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峰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生態學的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蘇華峰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通過對國內外現有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提煉和總結,指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生態學視角界定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內涵并對其進行生態系統隱喻,提出生態學視角下科技成果轉化的三種新模式,即“高校種群與企業種群協同開發模式”、“高校種群、企業種群交替主導動態轉化模式”和“政府種群引導、多種群協同轉化模式”。
生態學;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
雖然官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官產學研合作越來越多,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我國高校每年的科技成果能夠實現產業化的僅有8.13%[1]。可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想要實現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關鍵取決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能否選擇正確、合適的轉化途徑。因此,想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實現經濟結構的良好轉型,選擇適合的模式進行成果的產業化就變得尤為重要。
自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指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以來[2],協同的理論以及實踐已經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一次G20峰會上更是提出了“創新、活力、聯動、包容”八字方針,其中“創新”和“聯動”則是協同創新的進一步延續。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途徑[3-5]。鑒于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已經出現了生態學特征,如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動態性特征,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呈現的共榮共生性特征等。為此,我們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以下簡稱“成果轉化系統”)是以利益共贏為目標,以企業、政府、高校(包括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組織等為參與主體,具有動態性、自組織性、共榮共生性等生態特征,經過“研發-中試-產業化-商業化”等過程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創新系統。從協同創新生態學視角出發,對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學者們對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已經取得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各國結合本國國情采取針對性的轉化模式。為了更直觀地呈現不同國家轉化模式的特點,我們從模式導向、模式主導者、科研管理、政府作用等維度將美國模式、德國模式、英國模式、日本模式特點加以匯總(見表1)。

表1 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比較
通過對表1分析可知,國外科技成果轉化優勢主要集中在:(1)科研導向明確,結合本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情況,以科研導向為核心,各司其職;(2)企業為核心參與主體,并且和科研機構有良好的合作機制;(3)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承擔的作用基本一致,主要是引導和鼓勵的作用,以及對于科研成果的保護和確保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雖然國外和國內環境存在一定區別,但是在政府投入和政府職能上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近十幾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和模式具有相當高的關注度。本文通過對原來的模式分類進行總結和研究,認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即“自行投產模式”、“技術轉讓模式”、“委托開發模式”、“聯合開發模式”[11-14]。為了更直觀地呈現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特點,我們也從模式導向、模式主導者、科研管理、政府作用四個維度對四種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主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比較
通過對表2總結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主要以參與方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地位來分類,即:高校、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誰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2)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還是依靠高校和政府推動,脫離市場問題較為嚴重,普遍存在重視科研成果忽視轉化,重視論文及專利發表忽視市場等問題;(3)國內模式主要集中在對參與轉化的個體進行研究,從整體角度系統性分析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少。
為此,本文將通過對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對比分析和總結,從生態學視角,探索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途徑。
(一)成果轉化系統的內涵
關于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學者們多有論述。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概念[15]。Chesbrough首次提出了開放式創新模式這一協同創新重要的理論基礎,指出有價值的創意可以從組織外部和內部同時獲得,其商業化路徑也可以在公司內外部進行[16]。Nelson和 Winter等人進一步把生物進化理論引入到協同創新研究中,為人們從生態學視角研究協同創新奠定了基礎[17]。王文亮等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從產學協同創新生態系統視角,界定了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系統,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系統是各參與主體基于一定的創新生態環境匯總形成的具有共生共榮性、動態演化性的產學協同創新生態系統[18]。也有學者從生態學視角研究創新生態系統,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通過創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共存共生、共同進化創新體系[19-20]。
國內外學者關于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雖然比較豐富,但從協同創新生態系統視角分析和論證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成果相對缺乏,從協同創新生態系統視角全面考察科技成果轉化,有助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理論,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二)成果轉化系統的生態學隱喻
生態學是以生物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為核心內容的科學,其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情報信息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并為相關領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成果轉化系統作為一個功能完善的整體,也具有相同的生態系統特性,具備單個創新個體不擁有的優勢。系統在保持自身相對獨立的同時,又必須依賴經濟社會大環境生存,為了實現其特有的功能和目標,就必須與外部環境保持緊密聯系。因此,成果轉化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因此,我們基于生態學基本理論,把成果轉化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各個生物組織層次進行隱喻[21],總結如表3所示。

表3 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系統的生態學隱喻
在表3中,成果轉化個體是指整個轉化過程中的個體承擔者,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企業、科技中介組織等。成果轉化種群由同種成果轉化個體的集合構成,不同的種群集合構成成果轉化群落,由個體到種群,再由種群到群落的組織方式,是參與個體進行成果轉化活動的一種組織方式。而在具體的成果轉化活動中,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是成果轉化群落最常選擇的組織形式。環境的好壞決定了系統的運行狀況,有利的成果轉化環境能提供更多的優質成果轉化資源,推動各成果轉化種群成果轉化能力的提升。綜合相關文獻,成果轉化環境主要包括法制政策環境、信息環境等6大類[22]。成果轉化種群正是在創新環境的支持下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同,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為主要組織形式的成果轉化群落。成果轉化種群、成果轉化群落為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系統進一步演化為成果轉化系統奠定了基礎。
(三)生態學視角下三種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及分析
結合成果轉化種群在成果轉化系統中的不同特征與作用,可進一步把其分為以下三類:(1)領導種群。在整個成果轉化系統起著領導者的作用,負責將系統資源進行整合并優化配置,同時還要擔負起協調其他參與主體的任務。可以由成果轉化系統中的一個種群或者多個種群聯合構成。(2)關鍵種群。主要承擔成果轉化系統的關鍵創新活動,由成果轉化系統內的四大種群共同構成,是整個系統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參與者。(3)支持種群。它是支持成果轉化系統正常運轉的種群,主要是由政府種群、科技中介組織種群構成,主要任務是協助領導種群保證系統健康順利地運行,為關鍵種群實現成果轉化任務提供政策導向、信息平臺等支持功能。
類比生態系統種群之間的協同模式,結合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實踐,通過對當前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資料篩選以及相關報道整理歸納,結合對部分協同創新中心的訪談,剔除6個未獲取有效分析數據,我們提出三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分別是“高校種群與企業種群協同開發模式”、“高校種群、企業種群交替主導動態轉化模式”和“政府種群引導、多種群協同轉化模式”。
1.高校種群與企業種群協同開發模式。在該模式中,高校種群和企業種群共同承擔領導種群的作用。政府種群和科技中介組織負責支撐系統運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種群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是新知識、新技術、新學科、新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基礎研究的絕對優勢以及專利持有的強大后盾,是整個系統存在的基礎。人才作為成果轉化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高校和院所種群為系統培養高素質的專項人才不僅是必然趨勢[23],也具有培養人才的絕對優勢,必然要承擔起領導整個模式運行的重任。
該模式特點在于,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種群不再是單純的直接提供技術,而是把培養熟知該專利技術的人才作為載體;二是通過人才培養完成層次之間協同互動,把高校種群的知識和技術融入企業種群,實現“知識-技術-產品”的轉化。
2.高校種群、企業種群交替主導動態轉化模式。在該模式中,高校種群和企業種群交替發揮著領導種群的作用。企業種群通過對環境分析,在主動確定自身知識和技術需求后,反饋給高校種群,而高校種群則根據企業種群需求進行科技創新。因此,需要企業種群和高校種群都必須在協同不同階段,根據需求方以及反饋情況動態調整自身定位,擔負起主導協同模式的重任,以避免出現脫離市場、專利持有高但是產業化低等問題。該開發模式與之前的技術轉讓模式不同之處在于,避免了科技成果源與吸收體相分離等問題。
該模式的運行特點在于,企業獲取商業化技術和平臺機會更多,有利于快速高效解決市場化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在不同階段,起到主導作用的種群根據市場反應動態變化。前期,高校種群通過派遣專家到企業種群進行調研主導模式運行,企業種群根據專家提出技術改進的意見進行自身調整;中期,企業種群利用高校種群技術優勢,結合自身在市場的敏銳性主導模式運行,向高校種群提出需求,高校以企業目標導向進行研發;后期,高校種群通過對企業種群需求凝練,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擔負起主導責任,企業種群結合前兩個階段積累,消化吸收高校關鍵技術以實現商業化。
3.政府種群引導、多種群協同轉化模式。協同創新系統已經到了全面協同階段,過去單純計劃經濟以及現在全面市場經濟都不能完全適應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也顯現出生態學的特征,其運行模式主要表現為政府種群引導、多種群協同轉化模式。政府種群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外在環境的提供者和保護者,中央與地方政府財力支持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具有積極的正相關作用[24]。由國家出面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進行引導和支持,各種群以政府種群戰略需求為導向進行相關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研成果直接為政府所用,最終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實現科技成果商業化。
該運行模式特點在于,政府種群在科技成果轉化整個過程中起到完全主導作用,其他種群在政府種群引導下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政府種群對其他各種群進行引導、政策傾斜以及資金注入,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提供先行動力,各參與種群緊密協同,科技通過企業種群最終服務于客戶,完成最終商業化。
4.三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分析。通過對三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自身特點總結分析,我們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基于生態系統的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正在慢慢形成,各模式根據自身協同目標,在運行過程中突顯出生態學特征。如轉化模式一和轉化模式二,在模式運行過程中體現出自組織性和動態協同特征。協同模式三在運行過程中要在系統內外實現完整循環,要求各參與主體之間實現資源共享,體現了開放性。
其次,各參與主體在不同的轉化模式下,其功能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如同樣是高校,在第一種模式中是整個模式運行的人才和技術源頭,在協同模式二中就要根據需求實時調整自身地位以實現主輔轉換,而在協同模式三中則和別的參與主體一樣要協調自身以滿足政府需求。
最后,通過對國家現有32個協同創新中心參與主體定位研究可知,采用模式一的中心共有16個,占據45.7%,可見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在行業高精尖技術上進行突破,重點在于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瓶頸,以實現技術重大創新;采用模式二的中心較少,共有5個,只有14%多一點,說明該模式在運行條件上有較多的限制,如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眾多的浙江;10個協同中心采取了模式三,說明國家戰略是當前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選擇運行模式的重要影響因素。
首先通過對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對比,探討了各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優劣,為揭露生態學視角下科技成果轉換新模式奠定了現實基礎。其次對成果轉化系統進行生態學隱喻,探討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內涵、特征,研究了生態學視角下科技成果轉化呈現的新模式,得到一些主要結論:如在對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比的基礎上,揭示了國外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之處,以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出現的不適應,指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迫切需要尋求新途徑。再次,在對協同創新生態學系統內涵和特征分析基礎上,概括出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學內涵,歸納其具有動態性、自組織性、共榮共生性等三個基本特征。最后,探索出成果轉化系統運行的三種新模式,通過對三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協同創新系統協同模式的選擇要從系統自身所呈現的主要特征出發,考慮各參與主體功能定位,以保證系統利益最大化。
后續的研究可從以下方面展開:(1)結合成果轉化系統參與主體功能定位和互動關聯分析,探討成果轉化系統主體協同價值鏈的構成。(2)生態學特征決定參與主體的功能定位以及轉化模式的選擇,可深入研究文中所提及特征外的其他影響因素及因素分類。(3)由于研究僅限于理論階段并沒有通過案例進行實際論證,研究的局限性較大,后期可通過跟蹤研究實現深入的案例分析。
[1]2014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胡錦濤,2011.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5):6-9.
[3]張水潮,2012.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系統及其旋進策略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31-235.
[4]許泉,吳強,劉欣,2014.推進協同創新 做大龍頭企業——以南京農業大學校企產學研合作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Z1):51-52.
[5]張正國,2012.著力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有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18):20-21.
[6]汪佩偉,李帆,2000.當代美國產學研合作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7):113-115.
[7]宋東林,付丙海,2010.再論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借鑒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經驗[J].科技管理研究(8):18-21.
[8]李孔岳,2006.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比較及其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1):88-91.
[9]孫元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博弈分析[D].東南大學,2005.
[10]劉治平.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初探[J].科技與管理,2006,8(2):93-96.
[11]萬慧穎,張輝,2015.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模式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5):65-67.
[12]孫憲民,肖玉平,2000.關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探討[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3):156-157.
[13]陳蘭杰.國內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比較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28(3):53-56.
[14]肖鵬,劉莉,杜鵬程.校企聯合研發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3):19-23.
[1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6]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17]Nelson R R,Winter S G.Evolutionary Theorizing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2):23-46.
[18]王文亮,陳亞男,肖美丹,等,2016.產學協同創新生態機制理論假設與結構模式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288-294.
[19]張運生,2009.高科技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耦合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1):134-143.
[20]陳斯琴,顧力剛,2008.企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7):453-454.
[21]戈峰.現代生態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2]虞佳,朱志強,2013.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J].科技通報(7):224-229.
[23]康德寶,2007.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技術經紀人的作用及轉化機制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5):138-142.
[24]原長弘,孫會娟,王濤,2012.存在雙元:政府支持與高校知識創造轉移效率[J].科學學研究(9):1397-1404.
(責任編輯:C 校對:L)
F204
A
1004-2768(2016)12-0131-04
2016-10-21
蘇華峰(1990-),男,河南周口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