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林
天橋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凡是來北京的人,要了解北京文化和北京人的生活和情趣,就一定要去天橋看看。
所以,人們都說:“如果沒有到過天橋,你就沒有到過北京!”
這話不假。
到北京的人,一般要去故宮。但故宮是皇家的宮殿。去故宮,只能看到皇家的生活,卻看不到北京人民的生活。而廣大的北京人民才是北京的主體呀。
要想真正了解北京,特別是要想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要想了解北京人的情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幾趟天橋。
怎么去一趟還不行,還要去幾趟?對了!天橋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去一趟是不夠的。
文藝界的名人齊白石、老舍、張恨水、吳祖光為什么那么喜愛老天橋?老舍為什么和天橋許多老藝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就是寫天橋藝人的。他們不知去了多少趟天橋了。
著名詩人徐志摩還特意帶諾貝爾獎獲得者、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天橋觀光哩。
我的老友俄羅斯科學院李福清院士,他1965年來北大寫博士論文,是我指導的。他說他常常去天橋聽評書,去的次數都數不清了。上世紀80年代后,直到2012年他去世之前,他又多次來北京,每次都要到天橋轉轉,進了書場就不想走。
美國常春藤大學之一達特茅斯大學的白素貞教授,是專門研究中國曲藝的,在北大進修時去天橋的次數當然更多。
天橋對于研究中華文化的漢學家們,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他們常常去天橋。
對于他們而言,上天橋,甚至有一種朝圣的味道。
天橋的民俗文化太吸引人了。
不過,幾十年來,因為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天橋的情況已經與幾十年前大不一樣了。
但是,人們還是非常喜歡去天橋,當然更希望了解天橋的歷史變遷,了解老天橋千奇百怪的民俗文化。
我的朋友姚振聲教授,是在天橋土生土長的,又幾十年來專門研究北京曲藝,過去寫過不少回憶老天橋的文章。
最近,他把這些文章匯集起來,又作了許多補充,編成了這本《天橋尋夢》,從各個方面具體回憶幾十年前老天橋的來龍去脈。
我有幸對此書先睹為快,看了真正是大開眼界,學到了許多寶貴的北京民俗文化知識。
這本書很有歷史價值,有具體的回憶,也有歷史的綜述。
天橋原來是一座石橋?;实鄱寥ヌ靿捞欤际菑倪@座橋上經過的。后來因為擴修馬路,把這座石橋拆掉了?,F在連一點影子也看不見了。
老天橋在元代是什么樣子?雜巴地“天橋市場”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天橋市場主要賣什么東西?有什么好看的?書中娓娓道來,發思古之幽情,倒也引人入勝。
天橋是北京人和外地人都喜愛去的地方。它最吸引人的是北京過去底層人民的種種生活情趣,民間曲藝、戲曲、武術、雜技等等所謂“雜?!北硌?;舊貨、木器、古玩、鳥市乃至各種各樣的北京風味小吃等風物匯聚于此。
凡此種種,姚教授在書中,都有生動的回憶。
“天橋八大怪”是非常有名的天橋藝人。究竟是哪八大怪?歷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姚教授沒有定于一尊,在回憶錄中,按歷史先后,把清代窮不怕朱紹文等等好幾組“天橋八大怪”藝人的情況,全都具體介紹了一遍。我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著名的天橋藝人。書中的介紹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了。
于此可見,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天橋”,姚教授對天橋的歷史不只是很熟悉的,而且是有深入研究的。
過去,我有些奇怪,天橋的武把式為什么這樣多呢?從書中看到,原來在天橋附近有不少鏢局。在過去兵匪橫行的時代,各種物品的長途運輸都需要鏢局的鏢師們保護,否則寸步難行。許多著名鏢師都有家傳絕技,有一套真本領。后來,有了火車、汽車,有些鏢師就在天橋賣藝為生,成了天橋的名人,以家傳絕技進行表演,成了他們的職業。書中具體介紹了李堯臣的水心亭“武術茶社”。這位身懷絕技的武術大師,被張恨水先生寫進了著名的小說《啼笑因緣》。李堯臣先生不僅有俠義心腸,而且有愛國情懷,在神圣的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書中談到,在“七七”事變后,駐扎在北京的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曾聘請李堯臣先生去29軍給官兵們傳授大刀技藝,為此他專門編了一套砍殺日本鬼子的大刀武術套路。這一套大刀武術在全軍推廣,大刀成了我抗日軍人最有力的當家武器,像麥新同志譜曲的《大刀進行曲》所歌唱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發揮了極大的戰斗作用。
關于北京老天橋的鳥市,書中作了生動的介紹。“文百靈,武畫眉?!卑凫`鳥叫得好聽,還會唱許多不同的歌兒。“家雀噪林”,有的會“十三套”。如“公雞打鳴”、“母雞下蛋”、“畫眉格兒”、“胡白勞交尾兒”等等;而畫眉的技藝也不少,它還會學小孩哭呢。黃鳥的“七字炸”也很動聽。“王八茶館”每天都掛滿了鳥籠兒,那鳥叫的聲音簡直熱鬧極了。
此外書中還介紹了天橋鳥市上的各種鴿子和鴿哨的種種有趣的情況。
天橋附近有各種各樣的旅館和客店。這里的東方飯店,是過去北京最早的新式高檔飯店之一。蔡元培、魯迅、胡適、劉半農、梅蘭芳等名人曾經在此下榻。為了保留歷史舊貌,現恢復了當時的“名人間”,從中可以看到蔡元培當時用過的舊物。特別是畫家關山月、傅抱石繪制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時,在這里生活了兩個多月,終于完成這幅絕品巨作。這里保存了他們二位為了感謝東方飯店的熱情招待而專門繪制的一幅大畫和很長的題詞。這些都很有紀念意義。
作者還詳細描述了老天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普通客店:如雞毛店、起火小店、沙子小店等等。
雞毛店為什么叫做雞毛店呢?起火小店怎么起火呢?而沙子小店則絕對是天下少有,其沙炕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原來窮人住的這種沙子小店,炕上堆了半尺高的沙子,晚上燒熱了,旅客鉆進沙子中去,沙子就是被子了。開始倒還暖和,可是夜間一旦沒火了,人就要凍成冰棍。
那雞毛店如果客人多了,老板就會在上面加掛一層吊鋪,在地上再加一層地鋪。這就成了“三層樓”,相當不安全。
當然,天橋客店的“大連鋪”是最通行的。大家挨個兒睡在一起,擠得很,有時翻身都很困難。
為了體驗天橋的生活、了解人民的語言,老舍先生就曾經在這里住過,擠過這種熱鬧無比的大通鋪。
作者對老舍在天橋的情況專門做過調查研究,寫過專文,詳細介紹了老舍結交的許多藝人朋友。如老舍和新鳳霞很熟,介紹她和劇作家吳祖光相識,促成一段姻緣。
老舍先生解放初期從美國回來后,還幫助藝人侯寶林、羅榮壽等人成立相聲改進小組,大大提高了相聲的品位。他為了創作新相聲,虛心向藝人學習,認真練習,還表演過相聲《大保鏢》、《繞口令》等等。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北京藝術家,姚教授發起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得到老舍茶館的尹盛喜等人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北京曲劇團重演了曲劇《茶館》,許多人撰寫了紀念文章,有關單位召開了大規模的學術座談會,姚教授還編了一本包含30多篇文章的《百年老舍》,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老舍是離不開天橋的。林語堂、林海音等許多臺灣和海外作家也都是離不開天橋的。
總之,這本《天橋尋夢》內容非常豐富,文筆精煉流利,很吸引人,對于人們了解老北京、老天橋的生活,對于保留北京的民間文化遺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本文為作者為《天橋尋夢》所作序,本刊略作刪改)
(作者: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導,北大民俗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