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恭城平地瑤蘆笙撻鼓舞的傳承與思考
劉 曉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摘要】“蘆笙撻鼓舞”是流行于平地瑤地區的一種帶有祭祀性的集體歌舞。蘆笙撻鼓舞的傳承人出現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從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角度看,蘆笙撻鼓舞雖然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傳承現狀不容樂觀、迫在眉睫。學校教育對蘆笙撻鼓舞的傳承能夠起到最有力的幫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人們審美要求的不斷提高,將蘆笙撻鼓舞進行“再包裝”推上藝術舞臺,也是傳承的一條新道路。
【關鍵詞】平地瑤;蘆笙撻鼓舞;教育傳承
“蘆笙撻鼓舞”來源于平地瑤數以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是平地瑤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帶有祭祀性的集體歌舞,使用蘆笙、大長鼓、小長鼓、小鑼等打擊樂器,由師公帶領,配合音樂、號子一起舞蹈。“蘆笙撻鼓舞”是平地瑤在祭典儀式上不可缺少的活動,是瑤人祭奠祖先、演繹創業過程的舞蹈。舞蹈動作雖簡單,但意義深刻,它不但反映出整個民族的精神生活、民族遷徙過程等,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其社會經濟狀況,也代表了平地瑤所堅持的民族特征。
(一)傳承人與表演藝人老齡化嚴重
2015年11月24日,筆者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舉行的盤王節采風時了解到,請來的蘆笙撻鼓舞表演藝人們均來自觀音鄉水濱村,在與蘆笙撻鼓舞表演藝人訪談時發現,參加祭祀儀式的傳承人與表演藝人老齡化結構明顯。從附一的表格中可明顯看出,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遺產文化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蔣禮發老人,已有74歲高齡,表演藝人陳桂蘭、周三妹、楊戊嬌都已年過半百。蘆笙撻鼓舞的傳承方式以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為主,這些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與表演藝人掌握著太多絕世精湛的技藝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卻因技藝后繼乏人,導致人亡藝絕的嚴重問題,無疑使得吹笙撻鼓舞的傳承問題雪上加霜。

(附一)
(二)學校教育對蘆笙撻鼓舞的傳承情況
參加本次盤王節的謝朝登先生,1942年生人,原黃坪中學教師。他告訴筆者,為了更好地傳承瑤族文化,他在學校任教期間,成立“瑤裔文藝小隊”,利用學生假期時間,組織學生們學習羊角舞、蘆笙撻鼓舞、瑤歌等。參加“瑤裔文藝小隊”的學生都是經過層層選拔,挑選出形象好、氣質佳的同學。他還自編了31個帶有瑤族民俗特色的原創節目,經常帶領學生在外演出,傳承瑤族文化。后來由于部分同學忙于家中農活或是畢業,參加的同學已經不多。
周廷厚先生是水濱小學數學教師,1956年生人。在與周先生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大概7、8年前,廣西恭城瑤族協會會長莫紀德老師為傳承瑤族文化,提出在水濱小學開設一門課外課程——蘆笙撻鼓舞課程,每周六組織十幾位學生學習一天,由蔣禮發老人教授,參加的學生經過篩選,選擇條件較好的,以四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居多,最小的13歲。學習期間使用的蘆笙、長鼓都是由蔣禮發老人親自制作。學生們學習時比較感興趣,也曾出去演出、比賽,在社會上獲得一致好評。蘆笙撻鼓舞課程共開設3-4年,后因為政府撥款不夠,沒有足夠資金購買樂器服裝、沒有足夠傳承人授課等原因,導致水濱小學的蘆笙撻鼓舞特色課程沒能持久辦下去。由此可看出,國家在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忽視了保護傳承人這一關鍵性的問題。
筆者此次深入恭城瑤族盤王節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發現,年輕人對瑤族蘆笙撻鼓舞并不是很了解,喜愛蘆笙撻鼓舞的都是老年人。他們受傳統的瑤族文化影響較深,蘆笙撻鼓舞不僅反映出瑤人的民族信仰、祖先崇拜,也與他們的經濟模式息息相關。蘆笙撻鼓舞用簡單的舞步、簡捷的肢體語言,一拜一起一旋轉,舞者的步伐與節拍默契配合,表達出深刻的含義和民族特征,這些都符合老年人的審美,是他們喜歡的藝術形式。胡賢榮是這次盤王節蘆笙撻鼓舞表演藝人隊伍中較年輕的撻鼓藝人,1979年生人,水濱村村委會婦女主任。她告訴筆者,其實自己并沒有特別喜歡蘆笙撻鼓舞,因為村委會要求村中干部必須學習,所以2008年開始隨蔣禮發老人學習。村中年輕人多在外打工,接觸了大城市的時尚后,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已不感興趣,覺得瑤歌、蘆笙撻鼓舞很土,不愿意接觸。雖有些年輕人在學習,但并不是因為喜歡、傳承民族文化,而是2008年3月,蘆笙撻鼓舞被列入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有些年輕人為賺取“外快”學習長鼓舞,通過跳舞獲取一定的報酬。
蘆笙撻鼓舞最初是為與神靈溝通、愉悅神靈,平地瑤人堅信,“撻鼓”是請盤王出現,“吹笙”是與盤王訴說。蘆笙撻鼓舞是將祖先功力和神靈威力展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成為瑤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而現在,蘆笙撻鼓舞的功能不僅僅是娛神,逐漸開始向娛人轉化。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傳統的蘆笙撻鼓舞加入時尚的元素與舞臺藝術是不是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藝術的多元化角度考慮,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加入現代的時尚元素,不僅可以引起年輕人的關注,也不會失去老一輩的觀眾。
在現代化蘆笙撻鼓舞的創新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1)在保留傳統蘆笙撻鼓的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利用布景、燈光、伴奏音樂、服裝使蘆笙撻鼓舞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祭祀、娛神,并且增添了娛人的功能。這種創新在保留原有社會性、通俗性、交融性、育人性、宗教性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娛樂性與藝術性,使蘆笙撻鼓舞成為具有綜合性的有機藝術整體,從視覺和聽覺上給人雙重沖擊,帶來美的享受,這更有利于蘆笙撻鼓舞的傳承。
2)一個地區民俗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文化對民俗文化的發展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瑤族文化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歷史上,瑤族曾有自己的文字,據清乾隆年間《貴州通志》記載:貴定縣瑤族“有書名榜簿,皆圓印篆文,其義不解,珍為秘藏”。瑤族的師公、道公都有一套瑤經,這些瑤經用漢文記載,并加有一些土俗字,這充分說明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融合。將漢族的舞蹈藝術與瑤族蘆笙撻鼓舞融合,使新的舞蹈既有漢族舞步的柔美,也不失傳統舞蹈的民族性與神圣性。同一族群的人們身著相同的代表瑤族特色的服裝,踏著同一舞步,伴著音樂起舞,不僅彰顯出民族凝聚力,也顯示出血緣關系的親密無間。舉手投足間肢體動作的一致性,更顯示出民族團結的力量與默契。民族社會學指出,民族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筆者認為,通過整齊劃一的肢體語言,再加上漢文化這一新元素的注入,會使不少瑤族年輕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逐漸開始關注蘆笙撻鼓舞,為蘆笙撻鼓舞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呈現出多層次的現狀:
1)在交通閉塞的少數民族地區民風、民俗保留較為完整;
2)人們已經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通過國家、社會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熱點;
3)文化變遷使少數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繁榮,給傳統文化以沉重的打擊,沖擊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民族性、傳統性、完整性、連續性。有些雖已收集整理,但在田野中已不存在,給年輕學者的研究增加了困難。在這種嚴峻的事態下,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對文化的傳承能夠起到強大的推進作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文化傳承人們雖已發現學校這一文化傳承的有利場所,但沒有真正地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為蘆笙撻鼓舞的傳承提供有力幫助。
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最有利的方式。當代父母對學校教育“盲目崇拜”,認為在學校中所獲得的是最“權威”、最“資深”的知識。從理論上分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學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如果只依靠學校或個別文化傳承人單方面的重視和枯燥乏味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凝聚民族力量,采用特色教學方法,并尋求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利用學校這一有利平臺,加速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隨著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開設少數民族文化基礎課程和民族特色實踐課,讓少數民族的小朋友盡早接觸本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民族認同感,引導學生從思想上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學校可定期舉行一些小型活動,如根據瑤族歷史舉行民族知識問答比賽,通過比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歷史;以蘆笙長鼓為道具,加入自己的想象,編排舞蹈;以瑤族的神話傳說為背景,編成話劇演出等等。比賽可設定一定的獎項,給獲獎同學頒發獎狀及小獎品。這些小方法都可以增加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蘆笙撻鼓舞的傳承,進一步培養學生文化認知度和文化自信,讓他們以擁有如此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而感到自豪,自覺地珍惜。
學校可通過瑤族文化這一特色,推出“特色教學品牌”,向政府申請資金補助,在學校設立瑤族文化展廳,將瑤族特色書籍、服飾、樂器、圖畫等置于展廳中,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瑤族文化。還可以在學校內設立專門的蘆笙撻鼓舞教室,請相關傳承人為學生授課,保證每周學生都可以上一節蘆笙撻鼓舞課程。
學校教育不僅僅有利于蘆笙撻鼓舞的傳承,同時也促進了蘆笙撻鼓舞的創新與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總之,平地瑤人無論在祭祀先祖、神靈,還是婚喪嫁娶,都跳蘆笙撻鼓舞以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反映出蘆笙撻鼓舞在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蘆笙撻鼓舞承載了平地瑤的文化歷史、宗教、經濟模式、生活習俗,是平地瑤數千年文明文化的有力證據。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蘆笙撻鼓舞雖形式上是歌舞,卻蘊含了深刻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學術價值。這也充分體現出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的藝術與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必要手段。蘆笙撻鼓舞在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遷、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在傳承中嬗變,在嬗變中傳承。蘆笙撻鼓舞必然要傳承下去,他不僅是平地瑤人的一種民間祭祀工具,更是千百年來文化沉淀的結晶。我們只有把握好時代的脈搏,保護其與生俱來的民族性、原生態性和真實性,依靠學校的平臺拓寬其傳承、創新環境,才能向后人展示瑤族民族之美,才能向世界闡述瑤族這一古老的民族內涵。
參考文獻
[1]楊民康.瑤族傳統儀式音樂論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2]梁超然.恭城模式[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3]張天慧,李巧偉.瑤族音樂傳承發展的探究[J].音樂時空,2015 (08).
[4]吳寧華.瑤族音樂研究綜述[J].中國音樂,2004(02).
[5]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R].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