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田+劉曉平
當代高競爭、高壓力的環境下,心理問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解決。在各種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中,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持久的。本文重點分析的是由于夫妻離異、夫妻分居、配偶死亡、甚至未婚先孕等原因,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組成的單親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一、具體影響及原因分析
(一)單親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指滿13周歲但不滿20周歲的(從生理、心智發展角度上講),也就是少年與青年相重合的階段,處于兒童時期之后,成人之前。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他們的個性、人格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于身心正在發展,需要呵護的青少年來說,原本溫暖的家庭面臨解體,他們的心理將會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擊。父母某一方的缺失使家庭結構具有不完整性,限制發揮家庭功能,從而極其容易使子女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尤其青春期,青少年處于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發展的特殊過渡階段,心理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如果此時產生心理問題而沒能及時解決,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極有可能日趨惡化,對其今后人格、情緒、認知等各方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久而久之單親家庭的青少年更不愿向其他人敞開心扉,極其容易形成孤獨、內向的性格,甚至有可能抑郁、暴躁。
(二)不健康的親子關系。一般情況下,離異后的單親父母由于感情失衡,自身心理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極端情況極易產生。一方面,一些單親父母會產生悲觀消極、情感回避等態度,而忽視子女的感受,甚至一些單親父母還會把孩子當做累贅、“拖油瓶”,對孩子缺乏關心、冷言冷語,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家庭暴力現象。這些極易導致青少年處于抑郁、恐懼的狀態下,產生敵對情緒、缺乏安全感,極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一些單親父母認為孩子突然缺失了父愛(母愛),會滋生愧疚之意,希望能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而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溺愛,情感暗示過多。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物質、精神要求,形成另外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系,使孩子受挫能力降低、性格脆弱,過度依賴他人而缺乏獨立意識。情感暗示過多,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三)不良的教養方式。當今社會上常用的教養方式主要分為四類: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溺愛會使青少年缺乏獨立意識外,專制型和放任型是單親家庭常有的教養方式。單親家庭的父母,認為家庭破碎后,教養孩子的責任落在了自己身上,自己更應好好管教孩子,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子女身上,過于嚴格要求子女。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極端教養方式,家長控制子女的興趣、愛好、時間、學習等,令子女缺乏自由,對待子女總是居高臨下,充滿命令、教訓、指責,這樣會使成長中的青少年情感上缺乏關懷、成長的自由。一些青少年面對家長的專制武斷,會更沒有安全感,成天提心吊膽,心理脆弱,缺乏創造性,過于壓抑,甚至有可能患上抑郁癥和自閉癥,或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就極易產生極端行為。而“放任型”教養方式是從“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單親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環境,努力工作而忽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心理問題。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會把孩子當做累贅,對孩子缺乏關心、不管不問,也不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教養方式會讓子女的成長缺乏親情的滋潤,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留下陰影,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青少年時期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便很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導致青少年犯罪、暴力等現象。
二、對策性研究
(一)教育者的自我完善。父母親在家庭破裂后,往往自身存在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此時若想對子女進行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家長需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待生活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自己接受夫妻離異或配偶死亡的現實前提下,鼓勵子女勇敢地面對現實,鼓勵孩子積極樂觀地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和也許會面臨的挫折與困難。另一方面,少給子女一些情感暗示,讓子女知道雖然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孩子仍然會獲得同樣的愛,給予子女充分的安全感,不把夫妻之間的恩怨扯到子女身上,不給子女帶來心理壓力的同時,理性和寬容地對待孩子與另一方家長,以給子女起到正面的榜樣作用。
(二)正確處理親子關系。一方面,單親家長應該重視親子溝通,及時預防和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用耐心和寬容撫慰子女心靈上的創傷,以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引導子女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另一方面,家長與處于青春期的子女處理親子關系應注意“度”,過于“親密”的親子關系往往會帶來負面效應,應防止子女過分地依賴自己,鼓勵子女多多與外界接觸,多與外人交往,鍛煉獨立意識與對外溝通的能力,獨立面對挫折與生活。
(三)形成“民主式”家庭教養模式。民主式的家庭教養方式不是口頭說教,也不是公式化的教育,而是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對子女講道理,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教育。同時,采用民主式教養方式的父母,更能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與關心,更易與子女建立溫暖的感情關系,使子女敞開心扉,性格開朗,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四)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聯系。應當加強單親家庭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聯系。第一,應當在家長和學校教師當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理論,在學校和社會中引導正確對待單親家庭的輿論,引導大家尊重、平等地對待單親家庭及其子女。第二,學校不能僅僅重視學生“智”的培育,還應重視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開設專門的心理機構,多注意單親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第三,應當加強對一些經濟條件差、低收入單親家庭的社會救助,完善社會保障,在保障單親家庭青少年平等受到教育的同時,盡量做到減少單親家庭青少年的自卑感、弱勢感。
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大方面為單親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維廉.青少年心理咨詢手冊[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曾燕波.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5.
[3]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周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0(8).
[5]安鶴飛.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中之不當家庭教育因素[J].法商論叢,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