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仍虎
(撫順東洲區中醫院,遼寧 撫順 113003)
?
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變應性咳嗽的臨床療效①
劉仍虎
(撫順東洲區中醫院,遼寧 撫順 113003)
摘要:目的:研究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變應性咳嗽的臨床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變應性咳嗽提供方法借鑒。方法:從我院2011-05~2015-06就診的變應性咳嗽患者中選擇106例,根據就診順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復方甲氧那明口服治療,觀察者給予酮替芬2mg/d口服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治療。對比兩組的咳嗽癥狀評分結果,并統計兩組的藥物起效時間、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和嗜酸性粒細胞數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藥物起效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的血清IgE水平與嗜酸性粒細胞數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結論: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可有效抑制患者呼吸道炎性反應,其起效快且藥效持久,不良反應少,可在臨床治療中予以利用。
關鍵詞:酮替芬;沙美特羅替卡松;變應性咳嗽;臨床療效
變異性咳嗽多發于慢性咳嗽患者群體,變異性咳嗽患者在臨床上多表現為慢性咳嗽,經糖皮質激素藥物、抗組胺藥物治療,顯示有效,但該病又與哮喘、變應性鼻炎等病癥有差異[1]。本文從我院2011-05~2015-06就診的變應性咳嗽患者中選擇106例,以研究觀察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變應性咳嗽的臨床治療效果,為治療變應性咳嗽提供一些方法借鑒,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1-05~2015-06就診的變應性咳嗽患者中選擇106例,作為此次治療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發布的變應性咳嗽診斷標準,經胸片檢查、皮試試驗和病理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近期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耳鼻喉急性炎癥者;近期內免疫抑制劑使用者;妊娠期婦女;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根據就診順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觀察組男22例,女31例,年齡28~63歲,平均(34.65±3.14)歲,平均病程(1.2±0.3)年;對照組男24例,女29例,年齡31~61歲,平均(38.53±4.17)歲,病程8個月~7年,平均病程(1.8±0.7)年。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病程情況、性別及年齡等資料做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在治療研究前1周均停止使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對照組給予復方甲氧那明4片/d,口服,分2次服用;觀察組給予酮替芬2mg/d口服,分2次服用,并給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劑50/250μg吸入,每日2次。兩組均連續治療6周。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分別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和全自動細胞分析儀對兩組患者的血清總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進行測定[2]。
1.3療效及安全性判斷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藥物治療起效時間,分析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和嗜酸性粒細胞數,其中藥物治療起效時間以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為準。②記錄兩組在治療中出現胸悶、聲嘶、嗜睡、腸胃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使用百分比統計。
1.4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將兩組患者的藥物治療情況進行對比,詳細結果如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藥物治療起效平均時間分別為:(3.84±0.92)d、(6.18±2.95)d。觀察組的藥物起效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t=9.04)。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與嗜酸性粒細胞數測定見表1。經治療后,兩組的血清IgE水平與嗜酸性粒細胞數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2統計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在治療中胸悶、聲嘶、嗜睡、腸胃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1兩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測定


組別血清總IgE水平(IU/mL)嗜酸性粒細胞數(個/μL)觀察組藥物治療前248.7±63.9503.4±58.3藥物治療后160.6±54.5*300.6±62.1*對照組藥物治療前250.2±58.4500.9±60.7藥物治療后204.7±56.9365.8±50.3t值9.7710.42P<0.05<0.05
注:*表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對比,P、t值為其統計學檢測結果。

表2 兩組主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53,(%)]
3討論
目前的臨床研究仍未明確變異性咳嗽的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真菌、螨蟲等過敏原的吸入是致使患者癥狀敏感性上升的重要原因。患者在病理上主要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性器官支氣管炎癥,臨床癥狀特征為不連續性、刺激性干咳,伴有咽喉不適等癥,在接觸刺激性氣體時反應更加敏感,表明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存在于該病的發病中[3]。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藥物起效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的血清IgE水平與嗜酸性粒細胞數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數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且觀察組在治療中胸悶、聲嘶、嗜睡、腸胃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要低于對照組。近些年來隨著變異性咳嗽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人們對其治療方法越來越重視。常規的抗組胺藥物療法能夠有效抑制患者呼吸道炎性反應,但患者仍有反復發作情況出現。酮替芬是臨床中應用頻率較高的變態反應性藥物,能夠拮抗組組胺受體,可持續作用,其抗過敏作用優于撲爾敏、比色甘酸鈉[4,5]。同時,其可作為細胞膜穩定劑,能對炎癥介質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劑用于吸入過敏原患者的治療,能夠有效抑制支氣管擴張,同時其含有皮質激素,與酮替芬聯合治療能夠與有效阻止炎性介質釋放,緩解呼吸道的炎性反應,且其起效速度較快,藥效持續時間長。
參考文獻:
[1]王東安,孫潔民,楊碩,等.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變應性咳嗽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5,4(7):957-959
[2]金洪梅.酮替芬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變應性咳嗽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2(5):78-80
[3]劉春麗,陳如沖,羅煒.變應性咳嗽的臨床特征與氣道炎癥特點[J].廣東醫學,2013,3(6):853-856
[4]余夏發,曾抱民,潘茂才,等.變應性咳嗽46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11,8(5):636-637
[5]謝秀華.哮喘合并變應性鼻炎采用酮替芬聯合舒利迭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現代養生,2014,21(6):73
作者簡介:①劉仍虎(1970~)男,內蒙古通遼人,本科,主治醫師。
中圖分類號:R4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077-01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