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樂記》的部分言論中解讀先秦儒家的音樂思想,探究儒家對音樂的本源問題的解答以及音樂與人的道德修養、音樂與社會秩序、音樂與政治等現實問題的內在關聯。理解音樂的本質在于“情”的“感于物而動”,音樂的審美便是音樂可以表達情感,帶給人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滿足。筆者對于音樂的審美持辯證看法,從審美角度看待儒家推崇的“和樂”及其反對的“鄭衛之音”。
關鍵詞:樂記;音樂本源;音樂情感論;音樂的社會化功能;音樂審美
《樂記》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為主,兼采各家關于音樂思想的言論,內容既有關于音樂的本源,也有關音樂的價值、音樂的社會功能,同時站在儒家的角度對諸子百家的音樂思想進行批判、總結,形成了豐富系統的理論體系。此外,《樂記》作為儒家音樂思想的集大成著作,繼承了孔子的禮樂思想、中庸思想、仁愛思想以及倫理思想等多方面內容,對于儒家音樂思想乃至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①
一、音樂的本源論
《樂記·樂本》:“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說明聲的產生在于外物引起的人心的變化而產生,聲的有規律性而有音,將音用樂器演奏出來則為樂。②然《樂記》中還有更為深入的探討,認為音與樂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德。正如《樂記》中的記載“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為樂”。聲、音、樂是三個不同的等級,樂是音、聲的最高境界。“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可見樂已經上升到最高等級而與君子并列,與倫理道德相聯。另外,儒家的音樂思想中普遍認為音樂本于人心,人心體現“天理”,音樂的產生與天,與陰陽五行甚至與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是分不開的,特別在樂律的研究上更是如此。音樂始終與天道并存,符合天道的音樂才是真正的和諧的音樂,能夠導人向善的音樂。
二、音樂的本質情感論
《樂記·樂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認為音樂的本質是表達情感,音樂是從人的內心受外在事物的觸動而產生“情”,情由心生,音樂就是這種情感的外在顯露。儒家的音樂思想認不同的情感作用下所表現的聲音是不同的,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然“喜、怒、哀、樂”等情感是人本性中固有的,外在的事物觸動了人心的情感而外顯為不同的音樂形態。音樂的審美體驗在于音樂作用于人的內心感受,孔子認為“韶樂”已經達到了美的最高標準,達到了音樂的“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在齊國聞《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又有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的典故,均說明了音樂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情感變化,滿足人的審美需求。
三、音樂的社會功能
音樂的社會功能隱于禮樂制度中,音樂的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功能對于社會的理性、有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樂記》強調音樂的教育功能。孔子設課程“六藝”其中就有“樂”,孔子本人也是音樂家,提倡“寓教于樂”。授課對象以貴族和統治階層為主。孔子的樂教在于培養人的德行,音樂能夠引導人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治理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記·樂本》)“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說明音樂有利于社會的改造和穩定和諧。
音樂與政治的密切聯系使禮樂制度之所成。儒家推崇雅樂,反對“淫樂”和鄭衛之音,提倡“節欲”、“節樂”。說明音樂雖出自人心,但人心有好惡,音樂也有雅樂和淫樂,正如天地有陰陽,儒家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提倡音樂的積極作用——“樂以和其性”、“以教民平好惡”、“大樂與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禮與天地同節”,“節,故祀天祭地”(《樂記·樂論》)、禮樂使“四海之內合敬同愛”(《樂記·樂論》)。通過總結前人縱欲王國的教訓,提倡理性的、節制的使用音樂。
四、音樂審美角度看“和樂”和“淫樂”
從審美角度看音樂并無好壞之分,音樂的好壞來源于音樂作用與人的內心所引發的結果,因此筆者認為音樂的性質源于人心。有德之人是可以節制自己的欲望,在君子那里是沒有淫樂的;反之佞人常與奸邪之聲相伴,亡國是必然的結果。儒家的音樂思想推崇“和樂”,雅樂就是“和樂”的代表形式之一。對于雅樂的審美,很大程度上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因為從審美角度來看,淫樂不一定就不符合人的審美感受,然儒家反對“淫樂”這種“散、慢、流”的過度放縱自己情感的音樂形態,認為不加節制的音樂與禮不符《樂記》云:“大禮與天地同節”,“節,故祀天祭地”,可見節樂才是符合天道、符合禮的理性的音樂。儒家將音樂與天道相聯系,利用人對天的服從和崇敬,認為“樂者,天地之和”賦予和樂以正當性,正如君權神受思想一樣。儒家的“和樂”思想,具有導人向善,促進人心、社會的和諧的效果。
孔子認為盡善盡美是樂的最高境界,樂不僅在形式上要盡美,在內容上還要盡善。所謂美就是形式的和諧統一,所謂善其實就是內容之美,道德之美也就是仁。實際上所謂的盡善盡美是在文學層面上強調文學內容于形式的統一,而在政治層面上則是強調一種否定武力殺伐的安定和諧。③因而“美”、“善”均可以用涵蓋在“和”的概念當中。“和”可以代表,和諧、德行也代表儒家的中庸思想。
【注釋】
①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328-329
②郭強.《樂記》中的音樂美學思想解讀[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3(12).21:198
③孔祥安.先秦儒家音樂思想探微.[J]山東:濱州學院學報.2012.(12):67
作者簡介:胡明月,陜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