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接受歷史教育的重要媒介。如何實現教材利用最大化,將直接關系到教與學活動的開展。
一、宏觀把握教材
教師在備課時,應宏觀把握教科書的結構組織特點和專題編排、內容設置,以便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模塊”加“專題”式的結構組織特點
必修包括三個模塊,分別反映了中外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的發展;選修為“歷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六個學習模塊。
每一模塊都采用“專題單元”的形式,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古今貫通、中外混編的編寫體例,構建高中歷史的教學體系。“模塊”加“專題”式的結構組織特點,構成了岳麓版重基礎、多樣化、多層次的創新型教材結構,在強調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以“全球史觀”貫穿專題單元和內容設置
“全球史觀”又稱為“世界史觀”,其基本特征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世界歷史整體的發展和統一性來考察歷史”。岳麓版教材依據“全球史觀”,按照中國與世界歷史關聯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的編排和內容組織,較好地體現了西方歷史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關聯。
二、微觀剖析教材
要想實現對教科書的有效利用,教師還需要對教科書的具體內容組成有明確的認識,同時還要儲備如何有效應用各種歷史素材的豐富的策略。
(一)以歷史Ⅲ為例分析教科書的內容組成
1.整體結構
岳麓版教材由導讀、目錄、正文、附錄等四部分組成。其中附錄中的“中外大事年表”脈絡非常清晰,而且極具參考價值,試圖提供一個歷史在各個層面之間以及中國與外國之間橫向互動中縱向發展的脈絡。
2.單元結構
岳麓版教材以專題單元為主線,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并大膽創新,將專題單元整合為六個。一個單元講述一個或兩個主題,例如,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六單元“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均涉及了兩個主題。同時,每個單元前設置了單元導語,導語從宏觀上講述了單元主題和主要線索。
3.課文結構
岳麓版教材的課文結構由課前導讀、正文、課后練習三部分組成。正文宋體字敘述主題內容,楷體字為輔助主題的閱讀部分。正文中還穿插有圖片、地圖、文獻引文、啟發性提問等,這些都有助于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課后練習分設“知識鏈接”“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自我測評”和“活動建議”等。
(二)掌握歷史素材應用策略實現有效教學
歷史素材的應用策略具體是指歷史教師在依托歷史教科書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包括對單元開篇導言、課前引言、歷史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必要的課外補充材料等的教學策略和技能,也包括對以上教材資源整合的技巧。
1.高度重視單元開篇導言
單元開篇導言力圖用簡練、明晰、易懂的語言對一章、一單元或一節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進行系統宏觀的概括,是實施對章節內容或單元內容探究學習的重要一環。
2.充分發揮課前引言的“紅線”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教師應當在綜合利用課前引言提示框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每堂課開始的引言。
3.充分利用教科書史料,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幫助學生熟悉和分析適當的史料,讓學生對“過去的歷史”產生興趣和熱情,在觀察歷史事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比如,在運用文字史料時,新課標要求“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中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史料閱讀的能力。
(1)提前對史料進行分析理解。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比教材內容,把史料有機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對于重點及難點進行理解,并能夠通過史料的記載,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培養他們的歷史意識。
(2)從史料中尋找問題。教師應該活用史料,通過對史料的分析,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史料進行解答。
(3)重視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教學。把小字部分的史料納入教學內容的范圍,主要表現在教師備課必備和學生閱讀必閱兩個方面,根據正文教學需要點撥小字部分內容;另外,要區別小字部分史料的知識類型,比如具體深化類,背景介紹和原因分析類,說明解釋類等,有重點地發揮小字部分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
4.適當補充材料,開掘教材深度
補充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教科書的重點、難點,體現科學性
教師適當補充史料融入教學,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補充材料時要堅持科學性。
(2)要有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補充必要的典型材料,使教本內容更加生動,是學生提高興趣,激發情感的關鍵。
(3)補充材料的選擇還要盡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適應新課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如何將教材利用最大化,實現教與學的騰飛!
參考文獻:
唐金彬.新課程理念下創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