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桑葉蔥蔥遮陰涼,
男 桑花陣陣送清香。
女 古道上銅鈴嘩??地響,
男 寇準騎驢還了鄉。
男 (白)要說這寇準,那可是大宋朝的超級明星,出演過《夜審潘楊》《楊門女將》《引蠶種桑》等許多大片。
女 (白)停停,《夜審潘楊》《楊門女將》我都聽說過,這《引蠶種桑》是怎么回事啊?
男 (白)不知道了吧?寇準家鄉原本沒有蠶桑,為回報家鄉,他上奏朝廷把蠶桑引進下邽城。
女 (白)那這效果怎么樣啊?
男 (白)效果?據下邽縣令劉二蒙匯報,
自從開啟引蠶種桑工程,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是噌噌往上升,縣里GDP一下闖進全國前十名,這不是嗎,為這事劉二蒙專門寫表上奏朝廷,要為寇準建功德碑。
女 (白)這不光要建碑表功,還得好好謝謝人家呢。
男 (白)那還用你說嗎,自打寇準踏進下邽城,縣令劉二蒙是白天陪,晚上請,喝得寇準是頭重腳輕,迷迷瞪瞪,一連三天沒出恭。
女 (白)你可拉倒吧,喝得再多,上廁所這事也不能忘了啊!
男 (白)不是寇準忘了,關鍵是他“恭”不出來。
女 (白)啊?為啥啊?
男 (白)為了防止各路粉絲的騷擾,劉二蒙專門派了四個保鏢隨身保護。你說四個大活人在那兒直勾勾地瞅著,誰能“恭”出來啊?
女 (白)啊?這啥保護啊,這咋覺得是變相看起來了呢?
男 (白)看寇準?那不是天大的玩笑嗎?寇準是誰啊?那是背過靴、跳過墻、闖過皇宮、審過潘楊的著名人物,這小小下邽能困住他?
女 (白)那他跑出來了?
男 (白)必須的嘛,你瞅那不來了嘛!
男 漫步桑陰,
女 陣陣清爽;
男 花香撲面,
女 得意洋洋。
男 寇準我做官多年胸懷坦蕩,
女 報家鄉唯有這引蠶種桑。
男 可喜這桑苗長成搖錢樹,
女 多年的夙愿終得償。
男 寇準我自幼父母早喪,
女 能長大多虧了七嬸娘。
男 不知道種蠶桑——
女 是否讓她也把福享?
男 看嬸嬸情切切——
女 我腳步匆忙。
男 茂盛的桑林——
女 不見去向;
男 荒草漫野——
女 一片荒涼。
男 滿心疑惑走進小村內,
女 來到了當年住的小草房。
男 呀——殘垣斷壁難把風擋,
女 滿園荒草鼠兔成行。
男 難道說眼前是夢中景象?
女 咬一下手指痛連心腸。
男 (夾白)七嬸,嬸娘——
女 (白)誰呀,誰在叫七嬸?
男 (白)大娘,我是寇準啊,七嬸娘她老哪里去了?
女 (白)是寇準啊?你怎么才回來啊,你要早點回來,你嬸娘也不至于活活餓死啊!
男 (白)什么,我嬸娘怎么會餓死?
女 (白)寇大人啊——都是你想的新花樣,要在這黃土坡上養蠶種桑。從江南運來桑苗到西北,水土不服全都見了閻王。
男 大娘你這話多有不當,官道旁桑蔭茂盛郁郁蒼蒼。
女 你知道啥啊?那本是江南泥土運到此地,官員在路兩旁表面作文章。那桑林已成下邽一怪景,老百姓恨得牙根直癢癢。
男 無蠶桑怎把絲綢產?
女 大人,你怎么還不明白啊?那絲綢本是花重金購自江南水鄉。自從蠶桑引進下邽縣,鄉親們日子苦斷腸。絹稅逼得人沒活路,眾鄉親紛紛逃命奔他鄉。七嬸她要進京城告御狀,那些個貪官污吏把神慌。
劉二蒙將她困在草房內,你七嬸她——
男 她怎樣?
女 她她她性格剛烈、斷水絕糧,最后竟活活餓死在這小草房。
男 一番話似沉雷耳邊炸響,天旋地轉萬劍刺胸膛。原以為引來的是幸福樹,沒想到種下的卻是禍殃。為什么,為什么本地官員不上報,任由這蠶桑之害把民傷?
女 大人啊,當官的怎會把實情往上講,國傷民傷又不會把他傷。還指著這政績得嘉獎,因蠶桑提拔起的官員一幫幫。只要腳下的官階步步往上長,老百姓的死活誰能把事兒當?
男 寇準我聞言雙睛欲裂,一團怒火燃燒在胸膛。嬸娘啊——但愿你在天之靈能得見,我今天定把公道償。寇準這里正把亡靈拜,
女 劉二蒙慌張張領人到草堂。
男 (白)大人啊,可嚇死我了。您老要觀光可以跟我講,我好派人派車安排妥當。您老千萬可別四下亂闖,貴人貴體出事我可咋承當?(白)大人,功德碑已建好,快隨我去剪彩吧。
女 寇準難忍沖天怒,掄圓胳膊就是一巴掌。罵一聲贓官好大膽,你欺下瞞上、枉法貪贓、禍國殃民、萬死難償。(白)來人哪,把劉二蒙給我就地正法!
男 且慢。劉二蒙叫了一聲慢,他不慌不忙開了腔。卑職確實不咋樣,你也未必比我強。養蠶種桑本是你親口講,要問責你也該承當。
女 我奏請引蠶事不假,可桑樹水土不服你們就該報上方。
男 官場原本就是一筆糊涂賬,大人你何必要求真章。你殺我就像把個臭蟲碾,可殺我保不了你印一方。殺了我你嬸娘當年的辛苦全白費,殺了我你寇家再不能清名天下揚。殺了我你的英名就此倫喪,只怕你死后難進這寇家祠堂。勸大人稍安勿躁細思量,糊涂賬糊涂唱彼此都順當。(白)大人,要論起七嬸之死,你才是罪魁禍首,是你害死了你可憐的嬸娘啊!
女 這——寇準我聞言呆愣半晌,淚眼中仿佛又見我那可憐的七嬸娘。七嬸啊,我的嬸娘——我出生母即亡沒有奶喂,你抱我求奶遍鄰鄉。
男 鄉鄰的奶水不夠我用,
女 你碾碎小米熬米漿。
男 小米米漿喂養了我,
女 你就著野菜吃米糠。
男 七嬸啊,我的嬸娘——到七歲我把學堂上,
女 草房破敗難擋風霜。
男 你的棉衣毀了給我,
女 你寒冬臘月穿著單衣裳。
男 七嬸啊,我的嬸娘——讀書讀到一十八歲,
女 我考取功名離了家鄉。
男 你囑我離鄉千萬別把家鄉忘,
女 我發誓讓嬸娘和鄉親都把福享。
男 當年的誓言言猶在耳,
女 而你卻孤苦伶仃,悲悲慘慘餓死在草堂,死得好凄涼,我的好嬸娘。
男 悔當初,身在高位少思量;悔當初,引蠶效果未能審端詳;悔當初,聽人吹捧把形忘;悔當初,為圖虛名亂主張。我該怎么辦?
女 往日斷人如神助,今日斷己少了主張。難道我還要隱瞞實情受嘉獎?還要讓我昧著良心把傻裝?
男 (白)不,不能。嬸娘從小教我要把仁義講,嬸娘教我心中要把天下裝。寇準的紗帽怎比百姓安危重,寇家名聲怎比國家利益強?當官就該把自身得失放,寇準的臭皮囊怎比百姓安康?
女 思前想后主意定,
男 我要砸石碑、殺貪官、摘烏紗、進京請罪謝萬方。(白)打倒功德碑!
女 錘砸石碑震天響,
男 一輛囚車進汴梁。
合 寇準還鄉戲一段,千古是非話滄桑。
創作構想:
動意到舞臺
記不清什么時候看到的這個故事,但我對這個故事一直很喜歡。任何藝術作品都講究“起承轉合”,“還鄉”這個故事有一個天然的“轉”(寇準從為自己的“功績”洋洋得意,到發現這些功績是假的后的震驚)。一個戲的“轉”是戲的高潮,也是最難的地方,有這樣結構的故事編劇都喜歡,我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好的故事、好的結構不等于好的戲,它需要編劇的再加工。
創作“還鄉”這個作品,我首先考慮的還是二人轉的特殊性:二人轉是喜劇藝術,其中的喜劇元素就必不可少。《寇準還鄉》這個故事原本發生在清朝,我把故事挪到了宋代,主人公也換成了觀眾熟知的戲劇人物—寇準。這么做一是便于觀眾對故事的了解,二是寇準在觀眾心目中原本就是喜劇形象,人物身上的喜劇元素不用再去刻意描畫,觀眾就可心領神會。寫“還鄉”這個戲想到的第二點就是對現實的觀照:這個戲源自歷史故事,但寫歷史無非是給今人看。對于這樣一個“面孔”很正的戲,如果在觀眾中找不到共鳴,就激不起觀眾的熱情。所以寫這個戲就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這個契合點就是觀眾對欺下瞞上這一丑陋現象的憎惡,而這個戲里原本就蘊含有這樣的東西在里面,只要作者將其發掘并放大便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