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首《回杯記》令他紅遍全國,當今很多知名二人轉演員都是聽著他的《回杯記》長大并深受影響。他就是享有“二人轉王”“二人轉皇帝”贊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二人轉代表性傳承人韓子平老師。那么,當年他是如何與二人轉結緣?幾十年來又是如何傳承和發展吉林省二人轉事業?這其中又遇到過哪些坎坷?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這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走出鄉村 結緣曲藝
1949年5月2日,韓子平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平安鎮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里子女眾多,他是老大,下面有四個弟弟,兩個妹妹,生活十分貧困。苦難歲月讓他從小就挑起了家中勞作的重擔,養成了勤勞節儉的習慣,同時磨練了他的意志,培養了積極向上的心態。他自幼夢想著有一天能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嗓音走出農村、吃上“紅本糧”,走向酷愛的文藝之路。在21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伯樂”,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1970年,他初中的語文老師調到洮南縣文教局工作,恰逢當時洮南縣要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需要招募演員。可那時正處在“文革”中期,文藝界萬馬齊喑,除了京劇樣板戲,其他文藝形式少之又少。在老師的勸說下,當時已經是一所小學副校長的韓子平報考了洮南縣劇團,一曲《烏蘇里船歌》唱得考官們嘖嘖稱奇,當場錄取。從此,他走出農村正式踏上了藝術之路,吃上了夢寐以求的“紅本糧”。
二十出頭的年齡,一切來得那么突然,對于當時的韓子平來說似乎還沒做好準備。但是他十分珍惜這次機會,決定加倍努力。初入劇團,韓子平主要學演京劇樣板戲,業余時間學習相聲、歌曲、三句半、評劇等藝術門類,后來接觸并學習二人轉,這種說唱結合的藝術,也深深吸引著他。在幾年的時間里他暗下苦功,虛心向團里的每位老師請教,很快在當地就小有名氣。
辛勤付出 鑄就輝煌
中國有句俗話“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著名劇作家王肯和作曲家那炳晨成為他人生的第二個“伯樂”,助他走上事業成功之路。1972年,王肯和那炳晨在洮南縣體驗生活時看到過韓子平的演出,對他略有印象。1975年,韓子平參加吉林省二人轉匯演,憑借優越的嗓音條件和扎實的功底給王肯和那炳晨留下了更加深刻印象。他們通過多方努力將韓子平從洮南縣借調到了吉林省吉劇團。1976年,為參加全國曲藝調演,省里又特地從梨樹縣調來了董瑋和韓子平搭檔表演《情深如海》,從此韓子平正式走上了二人轉藝術之路。
1980年韓子平被調入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從70年考入洮安縣劇團,78年調入吉林省吉劇團,再到80年調入吉林省民間藝術團,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勤學苦練,使他用十年的時間成功完成了三級跳。當年的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是在原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二人轉實驗隊和吉林省吉劇團二隊的基礎上成立的。團內從創作到表演,從編排到演奏可謂人才濟濟。民間藝術團成立初期,根據當時省文化廳的部署從長春出發經西安、成都、云南、貴州等地學習和觀摩各地方優秀劇種。在這五十三天的時間里他們觀摩了十幾個地方曲種知名演員的精彩表演,從中汲取營養。也正是從那時起韓子平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他要站在全國的舞臺上技壓群雄。結束了這五十三天的行程他們又馬不停蹄的來到鄉下,觀看省內各地民間二人轉優秀藝人的演出,這一看又是一個月。這兩次的觀摩和學習使他受益匪淺,也堅定了他學好二人轉、演好二人轉的決心。
在民間藝術團,當時所有人都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民間藝術團首先要創排一部什么題材什么形式的新作品來向政府和人民匯報呢?所有團員集思廣益,一時間團內的創作熱情高漲。在這樣的氛圍下,韓子平和董瑋表演的名篇《回杯記》出爐。本來《回杯記》是純粹的“文戲”,既不熱鬧,也不火爆。“唱丑唱丑,必得說口。”韓子平大膽啟用說口,一改《回杯記》原始劇本太長、太粘的缺點,這才有了日后二十多年里長演不衰的經典之作。首演在當地的七九三廠,他和董瑋用真情打動人,用心靈感染人,55分鐘的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回杯記》通過錄音盒帶、廣播電臺等當時的主流媒體迅速傳播,使他倆在吉林省乃至東北三省家喻戶曉。1982年,吉林電視臺又將《回杯記》拍攝成電視藝術片,讓他倆在一夜之間成為名人。
雖然事業逐步邁向頂峰,但他仍沒有放慢腳步,在隨后的十幾年時間里先后創排了《馬前潑水》《離婚夫妻》《啞女出嫁》《村長醉酒》等幾十個劇目,并多次獲得全國、全省一等獎。面對殊榮他總是謙虛對待,因為在他看來,那些終將成為過去。他懷揣著一顆回報國家、回報人民的感恩之心,這是他前行的動力、堅守的職責,更是畢生的追求。
歷經磨難 走出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先后招入了徐振武、閆淑萍、董寶貴等一批極具天賦的優秀青年演員。在以秦志平、韓子平、鄭淑云、李曉霞等為代表的二人轉藝術家的帶領下,吉林省民間藝術團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這些青年演員入團初期,團內的老演員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教育和感染著年輕演員。韓子平會在每次演出前第一個到達現場精心準備節目,演完后會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時也會留意每位年輕演員的表現,并會在演出結束后耐心的為他們講解,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激勵和帶動著團隊進步。在他們的引領下年輕演員迅速成長,新人新作不斷涌現。這似乎看來是那么的順利,但誰知好景不長,吉林省民間藝術團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當時的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一部分作家和演員紛紛轉行。沒有好的作品再加上演員的流失對當時的民間藝術團,甚至全國的各大專業演出團體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據子平老師介紹,當時最困難的時候工資只開百分之三十八,都無法維持正常的家庭開銷。眼看著這一切的發生,時任團長的他孤立無援、束手無策。對于當時家境并不富裕,上有患病的父親,下有眾多子女的他面臨著改行還是堅守的選擇。作為一團之長、作為一個男人,他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一份對藝術的摯愛、一種對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咬緊牙關與殘酷的現實作斗爭。轉眼間,又是十年,他想盡一切辦法保住了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團隊,他和他的民間藝術團飽受心酸,苦水、淚水和汗水伴著他們走過了艱苦的歲月。
責任在肩 任重道遠
2000年,韓子平離開吉林省民間藝術團調入吉林省藝術研究院。2002年,他擔任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主席,雖然基本告別了舞臺,但這并不是他藝術生涯的終點。
離開了民間藝術團,韓子平心中始終無法割舍二人轉事業。他仍然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演出和活動,為傳承二人轉藝術培育出一批批優秀二人轉演員,為推動二人轉事業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做好人,學好藝,為人民唱好戲!”是他對所有弟子的囑托。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積淀和發展,東北三省的各大二人轉國營院團和民營演出團體相繼崛起,其中不少中堅力量都是子平老師的徒弟或學生,他為二人轉的厚積薄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東北三省乃至全國樹立了一面旗幟。
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符合以下規定: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積極開展傳承活動,且這三項缺一不可。盡管審核條件如此嚴格,韓子平憑借自己的專業水平獲得了由文化部頒發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北二人轉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對于這項不同以往的殊榮韓子平老師坦言:“壓力、動力都有。二人轉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是無數的先輩一點一點傳承至今。自己只是從前輩手中接過了接力棒,把二人轉的技藝和適應時代發展的藝術水準和道德觀繼續并傳承。藝術家要有責任感、有良心,藝術本身沒有高低之分,主要在于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是否對自己、對藝術有著較高的要求。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將二人轉的唱、扮、舞、說、絕好好的傳下去。雖然我從事二人轉事業已有四十五個年頭,但我只是二人轉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塵或者僅僅是朵小浪花而已。藝術是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節目不能有意思無意義,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快樂而忽視思想和情感上的愉悅。”
如今的韓子平雖然早已功成名就,弟子學生遍布東北三省。但在他看來,自己只是盡了一份應盡之責。在談到收徒、教徒時,子平老師笑得很開心。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收徒弟,從民間藝術團成立初期,他就把所有年輕演員當作自己的孩子,無論誰想學,他都會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他希望后輩們學得比自己快、唱得比自己好,這樣才能完成師父的囑托。在學生們多次主動提出想正式拜師之后,他才勉強同意。因為在他心中這幫孩子早已是他的學生,看著他們這些年逐漸成熟,子平老師深感欣慰,他堅信二人轉的藝術春天不會太遠。
惜別了韓子平老師。讓我不禁感慨,他幾十年伴隨二人轉一路走來,幾經風雨,但卻始終如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二人轉的復蘇,到十幾年后專業演出團體的不景氣,再到如今民間二人轉演出的蓬勃興起。幾十年來,他始終對藝術孜孜以求,對二人轉的發展至為關心。其弟子徐振武、董寶貴、房國軍、佟長江、閆淑萍等一大批當紅實力派二人轉演員迅速崛起,為吉林省乃至全國的二人轉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寬闊的胸懷、無私的奉獻、不計回報的付出和一顆赤誠的感恩之心,為二人轉事業譜寫了新的篇章。
“做好人、學好藝、為人民唱好戲”也正是陳云同志提出的“出人、出書、走正路”的具體體現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時代要求。韓子平無愧為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更無愧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訪談手記
做好人,學好藝,為人民唱好戲!
韓子平:藝術家要有責任感、有良心,藝術本身沒有高低之分,主要在于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是否對自己、對藝術有著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