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麗
(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
補脾益腸丸輔助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效果體會①
崔曉麗
(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對慢性結腸炎臨床治療中補脾益腸丸的輔助療效加以探討。方法:選取2014-09~2015-11我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68例,將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予以柳氮磺吡啶+甲硝唑治療,而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予以補脾益腸丸,對2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腹痛、結腸病理改變情況等加以對比。結果: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1.2%與67.6%,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57,P<0.05);本研究觀察組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分別為91.2%、97.1%、94.1%,而對照組患者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則分別為70.6%%、73.5%%、61.8%,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結腸炎治療中,將補脾益腸丸應用于該疾病的輔助治療,將之與西藥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該疾病的臨床療效,且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等臨床癥狀的緩解方面療效顯著,故值得借鑒。
關鍵詞:慢性結腸炎;補脾益腸丸;輔助治療;臨床療效
慢性結腸炎又稱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基于廣義角度,凡引發結腸出現慢性炎癥均為慢性結腸炎;基于狹義角度,慢性結腸炎則只包括潰瘍性結腸炎[1]。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均產生了較大變化,進而導致慢性結腸炎發病率不斷上升。該疾病發病因素尚不明確,病程長且極易反復發作,且多發于20~30歲人群。病毒、細菌、肛門灼熱、寄生蟲、抗生素、真苞及飲食等均為該疾病常見致病因素[2]。臨床多變現為黏液便、腹瀉、腹痛、肛門灼熱、膿血便、里急后重等。慢性結腸炎在結腸鏡下可見患者腸結膜出現充血、水腫與米蘭,并伴有點片狀的出血點。此外,該疾病發病還與患者的精神、自身免疫及腸道環境等密切相關,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有西醫治療與中醫治療,其中,單純西醫治療該疾病存在不良反應嚴重,易復發等問題,而單純中醫治療則存在療程長、起效慢及服藥不便等問題[3]。因此,本文選取2014-09~2015-11我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以對補脾益腸丸在該疾病的輔助治療效果加以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09~2015-11我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結腸炎,表現為程度不一的腹痛、腹瀉、大便稀薄、大便黏液帶血,若進食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后上述癥狀加重。入組患者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21~65歲,平均(38.7±5.6)歲;病程1~13年,平均(6.3±1.6)年。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34例,2組患者在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對照組:該組患者以柳氮磺吡啶+甲硝唑治療,即柳氮磺吡啶口服,每次2g,甲硝唑口服,每次0.4g,每日3次,共治療6周。②觀察組:該組患者以柳氮磺吡啶+甲硝唑+補脾益腸丸予以治療,即柳氮磺吡啶口服,每次2g,甲硝唑口服,每次0.4g,每日3次,補脾益腸丸口服,最初每日4~6次,每次6g.待患者癥狀有所緩解后便將藥量減至每日2~4次,共治療6周。
1.3觀察標準
完成治療后對2組患者行結腸鏡與大便常規檢查,對臨床療效及腹痛、腹瀉等情況加以對比。療效判斷標準:1)痊愈:即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結腸鏡、結腸黏膜、大便常規檢查均顯示正常且6個月內無復發;2)顯效:即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顯著,結腸鏡、結腸黏膜檢查均顯示好轉明顯,大便常規檢查正常;3)有效:即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所緩解,結腸鏡檢查提示其黏膜炎癥緩解,大便正常,但結腸黏膜活檢則顯示其黏膜炎癥未緩解;4)無效:即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結腸鏡檢查均顯示無變化或有惡化傾向。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通過(%)表示并行χ2檢驗,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1.2%與67.6%,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34,%)
2.22組患者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分別為91.2%、97.1%、94.1%,而對照組患者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則分別為70.6%、73.5%、61.8%,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緩解率對比(n=34,%)
3討論
慢性結腸炎屬消化道常見疾病,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病因復雜。該疾病還易引發嚴重并發癥,如腸炎,可致使患者腸狹窄;大量便血可造成患者因嚴重失血出現休克;嚴重腸潰瘍則可引發腸穿孔,該并發癥病死率達44%,約5%患者極易出現癌變[4]。純西藥治療慢性結腸炎雖可有效控制急性發作癥狀,但抗生素的長期使用極易造成不良反應,如腸道菌群失調。中醫學上脾胃虛弱等則同慢性結腸炎密切相關[5]。中醫藥在慢性結腸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但單純以中醫藥治療也存在服用不便、療程長及見效緩慢等問題。補脾益腸丸屬一類胃腸分溶型制劑,也是其對慢性結腸炎加以治療時的主要方法[6]。藥丸外層為胃溶部分,主要成分有當歸、黨參、黃連、肉桂、白術、木香、黃芪、白芍等中藥材。其中,黃連及白術等有潤燥補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從而促進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木香則有止痛舒緩、健脾消食之功效;而肉桂則有溫腎驅寒之功效[7]。補脾益腸丸其內層為腸溶部分,主要成分有元胡、菟絲子、赤石脂、補骨脂等。其中,元胡有止痛之功效;赤石脂有止瀉止血之功效[8];補骨脂與菟絲子則有補肝溫腎之功效。諸藥合劑制成補脾益腸丸,有調理脾腎、止瀉止痛止血、補血生血、消腫生肌等功效,從而實現對慢性結腸的有效治療[9]。
本試驗通過選取2014-09~2015-11我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將之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以中西醫結合療法,即柳氮磺吡啶+甲硝唑+補脾益腸丸聯合治療,對照組則單純以西藥治療,即柳氮磺吡啶+甲硝唑。對2組患者進行6周治療后發現,觀察組患者在臨床療效、腹痛緩解率、腹瀉緩解率及黏膜水腫緩解率方面相比于對照組有顯著優勢,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本試驗通過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慢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在予以西藥消炎抗菌治療的基礎上,再增加補脾益腸丸進行輔助治療,使得慢性結腸炎患者因脾失健運、脾氣不足而引發的腹痛、腹瀉及后重里急等臨床癥狀得以徹底解除。
綜上所述,在慢性結腸炎治療中,將補脾益腸丸應用于該疾病的輔助治療,將之與西藥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該疾病的臨床療效,且在腹痛、腹瀉及黏膜水腫等臨床癥狀的緩解方面療效顯著,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曉婧,賈育新.祖國醫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143-144
[2]李玉香,董鳳華.20例慢性結腸炎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9):172
[3]李文英.溫針灸聯合補脾益腸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脾腎虧虛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4,31(6):88-89
[4]陳翔.補脾益腸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2例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3,33(29):15-16
[5]教偉,趙愛娟,劉英麗,等.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護理[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0,33(6):43-44
[6]崔德軍,黃博,安邦權,等.中藥補脾益腸丸輔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Meta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13(28):2738
[7]張慧.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療效觀察[J].哈爾濱醫藥,2011,31(4):290
[8]張禮輝.中西藥結合治療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7(9):79-80
[9]李堯學.陳李濟補脾益腸丸治療慢性結腸炎238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1,23(1):16
作者簡介:①崔曉麗(1965~)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學士,主治醫師。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098-02
(收稿日期: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