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平 劉歡
摘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為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增進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普遍增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逐年上升,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和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2000年,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聯名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他們宣稱:“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肩負著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1]。
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言的,傳統的消極心理學主要以研究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為中心的,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其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促使心理學家用更加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殺預防教育
從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心理學自從1879年取得獨立地位以后,就面臨三個主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實幸福、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這三個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學工作者同等程度的關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心理問題上,自殺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心理學正在變成一門類似于病理學性質的學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頗,關注消極、病態、特別是自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實具有自殺預防教育的作用,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絕不可以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自殺預防上。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問題矯正教育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缺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人員相對不足,所以更關注已經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這就引發了一個怪現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但對于每一個心理正常的學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質,對于心態積極健康的學生如何使他們變得更優秀則很少有人談及,更沒有具體的做法和措施。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問題預防教育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偏頗,學生接觸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多為消極的,比如什么是精神病、神經癥、心理問題,如何預防這些疾病等,這就造成兩個不良后果:一是學生誤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預防精神和心理疾病,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對學生造成消極暗示,總是在想自己如何能夠避免心理問題,對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則缺乏思考。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洋溢著積極精神、充滿樂觀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2]。高校應從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豐富內容、創新途徑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來看待問題,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每個學生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狀態。
(一)明確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高校心理健康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最終的理想應該是讓學生生活得更有意義,更加快樂和幸福。具體目標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目標,即幫助學生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二是面向部分或個別學生的調適性目標,即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學生,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3]。
(二)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情緒、積極體驗作為積極心理學科學體系的相對微觀層次可以成為為人類筑起保護屏障和增強心理健康的第一層臺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拓展學生的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理品質對心理疾患起著不可忽視的預防、調節和緩緒,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可以在實現積極力量的發掘與培養過程中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此外,增加積極體驗也是塑造積極人格的必要途徑和條件。
(三)塑造大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征。
積極的人格特征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基礎,積極人格作為我們人格中的動力,不僅可以預防消極人格的破壞作用,還能夠促進積極適應能力的發展。因此,積極人格的培養是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塑造學生的積極人格,努力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別人,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保持樂觀態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促使他們在今后激烈的競爭中以強者的姿態去迎接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81-87.
[2]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社,2008:4-5.
[3]莊海軍,王佳利,徐傳順.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72-74.
作者簡介:白廣平(1986-),女,回族,河北石家莊,河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劉歡(198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河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