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佳
摘 要: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手機微信應用發展迅速,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極大的影響力。微信具有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去權威性、即時性等優勢特征。迎接移動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探求以微信為載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創新路徑,對于突破傳統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的瓶頸,實現高效的大學生職業規劃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微信;大學生
微信,是由騰訊公司研發并推出的一款移動通訊應用軟件(APP),微信以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主要載體,實現跨運營商、跨平臺快速發送文字圖片、視頻聊天、語音對講、曬“朋友圈”、理財、支付、購物、游戲以及提供公眾平臺和消息推送等功能服務。1基于其同時具有免費、操作便捷以及多媒體實時傳播等優勢特征,微信自2011年投入社會使用以來,便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用戶數呈指數增長,形成極大的社會反響。據騰訊官網公布數據,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信用戶數量已經達到6.5億,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手機微信作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工具,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自2013年首發“史上最難就業季”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國家重點解決的主要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2據此,高校一直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作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為題的重要舉措。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手機技術已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單純依靠傳統職業生涯教育模式已經無法完全實現其教育的價值訴求。探求以手機微信等新興媒體為載體職業規劃生涯教育模式成為必然的選擇。因此,結合互聯網時代和自媒體時代的需要,將手機微信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視野中,發揮微信新媒體的特有優勢,探索以微信為載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模式,對于突破傳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瓶頸,創新和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空間和渠道具有重要意義。
一、微信應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優勢
1.微信的廣泛性優勢
微信的廣泛性特征,在于其具有豐富的受眾資源,既包含小范圍的個體信息交流,也包括大規模的群體信息傳播,并且受眾者和發布者還可以互相轉化,使受眾群體無限擴大。根據相關調查數據研究:微信使用群體主要以20-29歲之間青年為主體,其中大學生作為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群體已然成為使用微信的中堅力量。3微信現在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和人際交往平臺。以手機移動端為載體的微信,不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有利于促進受教育者在人數、層次和范圍上的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可隨時隨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使職業生涯教育內容得到良好的傳播,增強教育的影響力。
2.微信的去權威性優勢
微信的去權威性,即去中心化特征,是微信的重要特點,相較于微博帶有權威性色彩的“廣播”大眾傳播模式,微信的傳播屬于群體傳播,其傳播范圍通常僅限于朋友圈。信息的發出只是一個開始,還要有受者的配合才能形成閉環。1因此,微信保證了傳授雙方的共同參與以及“話語權”的平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傳播信息具有真實性和獨立性。這樣,運用微信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教育工作者就不再是傳統課堂上不可反駁的權威和控制者,傳授雙方彼此處于一種平等互動關系,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也可以提高教育者輔導的針對性,有效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親和力。
3.微信的即時性優勢
增強與學生溝通咨詢的時效性,隨時掌握學生的職業規劃認知、情感等心理層面的動態并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工作,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傳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模式的局限。微信的實時性,體現在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實時交流互動以及多媒體(包括視頻、圖片、文件)實時傳送。微信傳播的即時性,能夠有效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第一時間了解大學生的相關動態,以有效的溝通技巧及時與受教育者進行即時互動溝通,使教育內容更加順利有效地被受教育者接受,對于完善職業規劃生涯教育溝通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以微信為載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新路徑
1.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新模式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陣地是課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職業生涯規劃、生涯規劃以及職業規劃。4整個大學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過程應該貫穿整個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在大學不同階段開展包括入學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而這些課程教育的傳統模式多以第一課堂知識講授為主,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為輔,面對當前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以及青年學生的個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對以微信為載體生涯教育持比較認可的態度,他們更愿意通線上互動的方式來對課堂知識進行反饋和交流,這使微信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可行性。以手機微信這一新興媒體為作為職業生涯課程教育的載體,結合傳統教育模式搭建“線上溝通,線下教育”的新的課堂教育平臺,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交流方式。首先,課堂上學生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被老師獲知并答疑解惑;特別是對于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來說,一對一的微信交流更符合其心理需求。其次,可以通過“面對面建群”等方式第一時間向學生發布企業調研、人才市場觀摩等課程實踐任務,既保證分享互動又能監督其是實踐進度。再者,老師可以關注學生的朋友圈,隨時了解學生的動態,將教學課堂延生到課后,深入學生生活,實現針對輔導。
2.創建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基礎平臺上新增的功能模塊,是致力于為企業、明星、媒體等用戶推出的一項訂閱類服務。通過這一平臺,每一個個體或團隊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并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 。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查找公眾帳號等方式加入微信公眾平臺。鑒于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作為大學一線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把“微信公眾平臺”變成實現教育目的有力工具。創建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目的專業的微信公眾平臺,對于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第二課堂,實現與學生零距離溝通交流,拓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渠道和空間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組建微信公眾平臺專業團隊。搭建具有專業性強的職業生涯規劃微信公眾平臺,務必需要專業的團隊人員進行有效運營和管理。一般團隊成員可以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輔導員以及相對技術工作人員,同時可以吸收優秀的學生骨干,配套相應的管理措施,增強團隊的內部活力和凝聚力。其次,保證內容的多樣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專業團隊對微信平臺內容的控制和把握,決定了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當中的受眾程度和影響力。因此,內容因更多地結合時事焦點,社會企業HR發展動態,貼近生活和實際,開設諸如職業規劃解惑、就業問題答疑、榜樣學習等多樣性板塊,使之貼近學生群體需求。最后,嘗試開設職業規劃生涯教育的“微課程”,“微課程”充分利用公眾平臺的廣泛的受眾性,結合新媒體環境下微信碎片化信息傳播的特點,以錄制主題突出、趣味性強的短小視頻為授課載體,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發布傳播。作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網絡教學方式,微課程應該緊貼社會職業發展動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等相關內容,在大學生受眾群里中進行實時性傳播,力求對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視野有較高的提升。
3.搭建“三位一體”的微信多層次管理平臺
微信群是基于微信聊天功能的討論組,支持語音、文字、圖片、小視頻及網絡鏈接分享等功能。眾所周知,當前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工作者一般由學生輔導員兼任。為了實現各層級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傳播的交互性、實時性以及處理微信信息傳播風險,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工作效率,以微信群為基礎搭建高校“三位一體”的微信層次管理平臺應該是必要的。
校園微信管理平臺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校級相關管理部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交流群。建立校級相關管理部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微信交流群,一方面職業規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上級指示及時掌握并向學生落實國家、學校相關政策、社會發展實時動態,同時可以利用微信向上級單位匯報工作;另一方面,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工作中及時交流,分享經驗,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工作效率效率。第二層次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班委管理群。建立該群,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與班委溝通,對于深入了解各班級的具體情況,間接掌握各班級同學的職業規劃心理動向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現在學生人數龐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信息掌握情況并不完全。構建班委群,一方面有助于老師傳播相關信息,聽取班委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各班級班委之間的交流互動,分享班級管理工作經驗,促進友誼。第三個層次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班級群。構建班級群,使教育者與學生交流更加密切,打破了教師學生只有在課堂上碰面,平時交流不多的局限。同時得以隨時監督掌握班級學生的動態。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開展。
三、微信媒體環境下職業規劃生涯教育模式創新的挑戰
以微信的載體,結合傳統教育方法,開辟新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新媒體教學模式的巨大優勢,能夠有效促進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影響力。但是,在信息爆炸以及相關政府、社會對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管理監督機制不完善的環境下,微信傳播的不可控性以及教育與受教育者媒介素養不高等現狀是當前以微信為載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新模式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教育者層面,應該不斷提高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微信載體的運用能力,加強對微信傳播信息的理解力和評估力,提升自身在微信傳播中的主導權,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在受教育者層面,可以通過網絡安全意識方面的教育、建立相關微信咨詢平臺等方式,提升受教育者本身對于網絡信息真偽的甄別能力,避免受到負面微信傳播信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匡文波.中國微信發展的量化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4,(5).
[2]邱峰.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