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麗萍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討論式教學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思品課堂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要想通過討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課前不進行充分的準備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駕馭課堂的。因此,教師一要仔細閱讀研究教材,搜集相關時事資料;二要了解班級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討論形式;三要精心準備討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討論興趣;四要重視課后反思,總結和思考課堂討論的成敗經驗。思品教師要努力創造課堂討論的先機,為有效的課堂討論創造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 討論式教學法 初中思品 課前準備
在新課改背景下,討論式教學法在初中思品課堂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思品課教學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進行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可以較好地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等。
討論式教學法能有效改善思品課的枯燥乏味,卻給廣大思品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由于思品課這門學科在教學內容、考試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學生的學習態度不一,很少有學生會像學習語數外那樣自己進行預習準備工作,因此討論前的準備主要還是由教師布置和展開。思品課是社會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如果教師想要通過討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前不進行充分的準備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駕馭課堂的。
一、教師應該仔細閱讀研究教材,搜集相關時事資料
教師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必須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內容。教師不再是單純地準備教案、板書講課和寫出答案及講解的流程,而是要有新的思維方式,結合教材內容提出問題。初中思品教材尤其是九年級教材幾乎每年都隨著時事的重大革新而發生變化,近幾年來汶川地震的案例,十八大的召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的要求等陸續加進初中思品教材中,初中思品教材改變了以往那種“觀點—論述—事例論證—問題思考”的呈現方式,而是活動在前,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悟出道理。教材的理論性減弱了,實踐性增強了,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同時,思品學科是有一套理論基礎和完整的知識體系的,這些對于教師來說增加了教學難度,邏輯的嚴密性受到挑戰。因此,教師既要落實應該掌握的知識點,讓學生理解其知識結構,又要使課堂活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討論式教學法的“新”在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性、主動性與探索性。教師在選擇討論的問題時,一般將教學大綱中的重點、難點與實際案例相結合,使學生的討論有廣度性、深度性和創新性。思品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時代嗅覺,關注每天的時事新聞,特別是通過研究國家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發生變化,將這些時事內容與思品課教材教學相聯系,為豐富討論式教學的素材和議題做好準備。
二、教師要了解班級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討論形式
一節課討論時間、座位的安排和討論形式是全班性或是小組性的或是同桌討論,這都要根據教學需要而定,都是靈活的,且都是促使討論式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要想達到討論式教學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對學生討論素質的訓練。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接受能力等情況。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教師要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平時教師就要注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當然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光靠思品老師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實現的。因此,思品教師從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地觀察班級和學生,這個班的學生總體上在哪些能力上表現得較強,哪些方面比較弱,在思品課堂上教師要抓住該班學生的優點,利用這種優勢讓他們體會到討論式教學的樂趣和成果。比如A班學生表達能力強,那么教師就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及時根據情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大力表揚和鼓勵;B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那么教師對于該班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創新就應該有所設想、有所準備,討論本來就是開放性的,學生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也是正常的,教師只有課前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多閱讀資料,做足準備,才能很好地應對??傊?,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詳細了解才能掌控討論的節奏,真正達到討論目的。
三、教師要精心準備討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討論興趣
討論題目和討論內容的選擇是否恰當是一次課堂討論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一般在討論內容的選擇上容易出現四種問題:一是題目設置過于簡單,不值得討論;二是題目設置太難,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沒法討論;三是問題設置枯燥乏味,使得學生不想討論;四是問題指向不明確,學生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設置討論題目時應該努力做到把討論題目具體化、明確化、層次化,可以有意將討論內容設置成比較有爭議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討論的熱情,在難易程度的把握上,教師要盡量設置那種使學生必須在經過集體的努力后才能較好地得出結論的議題?;ヂ撔畔⒒瘯r代,人們可以通過雜志、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渠道,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各種社會熱點與動態。對于思想品德課來講,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點來源于實際生活,尤其是時事政治。因此,教師在設計討論的問題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熱點實例為話題,逐步導入討論的學習內容。教師設計的討論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只有討論學習的內容貼近實際生活,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思品學科不是一門沒有用的學科。比如第九課《發展人民民主》這一課,主要介紹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民主權利,教材中設計了“我們初中生能否參加人大代表的選舉?為什么?”這一活動,再結合昆山當地特別是學生所在的周市鎮的人大代表選舉情況,經過討論學習之后,學生不僅將課程內容牢固記憶,了解了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條件,而且了解了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兩種選舉形式,還意識到了這些理論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系。
四、教師要重視課后反思,總結和思考課堂討論的成敗經驗
教師只有注意積累課堂討論的成敗經驗,才能為下一次更好地實踐討論式教學提供依據和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課后反思就成了討論式教學法中必不可少的準備環節。教師一是對課堂討論前期準備的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布置了討論題目后,學生不知所措、無話可說,不能很快地展開熱烈深入的討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對于下一節思想品德課要學什么,要討論什么問題,要準備哪些材料……課前根本是一無所知。學生沒有相關的體驗,沒有事先搜集相關材料,匆忙上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二是對所選討論主題的反思,討論議題的難易度是否合理設置了,有沒有超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討論議題是否具有趣味性,學生愿意參與討論嗎?三是對討論過程的反思,討論時課堂秩序如何,討論有沒有效率。班級中所有或者說絕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討論環節嗎?討論的過程是不是一個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有沒有思維的進步和收獲呢?
顯然討論式教學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準備,如果每次上課師生都花很多時間準備,并且還需要有充分時間進行討論,就會加重學生的負擔,有時也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靈活地將討論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進行優化組合,充分發揮討論式教學法的優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實現思品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桂紅.討論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紹瓊.討論式教學法的主要類型和基本策略[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
[3]牛歡.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