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學院 榮艷芳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對權益成本影響的實證研究
武昌首義學院 榮艷芳
摘 要:本文首先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并對內控缺陷的內涵、資本成本的相關概念及計量方法進行解釋。之后,選取我國A股上市公司2011年~2012年披露的年報及相關信息為樣本數據,建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以對2011年滬深兩市178家樣本上市公司2012年的權益資本成本和債務資本成本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對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相對于沒有披露內部缺陷的公司,有更高的權益資本成本以及債務資本成本,也就是說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程度越高,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也就越高。
關鍵詞:內部控制缺陷披露 權益資本成本 相關性
從SOX法案的出臺到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頒布,世界各國監管部門對推動內部控制的完善發展在不斷做出努力和嘗試。國外學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已經被資本市場定價,然而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于國外來說還不成熟,因此在公司信息披露方面還不標準,尤其是其規范性與主動性與國外資本公司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且,資本市場是否對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明顯的排斥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基于此,本文選取內部控制缺陷披露這一負面信息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從而探討其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以引起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視,積極推進當前內部控制建設的不斷發展。
1.1 文獻綜述
李明輝(2001)認為,上市公司對外報出內部控制報告的行為將有效促進企業加強自身內控建設,減少舞弊等現象的發生。陳關婷等(2003)研究發現,內控是否設計完善及有效執行顯著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方春生等(2008)發現,內控制度有效實施之后明顯提高了財務報告信息的可靠性。
Ashbaugh-Skaife等(2007)選取1053家在2003~2005年間至少披露過一次內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表明披露過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風險預測值以及權益資本成本受到內控質量變動的顯著影響。存在內控缺陷的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有顯著上升的跡象,說明資本市場對內部控制質量定價已然形成。
Maria Ogneva等(2007)對內控控制缺陷與資本成本二者之間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顯著升高,內控缺陷與資本成本呈顯著正相關。
1.2 理論分析
1.2.1 內部控制缺陷相關概念
內部控制缺陷按照本質屬性進行劃分,可將其分為設計和運行兩類缺陷。設計缺陷是指:內控制度在最初設計時,由于不合理的考慮或所要求必須控制事項程序的缺乏,以致不能實現控制目標。信息系統流程的設計缺陷和手工執行控制的設計缺陷都構成內部控制的設計缺陷。運行缺陷是指:當企業內部控制在設計上合理且有效時,由于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導致內控出現漏洞。例如:出現人為操作上的失誤、設計甲方式卻按照乙方式執行、不熟悉操作導致執行頻率低下等。這些缺陷都會影響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質量。
1.2.2 權益資本成本相關概念
權益資本成本從投資者角度看為其向公司提供權益資本時預期公司未來獲利能力和風險水平所要求的補償資本報酬率,從籌資者角度來看,則為上市公司需支付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相關成本作為回收權益投資資金的代價。在資本市場上,權益資本成本為資本成本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能夠對公司評估股票投資價值、計量項目投資收益和優化資本結構發揮重要影響。其與企業價值、資產定價和資本結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直接影響公司的投資和融資決策。
根據傳統觀點,權益資本成本在估計時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資本定價模型CAPM:
2.1 研究假設
綜合前人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論,投資者發現投資的風險提高,會要求公司提供風險補償,從而造成公司資本成本的攀升。公司的資本成本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權益資本成本以及債務資本成本,由于二者涉及投資人和投資動機、影響因素有所不同,故從這兩個方面分別檢驗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對其是否產生預期影響。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論,本文做出假設。
假設H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與其權益資本成本成正比。
本文選取2014年在滬、深兩市A股上市的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作為收集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情況的信息來源,同時將2014年上市公司年報作為參考分析是否存在財務重述情況,以此來研究2015年在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資本成本的變動情況。
2.2 變量的選擇與模型的建立
在控制變量的選取上,由于權益資本成本COEC的影響因素較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我們主要選取以下因素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經營風險(MRISK)、財務風險(LEV)、盈利能力(ROA)、賬面價值市值比(BM)、公司規模(MKTV)、公司成長性(GROWTH)以及公司治理(LPOS),如表1所示。
作者簡介:榮艷芳(1987-),河南濮陽人,碩士,現系武昌首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財務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財務管理方面的研究。

表1 研究變量的定義及預測符號
針對假設H1設立的多元回歸模型為:

3.1 描述性統計

表2 各變量一般性描述統計
3.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3 權益資本成本與各變量關系的回歸結果
表3的回歸結果表明模型1中F統計量值為9.834,Sig.值為0.005,模型1的回歸效果顯著,模型建立成功。另外,模型中樣本決定系數R2值為0.746,這說明模型有很好的擬合度。將表3中的第二列的回歸系數帶入模型,可得出以下方程:
COEC=1.213+0.087WEDI+0.066MRISK+0.326LEV-0.426ROA+0.045BM-0.549MKTV+0.024GROWTH+0.013LPOS
4.1 結論
模型的研究表明,除了公司的財務風險、盈利能力對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有顯著的影響,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對其也有明顯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087,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這也表明,公司對其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夠增加投資者的安全感,減少其風險預期,增加公司的權益融資成本。因此,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4.2 建議
4.2.1 上市公司應完善內部管理機制
根據傳統經驗,上市公司很難進行信息的全方位披露。上市公司的有關管理人員應進行觀念的轉變,認識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信息的披露不僅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對公司來說更有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市場的監督機制,公司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能夠提升公司的價值,提升其長期效益。其次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監督機制。有效的內審監督機制可以從很大程度上保證內控目標的實現。通過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對公司內控的建設和執行情況進行有效評價和監督,能夠促使上市公司不斷完善內控改進缺陷并提高其運行的有效性。
4.2.2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信息披露力度的監管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若上市公司對其內部控制缺陷進行披露,可能會面臨資本成本的增加,對其經營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經營者很可能選擇少披露或不披露,而少披露或不披露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投資者損失的加大以及提升資本市場運行的風險。針對這種情況,本文認為國家首先應該完善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的規范化;其次,監管機構應該建立監管平臺,督促公司的信息披露;最后,監管機構應當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其對內控信息的需求程度。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編寫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2]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編寫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
[3]胡為民.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2012)[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4]李明輝.淺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J].審計研究,2001(3).
[5]Ashbaugh-Skaife,William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es,2007(44).
[6]Maria Ogneva,Subramanyam K R,Raghunandan K.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
中圖分類號:F27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