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以現代經濟學基本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研究西藏自治區財政教育投入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本文首先闡述了教育投入對貧困變動影響的基本理論;接著分析了西藏財政性教育投入與貧困變動的現狀;最后建立了數理模型,利用2010-2014年西藏自治區財政教育投入與貧困變動的相關數據,研究財政教育發展對貧困變動的影響;最后得出基本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西藏;財政教育支出;減貧效應
引言:
貧困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地的貧困程度有所下降。但是,貧困依然是全球面臨的艱巨任務。聯合國制定的“新千年發展目標”明確提出:至2014年,世界極端貧困人口要減少一半。很多發展中國家要實現減貧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十八大上習近平主席也提出了“精準扶貧”新政策。2010-2014年,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支出增長較快。同期,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從以文盲和小學學歷為主轉變到以初高中學歷為主。另外,政府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及實施各種減貧政策及教育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貧困。因此,研究西藏財政教育支出對貧困變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財政教育支出對貧困變動影響文獻綜述
關于教育財政支出減貧效應的研究文獻不多。在國外,如美國學者舒爾茨(Schultz)(1960)在美國的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人力資本投資——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之演說,在該演說中,提出了人的素質決定了經濟的發展,而并非取決于自然資源的稟賦以及社會的存量資本的多寡。他認為,貧困地區發展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人力資本,而并非物質資源的匱乏。所以,政府如果加大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投入,對形成人力資本、轉換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國內關于教育財政支出減貧效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2006年以前,主要研究兩個方面,一是考察了教育財政支出對減貧的作用。比如魏向東(1997)的研究認為,政府的教育財政支出在減貧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的主體地位無可替代,同時,認為政府實施教育減貧,應該要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充分提高教育扶貧效益。楊能良等(2002)研究認為:教育扶貧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其他減貧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扶貧具有長期性和最有效性,相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教育扶貧是政府和貧困家庭的最有效的、最根本的選擇,因此,建議政府應充分發揮教育扶貧的作用,加大教育財政支,充分提高貧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從而來達到脫貧的目的。
二、西藏財政教育支出與貧困現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貧困發生率兩者之間的關系。選取西藏自治區2010-2014年的數據,作為觀測樣本。補充說明,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貧困發生率指標在西藏自治區統計年鑒、西藏自治區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獲得,從而可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權威性。
(一)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
由以下圖表(表一)所示,2010年到2014年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2014年西藏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50.83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138.09%,五年絕對增長額為87.48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4.22%。由以上圖表(表一)所示,2010年到201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呈現穩步遞增的趨勢。201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6420.58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110.56%,五年的絕對增長額為13873.0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0.46%。從西藏與全國的對比來看,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全國的增長速度,走在了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
(二)西藏貧困發生率
本文采用貧困發生率作為衡量貧困的指標。貧困總人口數量是測量貧困規模的最常見指標。貧困人口總數越大,說明貧困面越大,貧困問題也就越嚴重。但由于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口規模不同,因此按貧困總人口數量指標在不同地區間衡量貧困狀況缺少可比性,因此我們就采用貧困發生率這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的貧困狀況。貧困發生率,就是先確定一個貧困線,按人均純收入,把處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稱為貧困發生率。它反映了貧困現象的社會廣度,是衡量貧困程度最基本的一個指標。設n表示總人口數,q表示貧困人口數,H表示貧困發生率,則H=q/n。數值比例越大,貧困發生率越高,意味著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越多,貧困的規模也越大。
三、西藏財政教育支出與貧困發生率的線性回歸分析
(1)模型的建立。為了全面考察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貧困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可以建立兩者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P=c+ax+μ。其中,P表示西藏自治區貧困發生率,c為影響西藏貧困發生率的其他因素,x為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a為未知參數,μ為總體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一般情況下忽略不計)。
(2)回歸分析。運用SPSS19.0軟件對西藏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與貧困發生率兩個變量進行相關性線性分析,得出如下結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支出的相關系數是R=0.842,判決系數是R?=0.710,調整后的判決系數;R?=0.613。說明在線性回歸模型中,西藏貧困發生率總離差中,由財政性教育支出的離差解釋的部分占84.2%,模型的擬合優度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說,模型中的解釋變量能較好的解釋被解釋變量;在F檢驗中,F=7.334,說明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支出對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是顯著的;然后看t檢驗,t(a)=2.708, t(c)=4.026,說明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對貧困發生率單獨的影響也是顯著的,最后得到C、a的值。
預測變量:常量c,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x。
a.因變量: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
綜上通過SPSS19.0軟件分析得到的模型為:P=8.82-0.093X。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條件下,西藏自治區財政性教育支出每增加1億元,西藏貧困發生率將會減少0.093個百分點。說明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對西藏貧困發生率減少的作用是明顯的,這用數據、模型充分說明了增加西藏財政性教育支出是減少西藏貧困發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當然西藏的貧困發生率還會受到以C、μ為代表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西藏2010-2014年數據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及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地區財政性教育支出對西藏貧困率的變動影響是顯著的。主要表現在:1.教育發展通過提高人力資本,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個人收入,進而實現貧困減少。2.西藏教育規模及結構、教育投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變化顯著。3.西藏財政教育支出對貧困發生率有反向影響。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育投入水平。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教育投入應該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優先保證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將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作為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實現教育財政支出占GDP4%的目標。
(2)優化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調整初、中、高三級教育結構。優化初、中、高三級教育結構,必須明確基礎教育的優先地位。合理分配教育財政支出在三級教育中的比重。
(3)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是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標準,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評價工作的基本準繩和標尺。所以要評價財政支出目標是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及支出是否公平公正,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楊斌.農村教育投入:績效、機制與模式[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王果.江西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生產總值和財政支出的相關性分析[J].科技廣場.2012.2.
[3]鄒洪亮,楊尚斌、徐夢雪.西藏高等教育投入分析研究[J].調研與觀察.2015.3.
合理分配教育財政支出在三級教育中的比重
[4]郭新華.國外關于教育與貧困變動理論研究新進展[J].教育與經濟,2009(1):48-52.
[5]戎天美.我國教育發展對貧困變動的績效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朱曉鳳(1991-),女,西藏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區財政問題。本文為2015年西藏教育廳重大課題(SK-2015-79)《西藏自治區教育經費年度發展報告2010-2014年》、2016年西藏民族大學高水平人才班校級課題《西藏財政教育支出減貧效應研究》(YG-2016AZT1401)的階段性成果。