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修



一、引言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大量的國外商業銀行涌入我國,促使我國銀行業快速擴張。因此,許多銀行通過上市的方式來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提高盈利能力,這就導致上市銀行的存貸速度明顯高于行業總體水平。為了控制銀行業財務風險,研究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對財務風險的影響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隨著銀行經營環境的變化和銀行間競爭的日益激烈,銀行企業面臨經營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也使得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日趨多樣化。有國外權威咨詢機構實證研究認為,91%的破產企業是由于其經營和財務管理不善導致的,因此,在企業中建立一個科學的可行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可以協助管理者掌握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并進行有效的風險預防及風險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資金運營的各個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而財務危機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要及時有效的預測財務風險,就可以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
上市銀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其內外部問題不斷顯現,矛盾突出。如:缺乏有效監管機制,公司治理效益不明顯,資本結構不合理,財務狀況運行效果不佳等。因此,如何優化資本結構,完善監管機制,控制財務風險,對中國銀行業自身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16家上市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出發,結合傳統資本結構理論中的Z-score模型,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定量分析股權結構、債務結構等方面對財務風險的影響,以解決銀行資本結構優化的問題。進而有效控制財務風險,減少損失,也有利于政府監管機構對其財務風險的監督,提高監管效率。
二、理論假設
根據資本結構理論以及已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已有研究所用的衡量指標是資產負債率,研究的是資本結構的特點、決策方法、企業績效、競爭策略等。而在近年來,學者們逐漸關注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所有權結構是相對集中的。
股權的集中分散程度影響著公司的治理結構,會帶來不同的財務風險。股權相對集中,公司股份為一個或幾個大股東所有,會直接有效地約束經營者,提高監管治理效率;股權相對分散,各股東持有較少股份,存在缺乏對經營者的監督與約束,會增加經營者“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發生。
La Porta等認為,高度集中的股權會降低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侵占,控股股東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越多,掏空的速度就會越慢。Denis和Mcconnell的研究表明,在投資者保護弱的國家,股權的集中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缺陷。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高度集中。股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趨同程度提高,而使利益侵占效應變弱。江偉和沈藝峰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意味著大股東在上市公司的利益取向更傾向于“協同效應”。盡管國內的研究普遍認為控股股東會“掏空”上市公司,但是股權的集中又使的控股股東顧及到自身利益而弱化其“掏空”的行為,因而上市公司的企業風險較小。因此,本文認為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較高時,上市公司的企業風險較小,此時是利益的趨同效應;相反,當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較低時,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動機比較強烈,上市公司的企業風險較高。就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設1與假設2。
H1: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股權集中度與財務風險水平呈負相關。
H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指數與財務風險水平呈正相關。
總資產回報率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狀況。該指標數值越高,意味著企業利用資產獲取盈利的能力越強。盈利能力強的企業相對來說遭受企業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就較低。總資產回報率計算方式是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H3: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回報率與財務風險水平呈負相關。
銀行企業的規模越大,越容易受到外部投資者的關注,其信息的不對稱水平也就降低,即透明度越高,因此它們的破產風險相對較低。由于銀行規模越大其吸收資本的能力越大利用資本產生盈利的能力也越大,相對而言負債占資產的比例越小資產負債率也就越小。因此本文假設銀行規模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關系,本文采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作為銀行的企業規模。
H4: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企業規模與財務風險水平呈正相關。
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構成比即債務籌資與股權籌資之比、負債總額與總資產之比。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風險越大;反之,財務風險越小。
H5: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資產負債率與財務風險水平呈正相關。
上市銀行成長得越快,由于受到內部管理、外部融資等方面的限制,公司陷入風險的可能越大,因此公司的成長性同樣是影響公司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成長率較高的企業一般面臨著較大的代理成本問題。銀行保持較高的資本比率可以減輕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成本,帶來融資成本的下降。因此,對成長率較高的銀行來說,較低的資本比率可以減少來自管理者的代理成本,但這也使得銀行的風險增加。在資本金補充渠道有限的情況下,資產的過快增加會帶來資本比率的下降。所以,我們以資產增長率來衡量銀行的成長機會,并預期成長率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關系。
H6: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成長率與財務風險水平呈負相關。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規范分析法,探討資本結構與財務風險理論關系,同時,采用定性分析法提出相關假設;在此基礎上,收集中國上市銀行的相關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最后,采用因果分析法,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相關決策。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所有銀行從2010年到2013年的季度報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銳思數據庫。通過資料收集,數據加工整理,運用EVIEWS7.2進行實證分析。
(二)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具有負債經營的特點,其資金來源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銀行資本結構與其他行業資本結構具有顯著差異。因此,銀行資本結構的指標體系也與其他行業有不同之處。
1.變量選取
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具有負債經營的特點,其資金來源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銀行資本結構與其他行業資本結構具有顯著差異。因此,本文在選取變量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將財務風險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用Z-score模型中的Z值來衡量。其余各解釋變量及計算方法如下表1所示。
2.模型構建
財務風險水平的量化衡量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以市場數據為基礎,股票收益的波動為依據;二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會計收益的波動為依據。主要量化財務風險水平的指標方法有:方差分析法、?茁系數法、財務指標綜合分析法、財務杠桿系數法與Z-score模型法等。模型法是美國學者Altman提出的,首先用于研究公司的破產問題。根據誤判率最小的原則,從22個財務指標中確定了資產營運資本率、資產留存收益率、資產報酬率、債務權益市價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5個變量作為判別變量,產生一個總的判別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程度的概率值即Z值。其判定模型是:
Z=0.012Y1+0.014Y2+0.033Y3+0.006Y4+0.999Y5
其中:Y1=營運資本/總資產,Y2=留存收益/總資產,Y3=息稅前收益/總資產,Y4=權益市值/賬面總負債,Y5=銷售收入/總資產。其中:Z值與財務風險水平呈負相關,Z值越大,財務風險越小;反之,Z值越小,財務風險越大。
本文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模型構建如下:
四、數據分析
本文采用EVIEWS7.2軟件對所選取的1個被解釋變量和6個解釋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試圖找出各個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中國上市銀行地區分布如表2所示。樣本數據表明中國上市銀行主要集中在北京,所占比例達到56.25%,超過總數的一半。其他分布于華東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沒有上市銀行。根據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指出,中國上市銀行分布不均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擴大,不同經濟帶之間的金融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銀行體系資金來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中部地區;貸款投放水平存在差異。
(二)資本結構分析
1.股權結構分析。中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如表3所示。從股東的集中程度來看,根據集中分散標準,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大于50%為股權高度集中,小于30%為高度分散,處于兩者中間為適度集中。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平均值為31.875%,處于股權適度集中狀態。Z值為第1大股東持股比例/第2大股東持股比例,即股權制衡程度,股權制衡程度越高,外部股東相對于控股股東的勢力就越強,既能保留股權相對集中的優勢,又能有效抑制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害。從表3中可以看出,Z值的均值達到7.91%,股權制衡程度較大。
2.其他指標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樣本中除了企業規模的標準差略大于1之外,其他指標的標準差都小于1。這表明,各個變量的變化幅度都不大,甚至很小。
(三)財務風險分析
按照Altman對財務風險水平Z值的劃分標準:
當Z<1.81時,說明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嚴重問題,財務運行狀況較差,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當1.81
(四)各變量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將所有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Z值與股權制衡度(X2)相關系數為0.4969,呈正相關但不顯著;Z值與企業規模(X4)的相關系數為0.7885,顯著正相關;Z值與資產負債率(X5)、Z值與成長性(X6)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310。這些相關性分析結果與理論假設相同。而股權集中度(X1)與總資產回報率(X3)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與理論假設發生了偏差。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首先,樣本量不夠,統計不具備完全代表性。雖然本文選取的樣本包括了我國全部上市銀行的數據,但是由于我國上市銀行的總體數目還是比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其次,我國上市銀行大部分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或多或少的直接干預,因而一些銀行可能受到政府干預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場需要調整資本結構。最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完善,西方在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不完全適用于我國資本市場。
(五)多元回歸分析
由相關性分析可知,資本結構的6個變量中都不與財務風險相關,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剔除顯著不相關變量及共線性變量,建立回歸模型。經過逐步回歸,共有2個指標進入模型。分別是企業規模(X4)和成長率(X6)。(1)從擬合優度角度來看,調整后的判定系數■2=0.355,擬合優度較好;(2)從回歸方程的顯著性來看,F檢驗統計量的觀察值為23.05(P<0.001),回歸關系顯著;(3)從回歸系數來看,企業規模(X4)和成長率(X6)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83(P<0.001),-8.739(P<0.001)。如表7所示。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中國上市銀行的財務風險水平整體上較低,企業財務運行狀況良好,不存在嚴重財務危機現象。主要結論有:(1)銀行規模越大,銀行面臨的財務風險的概率越高。在中國銀行業目前的狀況下,擴大企業規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財務風險的發生;(2)成長性與銀行規模對財務風險影響較大;(3)債務資本利用率較低,財務杠桿效益不明顯。
(二)研究建議
本文基于Z-score模型分析法,分析了資本結構對財務風險的影響,現提出以下建議,以進一步促進中國上市銀行健康快速發展。
1.完善監管機制,優化股權結構。實證分析表明,銀行股權集中度對上市銀行財務風險具有顯著的影響。要適當提高股權集中度,發揮大股東的積極作用,防止“搭便車”現象的發生,遏制惡意投機行為;要加強大股東之間的制衡,防止“一股獨大”現象。加強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防止出現內部人控制與關聯交易現象,有效控制與降低財務風險。
2.優化內部資本結構。從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構成比例方面看,中國上市銀行總體資產負債率偏低。因此要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優化內部資本結構,發揮財務杠桿效益,同時有效控制財務風險水平。
參考文獻
[1]畢翼.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汽車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13,(14):252-254.
[2]徐祿帆.基于VAR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研究[J].東北石油大學,2013.
[3]孫立新,謝強,余來文.資本結構對財務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Z-score模型法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數據[J].經濟與管理,2013,(27):67-73.
[4]何瑛.房地產企業資本結構探析[J].財會研究,2009,(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