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琴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推廣,以眾籌融資、P2P貸款、第三方支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也應運而生,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如系統性安全風險、信用風險及法律風險等特殊風險。文章首先對當前互聯網金融面臨的特殊風險進行簡要論述,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以期推動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特殊風險;對策
1 引言
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對各行各業的工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融業也不例外?;ヂ摼W金融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并節省了交易時間,擴大了金融服務行業的市場和邊界。近年來,隨著淘寶網、京東商城、拉手網等一系列的網上購物平臺的出現,拍拍貸、人人貸等貸款網絡信貸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各大型企業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但作為一個新事物,互聯網金融確實也存在著由互聯網安全、金融網、社交網、商務網等多網交織構成的風險加倍的特殊性風險,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穩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2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
2.1 法律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起步發展時問較晚,對于互聯網金融提供的創新性金融產品,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并不完善?;ヂ摼W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業務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或者交易主體在互聯網交易中沒有遵守有關權利義務的規定,這類風險與傳統金融業務并無本質差別;二是互聯網金融立法相對落后和模糊,法律法規都是基于傳統金融業務制定的,并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求。盡管我國互聯網金融近年來法律體系正逐步建立起來,也相繼出臺《網上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以及《支付業務許可證》等一些法律文件,但這些法律法規也僅是在傳統金融業務網上服務的基礎上進行制定,不符合當前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加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資金監管、準入條件、電子合同有效性、個人信息保護、交易者的身份認證的確認等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建立與完善。從而導致在接受或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沒有相關法規進行保障,交易行為的不確定性將會大大增強,交易成本也隨之增加,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2.2 系統性的技術風險
鑒于互聯網金融技術的交易是以發達的網絡技術為依托,其風險的控制需要通過計算機程序來完成,計算機病毒以及黑客的攻擊是影響互聯網安全的重要環節,如果缺少專業的相關配套的技術標準與技術規范,加密技術不完善和管理不周,就會存在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隱患。加之病毒容易擴散、TCP/IP協議的安全性差等風險特征,極易出現用戶信息數據泄露、贖回擠兌風波,嚴重的甚至威脅著整個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安全。技術支持風險,由于互聯網技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互聯網金融機構受到技術限制或者出于降低運營成本的考慮,依賴外部技術來解決內部的問題,往往需要尋求外部技術支持或者是技術外包來解決內部的技術問題或管理難題,盡管工作效率有所提升。但一旦出現外部技術的支持無法滿足自身要求的情況時,則很有可能中止提供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技術支持風險。技術選擇風險,該風險主要基于信息傳送效率低或技術落后或等因素產生,技術選擇失誤不但會提高業務成本,延誤交易時機、還會對客戶間的交易機會產生影響。
2.3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說的是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在合約期內不能夠履行其義務的一種風險。無論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者還是傳統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的消極影響都是長期持續的?;ヂ摼W金融與互聯網一樣都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特征。互聯網金融中產生的一切業務,如支付結算、交易信息交流等均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進行,利用虛擬網絡進行溝通,從而也存在著交易雙方不能明確對方身份及信用情況,導致互聯網交易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交易風險也大大提升。由此可見,信用保證是相互的,良好的信用保障是利益長期受益的必要保證。
3 我國互聯網金融中特殊風險的防范措施
3.1 構建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支持。完善法律保障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加大對計算機犯罪、互聯網交易安全性與合法性層面立法力度,確保電子憑證、數字簽名的有效性,從而規范企業誠信和使用開放數據的完整性。②修訂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對當前與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不相符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以提供對數據的完整性開放和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③制定網絡公平交易規則。在明確交易主體的責任、保存電子交易憑證、識別數字簽名、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等方面做出清晰規定,從而保障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3.2 構建互聯網的金融安全體系
互聯網是金融由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客觀基礎,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在大的框架上處理細微的問題。首先從硬件或是網絡運行等方面著手,在硬件方面加大對計算機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改進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防病毒、防攻擊能力,保證互聯網的金融系統穩定。其次加強數據管理,一方面,加大互聯網金融管理信息系統研發力度,形成預警、控制與糾正機制。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與審查機制,建設社會信用評估體系。最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密鑰管理技術和互聯網加密技術,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關鍵設備與關鍵技術水平的安全防御能力,以降低風險,保證互聯網金融的安全。
3.3 健全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本質仍然是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從規章制度建設與內部組織機構兩方面入手,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計算機安全管理體系。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紛繁性,因此需將混業管理與分業管理與混業兩種監管模式相結合進行綜合管理。通過建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中介機構組織,制定統一的行業監管準則,通過統一的風險指標進行定期的統計與審計,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選擇風險,基于人民銀行的個人及企業、征信系統,構建與完善電子商務身份認證體系以及全面客觀的個人、企業信用評估體系。降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不確定性,引導投資人做出理性與合理的投資。
3.4 積極發展互聯網技術,培養專業人才
為了擺脫對外國硬件和軟件上的技術依賴,其中包括計算機設備、加密算法、系統軟件、通訊設備等,使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持續穩定的進行發展,則需從保護國家金融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提高網絡安全性能,加大國產技術研究扶持力度。就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需要特別重視技術的安全.采用技術成熟的安全方案,并對互聯網金融技術定期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同時還要時刻注意人才的培養,互聯網安全需要各種精通技術的人員來保證,必須要不斷加強員工的網絡安全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必要的網絡安全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提升抗風險的能力。
4 結束語
相較于其他新興業態,互聯網金融雖然起步時間較短,但是屬于新興朝陽產業,潛力巨大,具有不可小覷之勢,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還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尤其在我國的法律和金融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很難預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這仍需要政府與金融業的共同努力,以保證互聯網金融在各行各業占有更加優勢的地位,使未來的明天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劉建民.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研究[J].特區經濟.2014(5).
[2]王麗.試析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業務發展與監督[J].長春大學學報.2015(05).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