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斌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是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這一工作的運行機理,對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的各要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同時文章也對這一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傳承與保護兩個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提高人們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重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運行機理;傳承與保護
一、引言
中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文化長河中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傳遞有著重要意義[1]。但現階段由于認識不足、缺乏科學理念等原因,我國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面臨著眾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這一工作的發展,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探究。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機理分析
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需要明確工作中各要素的運行機理,厘清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有效發現在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①主體:非遺傳承的主體指參與到非遺傳承活動中,并愿意將自身技藝進行傳授的個人或是群體;而非遺保護的主體則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個人以及社會媒體等多種群體;②客體:非遺傳承的客體包括各種文化遺產的的表演形式、知識、技能以及各種工藝品等;非遺保護的客體指保護工作中的傳承人與傳承對象,這一要素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有著重要意義;③載體:非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以人作為傳承的載體,在傳承過程中必須依靠非遺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來進行,因此在非遺保護中必須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工作;④路徑:非遺的傳承路徑主要是人民的廣泛參與以及傳承人的口傳心授;非遺的保護路徑則較為豐富,包括靜態形式的保護以及對傳承人的活態保護,具體包括相關法律政策、非遺教育、市場化發展等,非遺的保護路徑沒有固定方式,只要有利于活態傳承的活動都可以被視作保護路徑[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環境的惡化
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這給非遺棲息地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相比于傳統的民俗文化,現代年輕人更加推崇城市文化、潮流文化,同時國外文化的不斷滲透也使得極少數年輕人愿意了解、認識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給傳統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帶來了不利影響。其次,自然災害等非人為的破壞也是影響非遺傳承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災害中非遺將受到不可修復的嚴重損壞,因此也是造成非遺傳承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二)傳承鏈的不斷中斷
非遺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因此其對于傳承人有著較強的依賴性,而隨著非遺傳承環境的不斷惡化,多數非遺傳承人已經屬于高齡人群,但現代年輕人相比于傳統技藝更加青睞現代文化,因此只有極少數年輕人愿意加入到非遺傳承的行列中,這就導致了非遺傳承鏈條在不斷中斷。在過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六十年間,包括戲曲、舞蹈、語言在內的多種非遺數量卻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傳承鏈的斷裂已經成為了影響非遺傳承的重要問題[3]。
(三)傳承機制的不完善
非遺的傳承工作需要依靠完善的傳承機制,但現階段國內還未形成科學、完善的傳承機制,這給非遺傳承工作的推進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雖然各級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非遺傳承的重要性,陸續展開了多種傳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整體上看,國內的非遺傳承機制仍然存在很大不足,無法對數量眾多的非物質遺產進行科學、有效的傳承,也沒能深入人民群眾之中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因此必須對加快對傳承機制的完善工作,從而使政府、社會以及人民群眾展開更加系統、科學的非遺傳承工作。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對非遺保護的認識性不足
首先,政府沒有正確認識到非遺保護工作中經濟效益與文化效應之間的平衡關系,現階段政府的非遺保護工作更多的是以申遺為工作重點,希望能夠通過申遺來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如果一味地強調非遺的商業性質而忽略了對其文化內涵的保護將失去非遺保護工作的真正價值,為了獲得非遺的經濟效益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創造非遺的現象,這種非遺過熱現象不但無法對非遺起到保護作用反而會給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傷害;其次,政府在非遺保護中過度重視了對非遺形象工程的建設,地方政府為了申報非遺項目而盲目進行非遺形象的塑造,而一旦申遺通過后,非遺的保護工作將被再度忽略,這就使得申遺工作失去了其文化保護的真正意義,無法真正達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目的;同時部分區域的非遺保護工作走入了過度開發的誤區,這些地方政府在非遺保護過程中缺乏科學的保護與開發意識,沒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非遺開發,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超負荷開發的現象,給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嚴重損失[4]。
(二)非遺保護機制不完善
我國非遺保護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評審機制的不健全,二是監督機制的缺失。首先,在地方非物質遺產申遺的評審工作中,政府為了促進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僅僅從申報流程以及范圍等方面進行,而缺少對非遺項目真實性的嚴格審查工作,這種做法將給非遺的保護工作帶來不利影響[5];其次,政府也缺少對申遺通過地區保護工作的監督機制,政府應該加強對地方非遺保護全周期的監督工作,防止出現申遺過程中的過度開發、虛假申遺以及輕保護現象,從而使得對非遺的保護工作發揮其真正價值。
五、結語
本文重點分析了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主體、客體、載體以及途徑四要素的運行機理,分析了現階段非遺傳承中面臨的環境惡化、傳承鏈中斷、傳承機制不完善問題,同時也探究了政府對非遺的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認識性不足以及保護機制不完善問題,希望文章的分析能夠引起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從而對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展開提供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文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析[J].中華文化論壇, 2012(03):100-105.
[2]周志勇.論政府主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D].湖南大學,2007.
[3]李任.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4]李煥.從法社會學角度淺析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現狀與問題[D].甘肅政法學院,2015.
[5]史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析[J]. 大眾文藝,2015(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