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軍
摘 要:鄉村教師對現代教育媒體接觸時間短,對語文教學中使用ppt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到位。制作的ppt課件質量不高、課堂效益不大。即使部分教師制作ppt技術水平較高,但是其制作的內容是否符合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心理等也是值得深思的。為此,語文課堂教學上的ppt,應從設計、制作及運用上與心理學、教育學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它的最佳功能,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語文課堂; ppt技術; 問題與原因; 正確認識; 準確選用
2015年秋季,鹽亭縣啟動“2015年四川省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工作。作為小語輔導教師之一,在批閱學員的作業中多次發現:很多教師對ppt技術的掌握與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ppt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功能并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現就ppt的制作與使用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談談自己的認識,以期對大家教學有所裨益。
一、現存問題與原因
由于ppt技術的發展時間不長,很多鄉村教師對現代教育媒體接觸時間更短,對語文教學中使用ppt的價值和作用認識不到位。雖經過網絡培訓,但短暫的培訓時間老師們僅僅學會了制作ppt課件方法及課堂的淺層次實踐,至于制作的質量高低、課堂效益如何則難以保證。即使有一部分教師制作ppt技術水平較高,但是其制作的內容是否符合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等也是值得深思的。因此,在語文課堂ppt使用上就出現了以下問題:
1.簡單替代作用——老師把原來寫在黑板上的內容簡單移植到“ppt”或“投影儀”上,ppt成了“黑板的延續”,用等于不用。
2.盲目“炫技”——很多教師喜歡在“ppt”文本中添加一些激發學生興趣但與教學內容無關的細節,比如:加閃圖、加色彩艷麗的文字圖片等,以為這樣的“成分”能有效地促進學習。然而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無關信息”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反而有害。而且年齡越低,對主體造成的內容認識、理解干擾越大。因為學生的隨意注意在低年齡段學生身上表現尤其突出,最容易受干擾。
3.濫用ppt。我們很容易看見網絡上或課堂上出現的許多教學課件,就是課堂流程的記錄,甚而有老師把理解的重難點詳細地標注出來讓學生抄謄。一堂課老師把幾十張ppt或音視頻播完,教學也就結束。課堂上學生頂多也就是個抄寫員、觀察員,偶爾發言也就只是表個態。學生缺少課堂深度參與,也就沒有深度生成。這種詬病是由于許多教師認識不到媒體技術的真正作業,結果自然造成課堂教學完全地依賴以致濫用,教學完全被媒體技術牽著鼻子走,其功能不能真正發揮。
4.用而不當。不恰當地使用ppt,讓語文課堂失去“語文味”。如果不當用而用,就會產生“東施效顰”或“畫蛇添足”之憾。譬如:教學s版語文教材《一塊特別的石頭》,有的老師把冰川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長段時間視頻播放展示、ppt大量的介紹等,把語文課上當有的字詞教學、語用訓練、寫作指導等該學的東西大大弱化。這顯然就是用錯了課堂——冰川知識不是語文課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否則語文課就上成了科學課、地理課,讓其失卻“語文味”。
像以上的語文課堂,使用多媒體引發的問題,還真是不一而足。細細思考這些問題,其實暴露了老師們對ppt作用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從而引發設計、制作到使用上出現了種種流弊,應當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二、正確認識ppt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語文課堂使用ppt作為一種“時尚”,而不考慮使用的真正目的,課堂必定演化成花哨的情景展示,或成為老師課堂的“獨舞”,或變為老師“炫技”的靶場,這跟街頭賣藝沒什么兩樣。
那么ppt的作用是什么呢?究其使用的意義而言,我認為最大的價值在于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它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輔助手段,是為教學而生。其作用是為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凡是跟實現教學目標不沾邊或關系不大的媒體手段盡量少用或不用。有了這樣的認識,語文課堂上ppt等多媒體的選擇、設計、使用等就有章可循了。
三、語文課堂如何正確使用ppt
1.關于ppt的設計
(1)ppt的制作應該簡潔、突出重點。教師要慎重添加華麗的背景和無關的文字材料,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在設計文字文本的時候,要注意普魯斯特效應。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教學有關色彩詞匯時,要注意把ppt上詞匯的字體顏色和要描述的顏色做成一致,比如說“褐色”“黃色”等詞的顏色就應該用相同顏色;語文課中寫景狀物的文章也是比較多的,因此老師在制作ppt選擇圖片時更要力求其色彩與文字描述的一致性。這樣學生最容易記住,讓其認知負擔最小。
(3)圖片的選擇使用。在ppt的制作中,選擇圖片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單純為了取悅學生而與教學內容沒有聯系的圖片,則最好不用。在多數情況下,要使用與內容有密切關系的圖片,而且圖片的運用也有講究。
就每張ppt圖片來說,它具有語文訓練的功能越多就越好,如果訓練內容層層深入的話,越至后面越精彩。就說《火燒云》一課,天空出現的云霞圖片可謂多矣,我們在選擇時,盡量滿足顏色和形狀都具有代表性的。這樣教學時既可以在顏色上進行印證,也可以在形狀上進行比較,最后的拓展說話、寫話也可以作為示范圖片來用,可謂一圖二用或多用。這就避免了老師備課時不知該在“云”量圖片中如何選擇需用或者選擇圖片過多,造成一節課播放不停的局面。
2.ppt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ppt出示的時機要根據需要而選擇。ppt何時呈現的時機問題,這要跟學情結合。先呈現ppt內容后理解,這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這種方式由淺入深,水到渠成,適用于一般學生的思維模式。技術上講就是化難為易,便于學生接受,但不易形成深刻的思辨沖突,易讓認識過早遺忘。先理解后呈現,這是在找例子印證結果,易于讓學生加深認識和認同。如果理解的內容較為艱深,就能引起比較強烈的思維沖突,這時的ppt技術支持恰到好處,這正是技術予教學的真諦——突破難點!
(2)頁面切換的速度。ppt切換速度過快,學生容易出現變化盲視。也就是說,學生看不出場景的變化,如圖片、文本的變化。盡管老師已把頁面給切換了,而學生的目光卻仍然停留在上一張ppt圖片上,這時,新圖片對學生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教師自認為學生完全看清了一切。實際上變化盲視告訴我們,只有有目的的專注于物體才能看見它們,否則是看不出它們位置的任何變化。而且ppt切換太快,學生也沒有時間做課堂筆記。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2個方法。一是降低ppt圖片的速度,讓學生自然地度過變化盲視時間。二是在ppt圖片后,要及時提醒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新的內容上來。
總之,筆者看到身邊許多鄉村教師ppt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還處于初始階段,許多教師對它的認識尚有待提高,技術尚需煉就。其實這門技術從設計、制作及運用上與心理學、教育學要緊密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參考資料:
[1]學生的隨意注意在低年齡段學生身上表現尤其突出,最容易受干擾。(《中小學教育心理學》).
[2]普魯斯特效應:只要聞到曾經聞到的香味,就會開啟當時的記憶。(源自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