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曲
傳統岔曲《風雨歸舟》(言前轍)是一百多年以來久唱不衰、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據說是單弦岔曲的前輩司瑞軒老先生(1831-1911)藝名隨緣樂改編創作的,是岔曲中古老而經典的唱段之一。司瑞軒先生創立單弦牌子曲,并在音樂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幾代單弦名家均擅演此曲,唱法各有千秋。前輩藝人廣小川、何質臣、常澍田等分別灌制了唱片。常澍田(1890-1945)先生1929年灌制的唱片經北京廣播電臺播放影響較大,風靡一時。
內容表現封建社會卸職官員歸隱山林之閑適生活與閑情逸致。描寫了夏日急雨及雨過天晴時之景物,故又名叫《官隱》。從某種意義說來頗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所描繪的意境。今天我們所欣賞的是它的寫作技巧與唱腔藝術。全篇26句唱詞,用了224個字,有22個韻腳,卻描繪了一幅鮮明生動的雨中垂釣圖,描述了山峰、草亭、沉雷、疾風、急雨冰雹、山花澗水、漁舟釣竿、碧荷紅蓮、長虹云天、魚簍金鯉,有人有物,有情有意,將人物景色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運用三字的象聲詞、疊音詞使所描述的畫面充滿了立體感、真實感,讓人聽唱如身臨其境,見其物、聞其聲,仿佛看見風云突變、沉雷轟響、暴雨驟臨時隱退之人攜琴避雨的景象;感受到霎時雨過天晴、泛舟垂釣、得魚換酒的野趣樂味。
全篇語言鮮活、情節形象生動,既俗又雅。作品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而是寓情于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寫景是為了寫人,在寫了雨過天晴、風消云散之后,又回筆寫人,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較好地體現了曲詞創作的特點。
這首岔曲在音樂創作方面也很有特色,節奏富于變化,曲調流暢歡快、詞曲貼切,結構工整,音律協調,長短句相接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聲腔奪人。特別是臥牛后面的三字頭兩番垛句,在唱腔上有變化,流暢連貫,一氣呵成,聽來有如珠落玉盤、清脆響亮,在板頭上運用了掏、閃、頂、散等唱法,趕板垛字,還有抑、揚、頓、挫、噴口、俏口等技巧。這段唱多年來是演員練習唇、齒、舌、喉、吐字發音及板眼氣口的基本唱段。
演員每唱到臥牛后時觀眾必報以熱烈掌聲。這首岔曲不長,但詞曲俱佳,相輔相成,融合得天衣無縫,一曲歌來如高山流水一瀉而就,使人聽后縈繞胸懷,為后學者的典范。
一百多年來,大多單弦演員和票友皆能唱此曲。當代名家石慧儒、趙玉明、張伯揚等也灌制過唱片,石連城、司馬靜敏、桂月樵、廉月儒、張蘊華、劉秀梅等均擅唱,存有錄音。唱法各有所長,代表了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
多年來我收集了20多首不同轍韻的《風雨歸舟》傳統岔曲唱詞,都是描寫風雨中漁舟垂釣的意趣。每段都很精彩,唯有這段言前轍的《風雨歸舟》我唱得較熟練,得到了趙玉明先生的親傳,還有幸受到駱玉笙先生的指教以及弦師張子修、王金良的輔導。
岔曲是我國民族傳統藝術的一株奇葩,源于北京,是我國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種,有著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傳統岔曲唱詞題材內容廣泛,同唐詩宋詞一樣雋美,與清代“子弟書”同為國學的組成部分。鄭振鐸先生稱其為“奇怪的漂亮的新體詩”。2006年岔曲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更好地繼承發展。自2014年《曲藝》改版以來至今,每期都在首頁圖文并茂刊發一首傳統岔曲唱詞,讓廣大《曲藝》讀者欣賞學習、傳唱,真讓人高興。由衷地感謝《曲藝》雜志的同志們為此作出的努力。
這篇小文收尾時,正逢收閱《曲藝》2016年第三期石羚同志所寫的《由思想價值向度試論曲藝所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文,學后更覺傳統曲藝的價值可觀,現用石羚同志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即便如岔曲《風雨歸舟》等寫景抒情的作品,也往往能展現作者諸如歸隱山林的閑情逸致或與自然合一的美學情趣,展現了高遠和樂的思想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