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潔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河南三弦書的演出活動出現了蕭條的現狀。河南三弦書的變遷不是反常的現象,因為它不僅屬于傳統,也應該屬于現代,所以,我們應該接受三弦書所發生的文化功能的轉變,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其發展,讓三弦書彈唱不斷地進行,這樣,我們才能讓民族的文化保存其“歷史的記憶”,讓這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合理地得到利用,并且科學的發展。
關鍵詞:河南;三弦書;發展現狀;傳承
一、河南三弦書三弦書的發展現狀
河南三弦書因三弦為其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南陽地區稱三弦鉸子書,尉氏、蘭考一帶叫儀封三弦,洛陽地區加入揚琴伴奏后稱洛陽琴書,豫北安陽則叫三弦平。流行河南全省及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三弦平,因主要唱三弦書中的平調而得名。流行于豫北湯陰、浚縣、安陽、濮陽一帶,清未余福泉(1886-1960)較有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陽三弦書迅速得到復蘇與發展,一批三弦書藝人參加專業三弦書團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專業三弦書團隊采取集中培訓、跟團學藝和以師帶徒等辦法,培養了一批三弦書新秀。他們除繼承傳統演唱武段子、帶武身子(武術動作)外,還在唱腔、表演等方面進行了較大改革,如注意唱腔的婉轉抒情和表演的細膩優美,增添服飾化妝和伴奏樂器等,方城、南陽的藝人還將三弦的和弦伴奏改為隨腔伴奏,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他們打破了傳統唱腔的程式化局限。創制新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全省各地舉辦三弦書學習班時,均學唱南陽三弦書。
1977年后,隨著傳統曲(書)目的開放。民間三弦書演出活動重新活躍,但演出武段子的女演員后繼乏人。為拯救三弦書藝術,南陽地區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對三弦書傳統曲(書)目進行了挖掘搜集,同時,南陽地區文化局連續舉辦八次不同規模的三弦書會(調)演,在會演期間的座談中,認為三弦書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諸多藝術技巧未能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尤其女演員的培養存在著缺陷。而民間的職業藝人又缺乏藝術革新。隨著專業三弦書團隊的減少和缺乏有影響的演員與作品,三弦書的演出活動也越來越少。
二、河南三弦書三弦書的傳承
(一)讓年輕的三弦書人關注三弦書
傳統與創新永遠是眾多文藝門類持續的話題。近幾年,一批懷揣著理想、懷揣著激情的“80后”、“90后”投身三弦書事業,他們勇于借鑒和吸收姊妹藝術,努力嘗試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有的甚至成了文化時尚、生活時尚的代言。然而熱鬧后,越來越多年輕的三弦書人開始意識到自身藝術把握的偏差和舞臺技巧的稚嫩,傳統不斷被重視、關注起來。
(二)促進三弦書產業的協調發展
隨著經營性三弦書文化市場繼續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擴張的同時,許多問題和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對此,有的三弦書產業經營者將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經營,有的還通過企業化的運作不斷擴大產業的規模和影響,獲得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地區發展不均衡、作品權益保障、人才流動不規范等問題,不少三弦書產業的研究者、經營人開始謀劃更有利于整個三弦書產業協調發展、資源共享的辦法和途徑。
(三)推進三弦書理論評論和教育研究
近年來,社會各界和各級部門都在推進三弦書理論評論和教育研究工作上做出了積極努力,三弦書理論評論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通過高峰論壇、學術研討等形式,為三弦書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與此同時,三弦書的教育研究工作也在積極地推進,學科建設和專業框架在有條不紊地規劃,教育教材和教學模式在扎實有序地編制。
結合當前三弦書藝術的實際和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更崇高的藝術標準和藝術追求來推動三弦書事業發展。今天,當我們努力地邁進市場、直面觀眾時,娛樂化、庸俗化似乎已經是躲不過的困惑和現實,開放的、活躍的藝術文化是應該倡導和支持的,可有些現象必須進行反思。有社會責任感的三弦書人應該旗幟鮮明地將“歌頌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作為遵從和堅持的核心價值,用正面的、積極的、智慧的作品來吸引和回報觀眾,充分發揮三弦書藝術娛人和育人相輔相成的藝術特點。同時,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也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確定嚴格的獎懲辦法,尤其是對于一些不良現象和苗頭要進行堅決的制止。
二是繼續加強傳統曲種、曲目的挖掘整理工作。隨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人口遷徙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快速普及,許多三弦書曲種賴以存續的土壤、語境變得狹窄。首先應強調保護先行,切不可因為某種形式生存狀態良好、市場前景廣闊便忽視或者漠視對它的挖掘和整理,默許任意的拆解經典、胡亂改編,而應當借助較好的生存狀況,盡快地開展全面的保護和傳承;其次要確立以“人”為核心的保護模式,圍繞著“人”尤其是老藝人,開展長期的采訪、研究、整理,確保挖掘整理的效果。
三是持續推進創作人才的培養和精品力作的打磨。要解決創作人才的缺乏,就必須在培養方式方法上找個更好的突破口,重視如何引導創作者“接地氣”,只有知道觀眾想要什么,才能為作品找到扎實的根基。在推動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建立起規范有序的作品交流、交易、共享的平臺,使作品與演出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機制,讓有潛力的作品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經過千錘百煉真正成為“精品”。針對一些隨意將他人作品“拿來主義”的現象,還應該加快普及權益保護的意識,完善權益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為健康的三弦書產業發展創造好的氛圍。
(四)沁州三弦書藝術發展的啟發
2012年沁州獲得“中國三弦書之鄉”的榮耀,為古老的沁州大地增添了光彩,也為沁縣的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近年來,在沁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州三弦書”這棵古樹再發新芽,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推動當地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再生動力。
作為“重頭戲”的沁州三弦書,沁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為讓其在傳承中進一步發揚光大,相繼出臺了《沁州三弦書保護和傳承實施方案》、《中國三弦書之鄉創建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機構,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政府副縣長郭愛斌主抓三弦書之鄉建設工作,并責成縣委宣傳部、縣文化服務中心具體負責策劃、組織及督促落實。2009年以來,沁縣共投入資金400余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善,改造了沁州劇院,規劃建設了集室內說唱、創作編排以及室外露天書場為一體的“沁州三弦書廣場”,縣內13個鄉鎮文化站、6個社區文化活動室、30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以及縣城西湖公園、南湖公園等文化廣場都是三弦書活動場所,全縣各類三弦書活動場所達到330多處;不斷加強民間組織建設,組建成立了沁縣三弦書家協會,網羅了全縣百余名三弦書工作者、三弦書演員、三弦書愛好者以及三弦書迷。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沁縣積極嘗試和探索,大力培養三弦書新人,近年來,開展了“三弦書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深入學校和社區、農村進行講課教唱三弦書,將三弦書培訓納入全縣基層宣傳文化員培訓班課程,形成了學習說唱三弦書的濃厚氛圍。
綜上所述,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狀態,沁州政府對地方文化三弦書的提升和宣傳,使三弦書成了推動旅游發展的文化資源,成了宣傳歷史的文化窗口。一種民間文藝形式特征的變遷不是反常的現象,因為它不僅屬于傳統,也應該屬于現代,所以,我們應該接受三弦書所發生的文化功能的轉變,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其發展,讓三弦書彈唱不斷地進行,這樣,我們才能讓民族的文化保存其“歷史的記憶”,讓這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合理地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