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槐燦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更新也被提到日程上來,要求相關工作者必須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依照學生日后的發展需要作為教學的目標,要使高中歷史這門學科成為一個為學生服務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在努力地提高教學水平,讓學生們獲得更多的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可以用得到的知識,該文就是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對高中歷史的教學設計策略做了深入的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優化
新課程的高考注重能力的考察,關注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發展潛力,以及在探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應新形勢的要求,倡導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轉變原有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以培養新時期的人才。
一、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現狀
1.講課內容不夠系統
歷史這門學科很特殊,沒有規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記載了社會從古至今的發展以及各個階段的重大事件,學習起來會有些抽象。高中歷史在初中歷史的基礎上大大增加了難度,對各朝代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會更詳盡,對知識重點的掌握程度也會要求更高。如果歷史教師自身沒有較強的歸納總結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沒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不能清晰地講出歷史的發展脈絡,學生學起來會更加吃力。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上課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滿堂灌,沒有系統的教學思路,學生很難理清各事件對應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順序,但是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只能課后花大量的時間死記硬背,考試結束后又普遍會立即忘光,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學好歷史。
2.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
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原來的教學設計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核心,沒有體現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學生們完全是被動的接受和聆聽,交流和互動的機會非常少,也沒有為學生們設置較多的互動環節,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這些方面都要一定的改變,課改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比較有針對性的具體要求,但是教師的教學觀念一直沒有主動地改變。教師的觀念還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且這種傳授還是比較枯燥的、單一的,沒有課堂上應有的趣味性,其實高中歷史是一門趣味性很足的學科,教師們應該積極的做出教學觀念的改變,把精力多放在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率上,不要過分的追求升學率,要培養他們養成為獲得知識而學習的正常心態。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策略
1.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在新的課堂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應以主導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對歷史事件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情境,假設學生是事件的主人翁,讓其大膽說出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和該事件的影響。例如,在講抗日戰爭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自己生活在那個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暴行,會怎么做,為什么會這么做,從而學生可能會立即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壯舉和抗日戰爭的深遠意義。這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另一方面也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來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上課質量,一舉多得。
2.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缺少質疑意識,如此教學也很難引起學生共鳴。其實,教材中的歷史結論只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在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盡管作了很多改進,評價也趨向公允。但對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的很多重大決策和行動教材是否還需要進一步補充,盡可能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全球化的眼光,從文明演進、全球整體、現代化進程甚至社會心態發展變化的角度去揭示歷史事件背后隱藏的內容,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3.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
學習講究理論和實踐不分家,理論的知識有些過于抽象,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才能更加的理解理論知識的內涵,當在歷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來開展高中歷史的教學設計,就可以更好的從一個實踐的視角突破進去,學生們會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接近,沒有了空洞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很好的聯系書本和現實的關系,把理論和實踐更好的銜接起來,學生們能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為現實服務,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4.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
新課程價值取向之一:變課程的統一和求同為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舊的課程觀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到課程實施,都強調統一標準。以致于在以往課程資源的開發內容上,只重物化課程資源,然而人力尤其位于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和中學生群體卻被忽略。作為課程計劃的被動執行者,教師缺乏靈活性、創造性,學生更是置于一種毫無自主性和選擇性的狹小空間。一堂課雖極具觀賞性,卻恰恰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現實———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動態生成的、不確定的。這樣從課程流水線上被“整合”出來的只是喪失了個性活力的“教育成品”,而不是迸發思維與才情之光的鮮活的“人”。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這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要重視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應得到充分發揮。
三、結語
綜上,高中歷史新課程需要一個靈活多樣的歷史課堂,讓學生自主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去探索歷史的奧秘。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人物為中心的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能力的培養,它適應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對歷史的思考、碰撞和交流的過程,更好地認識自己,服務人生,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袁文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2:30.
[2]孟小琳.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策略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02:29-30.
[3]汪光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知識信息處理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1,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