施的效果看,這一制度的確立,強化了藝術評論家的責任心和藝術使命感,激發了寫作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藝術評論的數量與質量的提升。高校教師是山東省第一批簽約藝術評論家的主體組成。如果曲藝主管部門,以上述理念為基礎,建立以高校曲藝評論人才為主,面向社會的相關人才激勵機制,應該是一個好的舉措。與此同時,取消年齡、職稱的限制,以業務能力為衡量標準,設立曲藝評論人才職級的榮譽并給予對應的資助,曲藝評論達到一定數量和質量、獲得相關獎勵的人才便可以自動晉級,入籍,既可以保持對曲藝評論人才的長效激勵,也可以防止人才的流失。
以上項目,務必要保持長效,實現常態化,爭取形成品牌效應,相信經過量變到質變的轉換,一定會從中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曲藝評論人才甚至領軍人物,帶動曲藝事業的整體進步。
此外,好的產品還要有好的營銷渠道,好的曲藝評論還需要合適的發表平臺。目前,全國的專業曲藝雜志只有《曲藝》這棵“獨苗”,《藝術評論》《藝術百家》《大舞臺》等為數不多的幾本雜志,與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合刊,雖能發表曲藝文章,但所占比重很少。值得欣喜的是,各級各類報紙經常有曲藝類的文章出現,但多為媒體記者撰寫的新聞報道,專業評論文章尚是少數。面對如此現實,一是需要曲藝評論文章努力適應媒體要求,以求發表的實現;二是需要拓寬曲藝評論的發表渠道。曲藝辦刊層次要和現代評價體系接軌,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業績考核是以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發表文章為準繩的,曲藝類期刊應適應這一客觀現實的存在,更廣泛地團結壯大曲藝評論力量。
高校最主要的還是育人功能,我們利用各種措施激活高校曲藝評論力量的同時,關鍵還是期盼于曲藝學科的建立,這才是高校曲藝評論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只有曲藝學科的建立,才可以成批量的培養曲藝評論的新生力量,才可以使高校教師從教學實踐和藝術實踐中產生更多的思考,從而轉化為評論文章,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利用高校學生社團的優勢,廣泛建立學生曲藝社團,努力團結帶動熱愛曲藝的老師、學生,為曲藝評論積蓄力量,做出成績;也希冀于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曲藝通識課程,傳授曲藝知識,培養學生的曲藝興趣,乃至讓他們萌發曲藝評論的熱情,開啟他們的曲藝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