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穎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還有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激勵、喚醒和鼓舞。高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提高高考語文成績的同時,還能喚醒學生終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那么,高中語文教師會更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材;教師成長
講了十幾年語文課,我發現唯一能讓我體會到燃燒生命激情的時刻就是在語文課堂上。在語文課上我享受著灑播知識的快樂,我享受作為師者的驕傲。可是年近不惑的我,卻發現在語文教學上還有很多“惑”。對于教師來說,解“惑”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和反芻。思考語文教學理念的對錯;反芻語文教學實踐的得失。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和同仁共勉。
一、教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透徹挖掘教材,時時發現教材的新魅力
雖然我從教已經十幾年,教材也教過幾輪,但我仍對教材充滿新鮮感,時時能從教材中有新的發現。這發現或是新的知識點,或是文本思想感情的新解讀等,且隨著這些新發現,我也意識到自己對教材的把握還存在太多的漏洞。對自己早已教熟的教材我有一種強烈的陌生感,但似乎又于陌生中體會到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的新魅力,我常常游走于陌生和熟悉中。為什么會這樣呢?靜心思之,恍然大悟,原因很簡單,以前見“斑”,如今見“豹”。以前看到的是一篇篇課文,如今看到的是一篇篇課文串聯成的知識體系,看到的是逐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前進臺階。我慢慢體悟到了必修教材每一章節內容設置的原因,知道了五本必修教材之間的發展關系,抓住了教材章節知識與高考大綱、高考卷之間的密切關系。曾經面對高考考綱的每一考點和高考題中的每一題總有一種身世成謎之惑,不知道其父母親族是誰,在哪里,如今一下子被我識破其身世,原來高考題中的這一考點對應課本中的這一章節或文章。自己終于知道如何把教材和高考卷鏈接了,有的放矢,不再盲目了。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一步步地接近高考卷。這種發現讓我有種站在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的暢快感,也從現在開始真正認識到教材的價值。由于以前對教材的認識存在太多的漏洞,我越來越感覺到“修補漏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教了十幾年教材后,我才醒悟到我為什么要教教材。
二、語文教學一定是綠色教學,是人文教學,一定不是功利教學
在2015年上半年的高三語文復習中,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語文高考復習不能過分追求功利。雖然高三復習時間緊張,且距離高考的時日不多,但是,我仍舊拿出時間帶領學生復習小說。雖然當時兩個班中僅有小部分學生贊成復習小說閱讀,大部分學生還是對著傳記和新聞下功夫。但我仍舊堅持復習小說專題,并且要求所有學生認真對待、認真做題。當時我決心帶領學生復習小說主要出于這樣的考慮:一方面,我想把選做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哪怕真正喜愛小說的只是很少的幾個人;另一方面,我認為丟掉小說閱讀專題的訓練會使學生的閱讀思維有所欠缺。所以,我帶領學生整理小說知識,熟悉小說題型和問法,逐一梳理每個題型的答題思路,掌握、記憶小說閱讀做題中所使用的術語。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文學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打開學生的做題思維,用文學鑒賞的思維做題。在小說專題的復習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語文成績非常優秀,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有兩人是語文年級高考最高分,兩個班級的高分人數、及格人數、平均分均高于年級其他班級。這讓我想起了2015年北京高考培訓會上的語文專家陳維賢老師說過的話“語文高考一定是人文高考。”
下半年回歸到高一年級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語文教學。重新開始高一語文教學,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語文教學上,我堅定一點:語文即人文。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及與之相適配的能力、情感和個性特點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語文能力,即獨立學習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觀察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是語文教師要堅守的教學底線。
狄德羅說:“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么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語文教師正在語文教學這條路上前進,我希望自己能沿著狄德羅所說的成長軌跡前進,由一名聰明的語文老師成長為一個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再成長為一名有才能的語文教師。
參考文獻:
[1]李慕楠,高永立.永遠的課堂[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王義秀,臧傳軍.新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