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云 張繼春(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湖北協和醫院分院,新疆 博樂 833400)
?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中的應用探討
馮其云 張繼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湖北協和醫院分院,新疆 博樂 833400)
【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運用品管圈活動的管理方法對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及手術壓瘡評估失誤率為評價指標,對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的各項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由之前的9.18%降到2.00%,手術壓瘡評估失誤率由之前的6.12%降到1.00%;同時,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每一位圈員在品管圈方法應用、團隊精神、專業知識、溝通協調、品質意識、自信心6個方面都較之前有了顯著提高。結論 實施品管圈活動,不僅能有效降低手術患者的壓瘡發生率,提高手術壓瘡防護質量,而且對提高圈員的團隊精神、專業水平等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手術患者;壓瘡;應用
壓瘡又稱為“褥瘡”,是一種臨床護理中常見的并發癥,對于手術患者,因其體位在術中及術后要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致使其皮膚受壓部位無法及時緩解所受到的壓力給患者帶來諸多痛苦和不便[1]。因此,探討手術患者壓瘡的有效防護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2013年12月以來我院手術室成立了品管圈(QCC)小組,針對如何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開展了具有針對性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手術室行全麻手術的患者,將其隨機選取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的9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58例,女40例;年齡30~72歲,平均50.6歲;體質量46~80 kg,平均53.1 kg。隨機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1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1~71歲,平均51.2歲;體質量45~78 kg,平均52.5 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評價指標:考察兩組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壓瘡防護,觀察組采用品管圈活動進行管理。以壓瘡發生率及手術壓瘡評估失誤率為考察指標對兩組壓瘡防護效果進行比較分析。考察品管圈活動對圈員所產生的作用:采用評分問卷量表(滿分為10分)對圈員在品管圈方法應用、團隊精神、專業知識、溝通協調、品質意識、自信心6個方面進行評分,對比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改善前后)的評分效果。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壓瘡的防護,主要內容包括:每日對患者皮膚清潔并保持干燥;及時為患者更換床單;定期用酒精對患者局部皮膚進行消毒、按摩,同時確保患者處于舒適的體位。
觀察組針對手術患者壓瘡防護的主題,對觀察組實施個體化的品管圈實施步驟主要內容包括:成立品管圈、確定主題、制定活動計劃、現狀調查、原因分析、找出改善問題的重點、制定目標、提出對策、對策實施、效果確認與維持、活動總結與發布等。
品管圈的成立:以自愿為原則,在科室征集圈員,最終成立了8名圈員的活動小組。其中,副主任護師與主管護師各1人,護師4人,護士2人。通過投票方式,選出了圈長,同時明確了各個人員的職責范圍。
確定主題:通過召開圈員會議,各個圈員運用腦力激蕩法在討論本科室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幾個待選主題,同時將各主題依次在“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領導重視程度、圈能力”5個方面,按5分、3分、1分三個等級進行評分,得分最高的主題即評選為本次活動的主題。通過該程序,確定“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為本次主題。
制定活動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品管圈活動計劃周期,品管圈活動的各項步驟的負責人、計劃完成時間,圈員工作分工等。通過該程序,確定我科品管圈活動計劃周期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
現狀調查:制定查檢表,以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的98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即對照組)。由指定的2名圈員,依據壓瘡分期標準對其進行壓瘡發生的界定與復核。查檢的主要內容包括:手術患者術后壓瘡發生例數、發生比例、發生原因等。通過對對照組進行查檢,結果為壓瘡發生9例,發生率為9.18%。
制定目標:根據“目標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員能力)”計算公式,得出通過品管圈活動,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應降為2.38%。
對8位圈員提出的壓瘡原因進行匯總,同時每位圈員需按照前述的5、3、1分三個等級對每條原因進行評分,得分超過40分的原因歸為主要原因。經評分,缺乏護理措施、評估不到位、漏評估、缺少培訓、患者因素列為前5個主要原因。
提出及實施對策:召開圈員會議,針對三項真因征集對策,同時對征集到的每條對策依據可行性、效益型、經濟性等因素進行評分,總分超過120分的對策為最終被采納的對策。最終,有6條對策被確定為采納對策,并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步驟,具體對策如下。
改善硬件設施;加強護理工作:做好體位護理;加強飲食護理。制定壓瘡風險評估表,在科室實際工作的基礎上,制定更加適合手術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表。為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的科學認識,科室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壓瘡管理知識培訓,采用派員出去參加相關培訓和邀請相關專家授課的方式進行。設立上報制度,每周開展一次以壓瘡為主題的圈會,針對工作中遇到的不同問題采取合適的護理措施,實行獎懲制度,將預防壓瘡水平和意識列入護士考評范圍。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對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00患者(觀察組)壓瘡情況進行查檢,方法同對照組。將觀察組的壓瘡管理效果與目標值、對照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確認品管圈活動實施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分別為9.18%和2.00%,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
2.2 兩組手術患者壓瘡評估失誤率比較: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手術患者壓瘡評估失誤率分別為6.12%和1.00%,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患者壓瘡評估失誤率比較
2.3 品管圈活動對護理人員的影響分析: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圈員在以上6個方面的提高均高于5分,效果十分顯著,見表3。

表3 圈員評估問卷調查總結
壓瘡是臨床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癥狀愈合較為緩慢,常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壓力。目前,壓瘡控制水平常作為評價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控制壓瘡重在預防,對降低壓瘡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2]。
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創,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之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核心是讓成員主動積極的參與到相關工作中去。基于此,我科通過開展以“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的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實施品管圈活動,加強了對手術壓瘡的預見性管理。由本研究可以看出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使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及壓瘡評估失誤率大大降低。其次,加深了圈員對品管圈的了解和認識,提高了全員參與科室質量管理的意識。第三,開展品管圈活動,使手術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更加統一和規范。目前,大多數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主要針對臥床患者,對手術患者并不十分適用[3]。在我科開展的本次品管圈活動中,我們制定了更有針對性的手術患者壓瘡風險評估量表,使評估更加規范,更加統一,更加有效。
綜上,品管圈管理對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優勢顯著,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呂紅英.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患者壓瘡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4,8(19):49-50.
[2] 唐志紅,田永明,劉光娣.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外科重癥監護高危患者壓瘡發生率中的作用[J].華西醫學,2012,27(9):1401-1402.
[3] 宗倩,王虹,孫麗.以降低手術患者壓瘡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實施步驟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8):1-4.
中圖分類號:R6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