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就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在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的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問題己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業難”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己經由“精英教育”階段迅速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就業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包分配”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種就業制度的變化,使不少畢業生面對紛繁復雜的人才市場感到無所適從,不能正確面對。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就業制度、教育體制層面的原因,也有高校、畢業生層面的原因。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成因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制度大致經歷了“統包統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三個階段。在“統包統分”階段,由于國家統籌安排畢業生就業,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就業難易的問題。“供需見面”階段,雖然允許畢業生自主擇業和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但存在著“沒有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國家安排工作”的最后保底政策,實際上此階段仍屬于“統包統分”階段,“就業難”問題在這一時期也不明顯。自從大學畢業生的“畢業派遣證”改為“就業報到證”,尤其是首批擴招的學生畢業之后,“大學生就業難”就突顯成社會問題。繼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后,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持續突破700萬,并達到749萬之多,2016年高校畢業生繼續創新高,達到765萬人,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也成了常態。有三個方面對今年的就業形勢將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一個方面,化解過剩產能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第二個方面,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有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會造成企業用工不足;第三個方面,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群體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將對就業產生很大的壓力。
2 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社會轉型、結構調整、現有制度、體制不完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政策失當、人們觀念滯后等主觀因素的制約,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
1、結構性矛盾突出,供需錯位
就業難一方面是供給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除了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下的用工失衡、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外,教育結構失衡導致人才就業失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如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拿到技能等級證書。在人才分布上,我國東部與西部、沿海地區與偏遠山區、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每萬人中大學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當前的大學生就業難與“產能過剩”有相似之處,就是大學按現有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符合就業市場上的需求,從而造成學生的“滯壓”,與此同時,行政主導下的大學體制既缺乏彈性也缺乏動力,沒辦法改變這一狀態。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之際,必須考慮到實現充分就業的要求,妥善處理就業難與用工難并存的矛盾。
在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煉”“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盡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盡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于求職者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并且還存在著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并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2、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
相對于高校擴招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現狀的影響,高校學科專業和學歷層次結構失衡等傳統的教育體制應該是更深層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限制學生換專業,導致部分不喜歡本專業的學生只能浪費時間,學不到真本事。目前在大多數高校中,學生高考后選擇的專業不能改變,也就是說無論學生喜不喜歡,必須讀到畢業。其次,目前中國的大學專業設置不夠科學,許多學科無法跟得上時代,培養的學生大多一知半解,對專業性的職業幾乎無法勝任。高校盲目擴大學校規模,造成人均師資、人均教學設施嚴重失衡,有限的實驗室、實訓設備要么不夠用,要么成了可供參觀的擺設,學生幾年下來難以學到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基礎;高校大規模盲目擴招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在多年前,能考上一個研究生多么光榮,因為研究生不是一般的難考,而且畢業關卡也很多,一畢業就有好多企業接收,然而當前的高學歷熱的背后是高校看準了市場,把高學歷當成商品,瘋狂擴招,但是教育質量以及教學軟硬件并未跟進。
3、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
從不同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看,大致可以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兩類,主要市場工資高、工作環境好、就業穩定、可以享受社會保障,并有較多的培訓和晉升機會;而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工資低、工作條件差、就業變動性大,培訓和晉升機會少于主要勞動力市場。由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存在,勞動力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時,往往需要跨越各種制度障礙,工作轉換成本很高。很高的工作轉換成本無疑會減少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轉換次數,提高其保留工資,因為他一旦接受某個工作,尤其是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則有可能會被“固化”在那里,從終身的收益考慮,他自然希望自己工作的起點工資越高越好。因此,許多大學生把東部地區和大城市視為自己就業的首選目標,并且寧愿短暫地忍受失業以等待這些地區的就業機會也不到西部和農村工作。
4、用人單位的非理性招聘
只要985、211高校畢業生的招聘要求曾飽受爭議,教育部門已下禁令,禁止用人單位標明學校的門檻,實際招聘時,名企只要“985、211畢業生”已成潛規則,很多單位招聘競相抬高用人門檻,甚至一些普通崗位的招聘也要設置高學歷門檻。隨著高學歷人群的逐年增長,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提高了學歷門檻,學歷證書已成為社會眾多企業的首要招聘條件。與持有研究生學歷的應聘者相比,很多低學歷者在求職、晉升、加薪時往往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5、大學生就業取向、綜合素質和社會需求的錯位
不少大學生沒有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和取向,盲目追求高工資、高福利的崗位,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進行準備定位,導致錯過很多求職機會。很多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沒有明確的方向,并且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劃。尤其是在自我發展規劃上面,很多沒有對自己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沒有指定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找工作盲目跟風或不切實際。大學生對職業驚人的趨同展現了很多大學生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安心于優越的工作環境和不菲的收入,而忽視了自身對職業的興趣能力和對職業發展前景的規劃。其次就是過于功利化的職業觀念,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艱苦的、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現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大學生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想法越來越突出,很大一部分學生喜歡穩定、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
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網:http://www.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node_1522.htm
[2]賴得勝、孟大虎著:《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4]麥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楊葉卿,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